創作時代的初唐
作者的名字是王波
文學體裁中的五言絕句
編輯此段落
原著
江亭與夜月告別
長江遠離塔巴南的水域,群山連綿,仿佛嵌在塞北的雲霧中。秋夜有月光,在這渡亭裏,有誰見過離別時的哭泣和哭泣?
青綠臺階上繚繞著糾結的煙霧,高高的月亮照在江亭南門。亭子的門關上了,寂靜無聲;今夜,大江和群山如此淒涼。[1]
編輯此段落
作品的度量
這兩句五言絕句都是第壹句不押韻的。
第壹首是拾遺體,其韻為:上十二首(橫韻)。
河水送巴南水,
⊙●○○●
這座山穿過北雲。
○○●●△
在金庭的秋月之夜,
○○○●●
誰看到眼淚就退團?
⊙●●○△
第二首是平升體,其韻為:上平十四寒(平水韻)。
煙籠是藍色的,
⊙○○●●
飛往南方。
⊙●●○△
孤獨離開亭子,
●●○○●
這壹夜江山冷。
○○●●△
(描述:○平聲●平聲⊙平克△雲平▲雲雲)【2】
編輯此段落
作品欣賞
在王波的《王耔庵集》中,有四首《臨江送別詩》可以參考,如《其他四首》和《送別秋江二首》,都是他在巴蜀期間所作。
把兩首詩放在壹起看,大致可以知道寫詩的背景,即送客的地方是巴南,告別的地方是金庭,離別的時間是秋夜,分手的地方是河邊,行人去的地方可能是塞北,而塞北就隔著巴南和塞北。
沈德潛選擇了唐詩中兩首詩中的第壹首,但就兩首詩的比較而言,第二首實際上是勝出的。在第壹首詩的結尾,用“誰在哭,誰在離團”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別離之情。寫得平平淡淡,缺少了含蓄和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他的意圖“不深”;在寫景方面,“壹山過北雲”句是千裏之外的虛景,未能與上下句所寫的當下實景融為壹體,形成完美和諧的具體境界,因而無法在詩中抒發離別之情,收到景與情的藝術效果。藝術上達到這個要求的,就推第二首。在這首詩中,詩人的離別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詞語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描寫景物間接表達的。送別了河邊的行人,詩人環顧亭閣,仰望明月,望山川,感懷這壹夜,用身邊的景物在河邊畫了壹幅美麗而感傷的月色圖。全詩看似寫的是風景,但詩人離別後的纏綿和落寞之情自然浮現在紙面上,是壹部有情於景、有情於景的佳作,具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樹燦在《唐詩三百首註疏》中也稱贊了這首詩最後壹句“冷”字的美,指出:“從這個字裏透露出壹片與愛情的別離。”這個“冷”字確實是畫龍點睛,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花刺》中所說,有了這個字,“境界盡出”。但是詩中的任何壹個詞,都不能脫離句子和文章孤立地起作用。“冷”字也因“這壹夜”而註入句子,說明這不是通常在深夜感受到的皮膚和身體的冰冷,而是在這個特殊的離別之夜特有的內心感受。而且,在這首詩中可以找到不止壹個詞“冷”來揭示分離的感覺。第二首第壹句說“亂”煙,既描寫了夜煙,又表達了詩人心境的混亂。第二句說的是“飛月”,既表現了時間的流逝,又隱含了詩人站著凝視時匆匆聚散的感覺。第三句加了“孤獨”二字,而不是亭臺樓閣,既是說外在的景象,也是說內心的感受。從全詩來看,詩人就是用這樣的文字將畫面栩栩如生,將告別後的落寞與失望融化在對景物的描寫中。而這首詩的妙處就在於,融術用得不著痕跡;讓詩能看到空的美。
作者簡介
王波
(650-676)初唐詩人。子安出生於江州龍門(今山西稷山、河津)。祖父王通是壹位著名的學者。王波年輕時才華橫溢,有“神童”的美譽。十四歲應提,授與趙三郎,由趙氏署編。因戲《周雞王》被逐出宮;曾經擔任周國參軍;後來因為牽連犯了死罪,遇到大麻煩被赦免免職。他的父親,夫差,因為他的參與而被降職為十字勛章。不久,王波去探親,橫渡大海,淹死了,死於驚嚇。詩與楊炯、陸、齊名,史稱“初唐四傑”。王以描寫個人生活為主,但也有少數表達政治抱負和不滿的作品,風格較為清新。對仗工整,但有些詩還是“浮躁刺眼”,流於表面,沒有完全擺脫六朝華麗的詩風。有《王耔安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