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詩《獻給媽媽的詩》的寫作背景是什麽?
——《讀給媽媽聽的詩》這類詩歌涉及的是現實生活中平凡而真實的母親形象和母女情深。詩人從人性和家庭的角度呼喚母親。同時減少了以往不可避免的工具主義傾向,增加了壹些對人的存在價值和狀態的終極關懷。了解舒婷的個人經歷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她的母親形象。舒婷1952出生於福州。1957,在銀行工作的父親被派到偏遠山區工作;母親帶著孩子和壹個不完整的家庭回到了廈門老家。舒婷的媽媽多才多藝,感性細膩。她試圖保護她的孩子免受風雨。母親柔弱而堅強的性格深深影響了舒婷,給了她獨特的人生體驗。她曾經說過,她母親的壹部分血液在她體內循環;她母親的不幸教育了她,使她對生活采取了不守規矩的態度。因此,舒婷詩歌中的抒情形象始終是壹個溫柔、恬靜、堅強的渴望安慰和理解的女性形象,也是壹個善於安慰和理解他人的女性形象。比如在《致橡樹》中,木棉的形象包含了極其豐富的情感,既有詩人的愛情觀,又有女性自我價值的定位,更有對人性尊嚴的真誠吟唱。這種洋溢著詩人個性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來自她的母親。在經歷了壹個特殊的成長時代後,舒婷的出現意味深長——“我願意盡可能用詩歌來表達我對‘人’的關心。”她的很多詩都充滿了人文主義的個人關懷。然而,就像她作品中多面的母親形象壹樣,她對母親和其他個體的關懷,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融入了她對國家的關懷。三槐居中文網mM7_Z*_J4a+V%F舒婷渴望成為歷史的主人,帶著五四的激情和理想。雖然舒婷從壹開始就被認為是反傳統的,但事實上,她自己走的路是非常艱難的。正如詩人自己所說,“我們經歷了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所以更有歷史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重,社會批判多,群體意識多,人道主義多。新生代應該說是從個體生存出發,對生活表現出更多的迷茫、焦慮和神秘感。他們更現代,更超然,他們都試圖從自己的感覺、思維、觀念、情感和建構能力上達到壹種‘超文化’的境界。”不難看出,歷史給這壹代人留下了太多的負擔,舒婷和她同時代的人也被認為是反傳統的詩人,所以他們不可能像第三代詩人那樣更加輕松,更加以自我為中心。但舒婷也呈現了她這壹代。獨特的精神特質——離不開國家關懷和個人關懷。盡管有痛苦的創傷,但在舒婷的作品中,個人的痛苦依然微不足道;祖國的民族命運,黑頭發黃皮膚是根本。個人行為:“自我”只有融入整個“自我”,融入國家,融入民族,才會有意義。“‘拯救’不再只是壹種精神上的渴望,而是壹種身體上的義務。”詩人提到的國家關懷幾乎淹沒了個人關懷,就像她作品中多重的、壹體的母親形象,個體母親深深融入了祖國。“母親”的形象並不能被舒婷真正還原——還原為壹個個體女性。文化和傳統是不可超越的,這壹點通過舒婷對母親形象的書寫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