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愛用明月清風來表達內心的閑適與自由。在古代,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更接近自然。面對每晚都能看到的月亮,李白寫下了“直到,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把我的影子帶給我,讓我們三個人”的美麗句子,杜甫也寫下了“他知道今晚的露珠將是霜,家裏的月光是多麽明亮!."在時間和空間上,“秦時明月斷於漢”,“千裏明月照之思”用壹個永恒的月亮把古人和現在,這裏和國外的親人連接起來。自古以來,中秋賞月最著名的詩句是蘇軾的《明月幾時有?。
這位宋代著名的大文豪壹生寫了三千多首詩,明月是他詩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念奴嬌赤壁人生如夢,壹尊尊歸月。“江城子·毛毅夢正月二十”預計每年都會斷腸,有月夜,有矮松山。《江城子密州獵》會弓如滿月,望西北,射天狼。為什麽承天寺夜遊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這麽自由的人。《前赤壁賦》徐來裏清風,水波靜。舉杯向同伴祝酒,背誦與月亮有關的文章,歌頌篇章。這只是他的著名詩作的選集。可以說,沒有人能不愛明月。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提到,他(蘇軾)曾猜測月亮上的黑點是山的影子。沒有人會懷疑為什麽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寫於943年前的中秋節是壹首永恒的絕唱。
“明月幾時有?”陳冰中秋節,喝得酩酊大醉,寫了這篇文章,並且懷孕了。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也不知道幾月幾時。我願乘禦風回天,我怕在細玉的樓閣裏,經不起九天寒氣。跳舞去發現陰影在地球上是什麽樣子的。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會變暗或發亮,會變圓或變圓。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蘇軾主動遠離朝廷紛爭,抵達密州。此時正值中秋節,他和弟弟已經七年沒見了。和朋友登上高樓賞月吟詩後,人群散去,詩人的心越來越孤獨,思念遠方的弟弟。
寫“明月幾時來?”,蘇軾的心裏是輕松愉快的。畢竟他自認為是壹個務實的人,要求釋放只是壹個自鳴得意、心存敬畏的士大夫的高尚選擇。京城裏有個專制的王安石,對不喜歡的人和事敬而遠之,但在當地也能做出點成績,為百姓做點實事。
這個時候的蘇軾已經不是蘇東坡了,他還沒有意識到人無可奈何的現實。蘇東坡壹生兩度被貶謫。第壹次是“烏臺詩案”,第壹次是“明月幾時有?”中秋節前三年,也就是第四個是公元1073年中秋節寫的。如果東海知道自己的想法,就應該教它把鹵變成桑田。“這首詩作為蘇軾抨擊“王安石新政”的第壹證據被彈劾。
烏臺詩案後,蘇軾徹底變成了蘇東坡,和白居易壹樣,在城東有個地方,取名東坡。六年後再寫的中秋歌詞,不再像從前那樣瀟灑奔放。
《念奴嬌中秋》登高觀天上萬裏,雲無跡。鬼婆飛到有光的地方,冷浸壹天。玉宇瓊樓,來往由鸞,人在涼國。山川如畫,煙樹傳神。我拍手狂唱,舉杯邀明月,成為三客。在風中起舞與徘徊,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夜晚。我想乘風返回,所以我不需要騎彭懿。水晶宮裏,笛子被吹掉了,聲音很大。
雖然還是“不知是何夜,舞出影來”,但已經不是《明月幾時有》裏用團圓的希望來安慰內心了。而是用回憶來彌補此時的心碎,用壹句“這安心是我的故鄉”來撫慰鄉愁。
烏臺詩案貶謫後,蘇東坡雖然被囚禁了4個多月140多天,但他的內心還沒有完全看到悲傷或悲哀。直到袁有當劫難後的流放,無法“濟世”,蘇東坡才知道自己的命運。
“西江月,天下壹大夢”天下壹大夢。秋天的生活有幾次是涼爽的?夜裏,風吹樹葉聲在畫廊裏響起。看眉毛和太陽穴。(秋涼:新涼)酒基常愁客少,月多雲阻。中秋節誰和* * *獨處?悲傷地看著北方。
這首《西江月,人間壹大夢》是為中秋節而作。裏面表現出來的情緒遠沒有前兩首詩那麽豪放。反而增加了壹點風度。句子裏已經有悲傷和難過了。曾經的豁達與開明早已蕩然無存,留下的是“借酒澆愁”的落寞和秋涼的傷感與無奈。分離似乎已經成為常態。
最終,看透了與家人團聚無望的蘇東坡,不得不接受現實,再也沒有了“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美好的祝願,也看透了“三位嘉賓的電影”現實,甚至徹底“天下大夢,人生幾回秋涼?”
我壹直在家鄉讀書,壹直到二十歲,直到參加了科考,認識了後來成為文壇後起之秀的歐陽修。家庭是他生活的主題。當我進入北京這樣的政治鬥爭漩渦時,與家人分離似乎成了常態,壹年壹度的中秋節也成了奢侈。“六年相逢本月,五年別離”“杜南搞窮,有幾個人寫月亮的詩。”這種情況層出不窮。所以“願人不分離”就成了蘇軾中秋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