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朦朧詩中對左的批判是如何表達的?

朦朧詩中對左的批判是如何表達的?

論朦朧詩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朦朧詩人性批判文化價值

壹、朦朧詩的背景。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的不透明性和模糊性,被稱為“朦朧詩”。所謂訂閱詩潮,是指中國當代人文主義文學中的壹種英雄主義詩歌思潮。這股思潮始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80年代以來壹直在詩壇乃至文壇。

關於朦朧詩潮的起源,壹般文學史家以65438-0987年北島、芒克等詩人在北京創辦的詩歌雜誌《今日》作為其起源的標誌。其實今日雜誌的出版只是朦朧詩潮從“地下”走向“地上”的壹個轉折點,早在1966?-在65438年至0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盡管“革命樣板戲”是公共文學中最突出的作品,但敏感的人,年輕壹代,已經開始發展自己的獨立意識。朦朧詩潮發生的時候,民族和國家剛剛擺脫混亂的局面,處於壹個萬物雕零的時代。其中,黃翔、食指和白洋澱是最值得註意的。這些“潛在寫作”有壹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擺脫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束縛,回歸自己的現實生活體驗、想象和思考,展現人性和藝術的覺醒”與依靠自身精神資源的作家不同,年輕壹代的叛逆者更多的是被現實生活所激發。

二,朦朧詩的文化內涵

1,人性

“文革”時期可以說是建國以來壹個非理性的瘋狂的文化恐怖時期。大量進步的文化思想及其優秀成果被無情地摧毀,被當作“毒草”蹂躪。在理論和實踐上,人文主義文學思潮之所以在這壹時期得以延續,而“朦朧詩”之所以在這壹時期依然產生,原因在於:首先,人文主義作為人類的壹種精神現象,不會因為某些異己勢力的壓制而消失;相反,其愈演愈烈,只能使其更加頑強地站出來,形成壹種思潮。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詩潮的詩歌是這種壓抑和激化的產物;其次,人文主義傳統和“五四”以來的壹些外國文學作品滋養了當時的青年詩人群體。雖然當時大部分進步文學書籍被禁,但被禁的“黃書”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在壹些年輕人中引起了地下閱讀的熱潮,他們從壹些西方現代派詩歌和其他作品中學習了很多全新的表現手法,這是“朦朧詩”的藝術源泉。第三,朦朧詩派之所以能夠繼承五四的人文主義文學,直接原因是壹批知識青年在當時的“上山下鄉”運動中有所警覺。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質疑和對壹代年輕人命運的關註,為新詩潮的萌發提供了契機,也就是80年代中期文學論爭中所謂的主體性覺醒,使得新詩潮的詩歌選擇了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與當時的極左思潮決裂並對其進行批判,成為朦朧詩先驅們的使命。

2.危險程度

“文革”十年毀了新詩潮詩人的青春,使他們成為“被毀的壹代”。在他們的反思中,逐漸認識到他們這壹代人應該屬於並能夠處於的位置,即“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為後人提供歷史見證,是他們的人生價值所在。

三,朦朧詩的文化價值

朦朧詩潮之時,民族和國家剛剛擺脫混亂的局面,還處在壹個萬物雕零的時代。朦朧詩派更多地繼承了知識分子的精英情結和敏感的時代感。“意識終於給了我們壹個機會,把埋藏在心底十年的歌曲唱出來”,“體現拳拳時代精神的艱巨任務落在了我們這壹代人的肩上”——“今日詩群”表現出他們將以國家、歷史、時代為己任,表現出強烈的社會參與精神和批判意識。當長達十年的“文革”噩夢結束,人們記憶中“文革”留下的“傷疤”終於有了發泄的機會和可能。在今天的詩群如雷擊碎了整個沈悶僵化的詩壇之後,張明發表了壹篇“令人窒息的朦朧”的文章,指出這種新詩有壹種“晦澀古怪”的傾向,“人們似乎理解它,半理解它,甚至根本不理解它。”他給這個“永遠解不開的謎”起了個外號——朦朧詩。李甚至否認朦朧詩是詩的事實:“詩不是詩,除非作者親自出面解釋清楚。”朦朧詩對習慣了現有詩歌公式和樸素趣味的讀者構成了極大的挑戰。上世紀80年代初,北島曾說:“我們已經準備了幾十年,所以我們會用封閉的方式來寫。”而舒婷,則作為先行者和奉獻者承諾:“給後來者/簽通行證”。“我們此刻不習慣的不壹定是壞事,不太懂的詩也不壹定是壞詩。我首先不同意詩歌是不可理解的,但我主張應該允許某些詩歌是不可理解的。”

當詩人用全新的詩歌和全新的審美意識去突破和碾壓壹些習慣性的、機械的接受模式時,詩人和讀者都會獲得新生。這個朦朧的計劃最終在壹批詩人和理論家的堅持下站穩了腳跟。朦朧詩因其革命性的嘗試而贏得了自身的價值,開始向他們的前輩舉起反叛的旗幟。在特殊歷史環境和條件下產生的“朦朧詩”是受傷壹代人的情感結晶,深刻地展現了壹代人的精神印記和生活檔案。當他們以全部青春為代價,承受著社會欺騙、褻瀆、背叛後的迷茫和痛苦時,他們從反面獲得了壹種不應得卻又難得的財富,他們在精神的流浪中找到了自己的廣闊天地。這種精神的獲得首先應該以揭露黑暗的負面情緒和社會批判為基礎。他們以悲壯的姿態,直接繼承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朦朧詩”的興起,是中國文學中生命權的崛起,是詩人聖潔高貴的愛情觀和勇於表達愛的超凡氣質的崛起,也是平等獨立的宣言。

參考資料:

[1]Xi·雲書:《論朦朧詩》,《揚州大學學報》第4期,1999。

[2]徐靜雅:《詩歌的興起》,《當代文學思潮》,1983第1期。

[3]丁力:《質疑古怪的詩歌》,詩歌出版,第3期,1981。

[4]李·:《朦朧詩的命運》,作品3號,1981。

[5]謝冕:《面對新的崛起》,《光明日報》,1980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