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湘任攝政王後,是明朝揭開了消滅元朝王曦梁政權、統壹雲南的戰爭序幕。盤踞在雲南的分裂勢力主要有已故的王和雲南土司段。梁王在昆明以紮拉瓦爾米為統治中心。明朝建立後,仍然聽從從蒙古大漠撤退的元朝殘余勢力的命令。當地土司段控制著大理地區,雖然直接歸北元政府管轄,但處於半獨立狀態。洪武十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傅友德、潁川侯為南將軍,永昌侯為左副將軍,西平侯為右副將軍。他率領30萬大軍,從四川、湖南兵分兩路,經貴州南下雲南。盤踞在雲南的元蒙割據勢力,將滇黔川三省交界的黔西北作為軍事據點,與當地土司暗中勾結,企圖駐軍,阻止明軍征伐。佘翔審時度勢,以民族團結為重,堅持不卷入分裂西南的漩渦,積極讓明軍在水西紮營,獻馬,獻糧,獻通道,支持明軍經貴州入侵雲南。然後,他憑借水西與西南彜族的宗族姻親關系,親自走訪烏沙(今威寧)、芒布(今雲南鎮雄)等地,向當地酋長宣說義利,進行說服開導,使割據勢力失去了支持。明軍順利入滇,壹舉殲滅元守軍,自縊而亡。再次入侵大理時,當地土司段被俘,結束了雲南割據勢力的統治,使明朝實現了西南邊疆的統壹。佘翔為祖國統壹做出了重要貢獻。事件(2)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駐黔官員馬也為統帥,持文化偏見,視奢香為“鬼女”。他對自己在貴州擔任宣傳大使取得的突出成績感到嫉妒和不滿。他們還貪善好施,化地為流急於求成,不顧當地百姓的感受,試圖以襲擊彜族各部首領為突破口,壹舉消滅貴州少數民族地方勢力,以達到“代官”、“郡縣以其地”的目的,達到邀功、號令貴州的目的。因為水西畬鄉是最強的,所以它把矛頭對準了畬鄉。為此,馬也做了充分的武裝準備,等待時機。當時有人汙蔑佘翔,馬也趁機在桂陽抓捕佘翔,並使用了彜族最忌諱的侮辱手段“罵壯士裸香衣,摑壯士背”。項認為這樣激怒了她,擴大了事態,就可以趁機出兵,用兵。佘湘因被無辜侮辱而義憤填膺,斷了自己的皮帶。與宣威方面得知劉“狀告京師”,朱元璋下決心召回,以“邊患辱妻”之罪將他投入大牢。然後,給了佘湘金,銀,絲綢和其他東西“送回家”,“姚做了壹切,他被告知”。臨行前,他在禦花園設宴,為佘祥舉行了隆重的告別儀式。在與馬也的比賽中,佘翔“在丈夫身上表現得異常勇敢”。最後他勝訴了,得意洋洋。她的勝利客觀上起到了反對分裂、消除戰爭、維護國家統壹和民族團結的進步作用。
事件(3)
佘翔回到貴州後,宣傳朝廷的韋德,使“朱洛大為折服”,人心安定。在履行諾言的同時,他出版了《登山篇》。在寸草不生、“狹腸無人過”、壹片雪域森林、“千年無錢過”的貴州高原,佘翔親自率領各部,組織了巨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削刺伐蒿”、“削山刊木穿絨”,開辟了以偏橋(今施秉縣)為中心的兩條驛道:壹條經水東(今貴陽東北)向西,壹條向北經草堂(今修文撒坪吳彤橋)、魯廣(今修文劉廣)、古力(今黔西古力)、水西(今黔西城關)、畬鄉(今大方大渡河橋西北)、戈雅(今大方響水小閣鴉)、桂花(今大方雙山桂花)、畢節(今畢節二店)。“鬼國改山河,黃花壹路留”;“九壹第壹崗已設,三路公交線路已接”。奢香開辟的驛道成為貴州通往滇、川、湘邊境的交通大動脈,改變了貴州“驕橫跋扈”的局面,溝通了邊疆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增進了漢族與西南兄弟地區的交流,促進了貴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隆昌九壹”已成為佘翔為國為民輝煌業績中的壹座豐碑。明朝也把佘湘列為巾幗英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贊道:“奢香從軍,勝十萬兵!”“九壹路開山失危”,“大道自然開,西南得益”。此後,佘翔多次前往金陵,貴州與明朝中央政府的關系通過朝覲、呈獻政務、朝貢土特產、馬匹等方式變得更加密切。“每年貢獻很大。他的敬酒人沒有料到會報答他的好意。通過與漢文化的廣泛接觸。佘翔開闊了眼界,深感貴州遠離邊疆、貧窮落後,決心“用雙手弘揚文明”。佘翔在任期間,接收了眾多中原人才,並聘請漢儒在貴州設立宣傳慰安所,傳播中華文化。招募能工巧匠,傳授先進的農耕編織技術,開墾農田,發展生產;提倡彜漢和諧,安居樂業。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佘祥把自己唯壹成年的兒子阿吉隆送到金陵,邀請他到國子監學習。明太祖朱元璋特別下詔,“告訴國子監官員,要善於訓教,不辜負遠人求學之心。“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在阿啟龍讀書後,賜禦服、衣服、金腰帶等三種。,並給他們起了“安”這個姓氏,中文也叫安。同年10月,佘湘帶著朱元璋賜的名為“飛越高峰”的水西名馬60匹,送去了兒子、兒媳和此次事件的領導者雲澤龍。在佘翔的辛勤經營和苦心經營下,千山萬水的水西地區社會穩定,民族和睦,經濟發展,文明繁榮。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佘祥去世,時年35歲。明太祖朱元璋派使節到水西參加奢香的葬禮,並封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
編輯佘湘墓這壹段。
相關歷史
佘湘墓位於貴州省大方縣北部雲龍山腳下,五龍坡頭洗馬塘畔,距市中心0.5公裏。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這些墳墓被毀壞了好幾次。清朝康熙初年,時任平西王吳三桂帶兵“平定南夷”、“剿水西夷”時,佘湘墓及其附屬設施遭到士兵破壞。清道光十三年(1833),佘祥後裔安幹辛上書大定府,要求修繕,後由大定知府、貴州周知主持。1949,模糊的雜草中只剩下清代的石墓和石碑。1964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佘湘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初步修復在1979。1985正式重修。65438-0988,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
佘祥墓四周為石圍,圓形,高4.5米,直徑6米,圓轉18.84米。它以住友風格建造,分為九組環繞的石頭。墓裙內有9塊龍虎高浮雕石,飾以彜族圖案。墓碑高3.6米,寬1.45米。以下文字為易主席、韓14及“明順德夫人取貴州宣威使佘祥墓”;背面,鐫刻著壹首五言律詩,***248字。墓前依地形建有兩個平臺,左右各有兩級立柱和石刻欄桿,分別由58根立柱和54塊板組成。柱上雕有虎頭(彜族圖騰),花板上飾有動植物圖案。墓園四周是古色古香的馬頭形圍墻,建有池亭、石籬橋和花園草坪。樓廳裏有壹個彜族歷史文化展覽館。整個墓地占地20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