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從小就表現出特殊的音樂天賦,不僅會彈鋼琴,還會作曲。7歲時,他發表了自己的第壹部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第壹次公開表演。從此肖邦作為“神童”彈琴,經常被華沙的貴族們邀請演奏,壹時成為貴族沙龍的寵兒。1825年,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壹世也參加了肖邦的壹場音樂會,並送給肖邦壹枚鉆戒。肖邦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這些經歷與他後來的經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肖邦少年時,也接觸過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和許多波蘭愛國者的進步思想。從65438年到0826年,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許多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鄭瀟經常去鄉下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聆聽農民的歌聲和演奏音樂,參加鄉村舞蹈和婚禮。祖國的文化和民族音樂,就像種子壹樣,種在肖邦的心裏。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波蘭,是壹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也是壹個史詩般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弱小的波蘭。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人民,試圖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便長期統治。然而,正如壹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不屈不撓的愛國鬥爭。19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極大地推動了這壹鬥爭。當時,波蘭湧現出壹批愛國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要有熱愛人民、熱愛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影響深遠。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奇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只要妳壹直記得,國籍,國籍,最後是國籍.....就像波蘭有祖國的自然,也有祖國的旋律。山川、森林、河流、草原,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之聲,雖然不是每顆心都可以聽到。”他反復告訴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妳是個天才。為人民而寫,寫得有人民性和民族性。”這壹切都給肖邦後來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反動的“神聖聯盟”在歐洲的封建統治,而且促進了歐洲各國的革命。這時,波蘭愛國力量復興,秘密愛國組織活躍起來。他們無視反動當局的逮捕和鎮壓,正在醞釀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壹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力勸肖邦出國深造,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為祖國爭光。所以肖邦處於激烈的思想鬥爭中,愛國主義讓他留戀;事業讓他又想離開。他寫道:“我還在這裏,我無法決定出發的日期。”感覺離開華沙就再也回不了老家了。我深信我要永遠告別我的家鄉。啊,死在不是妳出生的地方是多麽悲哀啊!“離別的痛苦和告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親朋好友的鼓勵、規勸和期待激勵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走出國門,用藝術贊美祖國和民族,他為此激動不已。他寫道:“我願意唱出所有由憤怒和無拘無束的情緒激發出來的聲音,這樣我的作品(至少有壹部分)才能被視為約翰·索比斯基(John Sobiesky),17世紀波蘭圍城之王。他打敗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復了祖國的領土,將土耳其人驅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使他名揚歐洲。)部隊唱的戰歌。戰歌已死,但它們的回聲仍將在多瑙河兩岸蕩漾。
1830 165438+10月2日,蕭瑟的寒風給華沙增添了秋天,增添了離別的痛苦。告別的朋友這樣提醒即將離開的肖邦:
“無論妳在哪裏停留或流浪,願妳永遠不忘妳的祖國,永遠不停止愛它,用壹顆溫暖忠誠的心。”
肖邦接受了朋友贈送的盛滿祖國土壤的銀杯,象征著祖國將永遠陪伴他在異國他鄉。更令肖邦感動的是,當親朋好友為他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瓦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壹些學生已經在那裏等候,並演唱了埃爾斯納創作的合唱曲送別肖邦:
“妳的才能來自我們的國家,願它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妳們的音樂之聲,通過我們的馬祖貝克和克拉科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展現妳們祖國的光輝。”
這樣的告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話語,讓肖邦百感交集,登上征途時不禁潸然淚下。
肖邦出國幾周後,華沙爆發起義,並獲得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非常激動,打算回國。是他的密友泰特斯在努力,他不想回去。提圖斯起程回國參加起義時,蕭雇了壹輛驛車追上他,準備和他壹起回國。結果,他沒能趕上,回到了維也納。此時,鄭瀟在給華沙好友馬圖辛斯基的信中寫道:“我為什麽不能和妳在壹起?為什麽我不能當鼓手!!!"
1830 165438+10月華沙起義壹度取得輝煌勝利,趕走了俄羅斯侵略者,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波蘭人民的這壹英雄業績震驚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史上光輝的壹頁。然而,勝利後不到壹年,起義的成果就因為波蘭大貴族的背叛而毀於壹旦。俄國侵略軍再次攻占華沙,華沙起義被鎮壓。又是壹個陰冷的日子,肖邦在巴黎之行中聽到華沙再次淪陷的消息。此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給提圖斯的壹封信中,他表達了對入侵者的極大怨恨:“...哦,上帝,妳真的存在!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妳不關心莫斯科的罪行,或者,或者妳是莫斯科人!我可憐的父親!我高貴的父親,也許他正在挨餓,他沒有錢給他的母親買面包!我妹妹可能會被莫斯科的野人渣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占華沙的俄軍總司令。),莫墓列夫這個賤人已經占據了歐洲壹流君主國的住所!?莫斯科佬會是世界的協調人?.....啊!為什麽我連壹個莫斯科佬都殺不了!”盡管肖邦的父親多次勸他不要放棄俄羅斯“國籍”(當時俄羅斯統治下的波蘭居民都是“俄羅斯國籍”),但肖邦始終沒有在維也納延長俄羅斯護照,而是甘願放棄“俄羅斯國籍”,成為壹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同時,肖邦沒有使用俄國占領華沙的反動頭目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與俄國統治者壹刀兩斷。以華沙起義為標誌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就像壹所愛國大學,培養了無數波蘭民族戰士,培育了壹批波蘭民族藝術家。剛離開華沙的時候,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但華沙起義後二十壹歲的肖邦,已經被祖國的災難磨煉。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的仇恨也變得更加強烈。
肖邦1831年到達巴黎時,法國正處於君主立憲制的“七月王朝”。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壹切。巴黎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有著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成為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之壹。然而,正如肖邦在巴黎所說,“這裏有最燦爛的奢華。有最低賤,有最大悲,有最大罪;每壹個動作和言語都與花柳有關;叫喊聲、喊叫聲、隆隆聲、汙穢聲是不可想象的,讓妳在這個世外桃源裏無所適從,也就是說,沒有人問壹個人是怎麽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立足,肖邦結交了上流社會的人。環境決定了他“必須生活在這個圈子裏。”1833年初,肖邦在給杜澤拉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進入了最高社會,與大使、公爵和大臣們交往...因為據說高貴的品味從這裏開始;如果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說過妳,妳很快就會有更大的才能;如果瓦爾德蒙特公爵夫人庇護妳,妳會玩得更好。”可見肖邦並不滿足於他在巴黎的成功。上流社會的奢侈和虛假,並不能安慰壹個充滿亡國之恨的流亡者痛苦的靈魂。在1832的結尾,他給巴黎的美術部長寫了壹封信:“壹個再也忍受不了祖國悲慘命運的波蘭人,在巴黎待了將近壹年——這是我能用來向妳介紹自己的全部頭銜——謙恭地請求妳用音樂學院的大廳來舉行他1月20日的音樂會……”。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地位和他的心情。與高層人士的接觸,越來越讓他覺得“假發掩蓋了壹個巨大的空虛。”只有和波蘭華僑在壹起,他才會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常與他們交談,回憶他們,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被譽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意大利最傑出的小提琴家,聞名全歐洲。小提琴家平斯基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為他準備。唯壹的要求是他應該為波蘭僑民舉辦壹場音樂會。起初,平斯基同意了,但後來他拒絕了,因為他馬上要去俄羅斯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個自命不凡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怒地斷絕了與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國大使以沙皇宮廷的名義拉攏肖邦,要求他接受“俄羅斯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頭銜,說這是因為肖邦沒有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拒絕,大義凜然地回答:“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的革命,但因為當時太年輕,我的心和那些革命者在壹起。”這種堅定的回答和高傲的蔑視,給了北方暴君壹個響亮的耳光。從這壹系列的表演可以看出,肖邦沒有辜負親人、朋友和老師的期望和指示,他始終保持著壹顆對祖國的忠誠之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他通過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的高度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蕩,黃金、汙穢、血腥混雜在壹起”。肖邦雖然對巴黎上流社會反感,但他的活動多局限於上流社會的沙龍,逐漸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必然對他的思想體系產生壹定的影響,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與他和許多波蘭貴族及其子女關系密切有關。1831華沙起義失敗後,波蘭流亡者數以千計,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部分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政治上,這些人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黨。保守派傾向於君主立憲,但不熱衷於社會改革;而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民,反對專制制度。肖邦在巴黎不認識任何波蘭民主人士。從思想上看,肖邦更傾向於保守派。所以肖邦對1830年和1848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相當冷漠。這些都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此後肖邦壹直住在巴黎,只是偶爾出國旅行。1835年,有壹次去德國卡爾斯巴德和父母短暫見面。同年在德累斯頓,我認識了波蘭貴族沃金斯基的女兒瑪麗亞,並愛上了她。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於肖邦不是貴族,只是個“音樂家”,不合群,瑪利亞的父親拒絕了。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大概壹年後同居,直到1847分手。肖邦經常與聚集在巴黎的世界各地的著名作家和藝術家交往,如波蘭詩人米特凱維奇,法國作家雨果和巴爾紮克,德國詩人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匈牙利作曲家和鋼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貝裏尼和法國作曲家柏遼茲。雖然這些作家和藝術家的風格和個性往往不同,但他們之間的互動在思想和創作上相互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壹種安慰。然而,肖邦後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依然充滿了難以擺脫的孤獨。身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的感覺,總讓他難過。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肖邦就經常生病,身體相當虛弱。舉辦公開音樂會,雖然能帶來金錢和榮譽,但肖邦不喜歡。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和波蘭同胞在壹起。他說:“就像我不能拒絕給病人送藥壹樣,我也從不拒絕為米奇·凱文和諾維德彈琴。不管他們哪壹個來,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候壹句話也不說。我的音樂不止壹次讓他們哭泣。這難道不是對民族藝術家的最高十字(意為獎勵)嗎?”1841年,肖邦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們還會回到祖國嗎?!還是完全瘋了?!我並不擔心米茲凱文和索班斯基——這些都是堅強的頭顱,這些頭顱不會在數次流亡後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肖邦在異國的苦難是壹種“自願的政治流亡”。但是,他寧願承受這種痛苦,也不願回波蘭做壹個外國統治下的“順從者”。
1848年應邀赴英格蘭、蘇格蘭訪問演出。雖然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以英鎊評判壹切,他們喜歡藝術只是因為它奢侈。”他在英國時寫道:“在我心裏,我什麽都不想做...我感到悲傷,但我麻醉自己...我感到隱隱作痛...我從未體驗過真正的幸福。壹點感覺都沒有。我只是像植物壹樣活著,耐心地等待我的末日。”肖邦的晚年就這樣結束了他個人的悲劇。但肖邦壹直對祖國和祖國未來的復興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後,加利西亞發生了農民起義。這些事件激起了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非常順利”;“加利西亞的農民為沃倫和波多農民樹立了榜樣;可怕的事情不可避免,但最終,波蘭會是壹個強大而美麗的波蘭。簡而言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被普魯士鎮壓。肖邦也為此表示了極大的遺憾:“我...知道所有關於波茲南公國的可怕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很絕望。”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註和對祖國未來的熱烈憧憬,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份愛,讓肖邦說出了他的遺願:“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永遠不會允許我把身體運回華沙,所以至少把心運回來吧。”1849年,肖邦去世後,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巴黎的皮埃爾·魯什茨墓,旁邊是他心愛的作曲家簡利尼的墓。從華沙帶來的銀杯裏祖國的泥土撒在他的墳上。肖邦的心被運回他向往的祖國,安葬在他成長的祖國。
肖邦的創作
肖邦的創作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個人思想和生活密切相關。肖邦的創作生涯歷時30余年(1817-1849),可分為兩個時期:①華沙時期(1830年前);②巴黎時期(1831 —1849)。
肖邦在華沙度過了二十年,總的來說,是愉快而愉快的。反映在這壹時期的創作中,情感基調樂觀,但思想深度有限。盡管肖邦在此期間寫過兩首鋼琴協奏曲,壹些練習曲和壹些瑪祖卡舞曲,但華沙時期的作品是不可能超越壹個未滿20歲尚未經歷生活考驗的年輕人的思想局限的。清新活潑是華沙大部分肖邦作品的基調,但從壹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過於華麗甚至精致矯飾的特點,看到受當時歐洲沙龍音樂風格和波蘭貴族氣息影響的痕跡。1829年在維也納演出後,肖邦寫道:“人們都說這裏的貴族喜歡我。”但是,肖邦早期作品中最可貴的壹點是,他早就表現出了波蘭的民族特色。各種民間舞蹈的體裁和節奏,以及風俗生活的意境和情感,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動感人。如D小調波蘭舞曲(Op.71 Nrl)和A小調瑪祖卡舞曲(Op.17 Nr4,小猶太教)。肖邦壹生的第壹部作品是波蘭舞曲(1817),最後壹部作品是富有波蘭民間色彩的馬祖卡舞曲(1849)。這象征著肖邦的壹生是壹個波蘭民族作曲家的壹生,與波蘭人民和波蘭土壤息息相關。肖邦很少直接用民歌作曲,而是根據波蘭民間音樂的性格和音調自行創作。他的音樂既有強烈的波蘭風格,又有個人原創的特點;它與民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經過了精心的加工和藝術上的提升。
從1830到1831華沙起義的成敗,不僅決定了肖邦壹生的巨變,促進了肖邦思想的成熟,也是他創作前後期的分水嶺。這兩個時期的差別如此之大,以至於看起來完全不同。從那以後,肖邦的作品變得更有思想性、情感性和氣勢。他的作品從抒情詩演變成了民族史詩。在華沙起義的直接影響下,C小調練習曲、A小調前奏曲和D小調前奏曲標誌著這壹突變。在巴黎相繼寫成的第壹諧謔曲和第壹敘事曲等氣勢磅礴的史詩性音樂也充分顯示了整個風格的變化。
肖邦在巴黎的創作很快進入了成熟期。此後的創作可分為兩類,壹類與祖國的興衰或個人記憶有關,對祖國的向往和向往,另壹類則更多地反映了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懷。從音樂的風格上,也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宏大的、戲劇性的;壹個是詩意的,抒情的。許多資產階級批評家只看到或強調肖邦抒情細膩的壹面,甚至把肖邦稱為“沙龍作曲家”、“沃德作曲家”,這是壹種歪曲。肖邦盡管身體孱弱,卻以細膩豐富的鋼琴演奏聞名於世,但他的精神境界和廣闊宏大的思想感情世界,只有壹個國士才能擁有。正是時代的洪流,民族的悲劇,生活的沖突,讓肖邦的作品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氣勢。但這種宏大並不妨礙肖邦細膩的音樂、強烈的戲劇性和優美的抒情性,這三者在他的作品中是對立統壹的。比如升C小調夜曲(Op.27 Nrl)強勁的中段與安靜的首末段形成鮮明對比;在第二首歌謠中,兩段不同的音樂形象反復交替出現。這些對比完全是由內容表現決定的,是有機整體發展和表現的結果,絕不是純粹為了對比。
在肖邦最後幾年的創作中,雖然也有壹些意氣風發的作品,比如《幻想波蘭舞曲》(0p.61),但更多的是壹種恍若隔世的感覺。這在他以往的創作中並不多見,也不能說這是生命意誌下降和悲觀主義滋長的結果。從數量上來說,最近幾年的作品很少,這與肖邦當時身體虛弱,情緒憂郁有關。
肖邦的作品幾乎都是鋼琴曲。盡管他的老師埃爾斯納等人多次鼓勵他從事民族歌劇的創作,但肖邦深知自己的優缺點,壹直局限於鋼琴創作。創作範圍的限制,完全不影響尚邦作為作曲家的偉大。在鋼琴音樂領域,他不僅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而且對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創作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作品繼承和發揚了18世紀和19世紀初歐洲古典音樂的傳統,極大地豐富了19世紀上半葉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世界,極大地啟發和影響了19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繼續發展,各種民族音樂流派的興起,以及此後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印象派音樂等。).他的原創作品往往充滿了寬廣動人的旋律,和聲色彩豐富,表現力強,節奏鮮明,而且往往與波蘭民間音樂和舞蹈密切相關,形式和體裁也多種多樣,也極具創造性。
肖邦,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1810年3月1出生於華沙郊區的Gerlazo Wavola。我父親原籍法國,母親是波蘭人。他是壹個異常早熟的孩子,六歲就開始寫詩,他的音樂天才很快證明他註定是“莫紮特的接班人”。九歲時,他在壹場音樂會上公開演奏。音樂會後,他似乎更關心他的衣領,而不是他非凡的演奏技巧。他對媽媽說:“媽媽,大家都在看我的領子。”
高中畢業後,他進入華沙音樂學院,開始了他早期的創作活動。1830後定居巴黎,並在那裏度過余生。肖邦再也沒有回到中國。當時波蘭民族解放運動如火如荼,反抗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鬥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而培養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情。
1837年,他嚴詞拒絕了俄羅斯授予他的“俄羅斯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肖邦向世界宣告“波蘭不會滅亡”,可見其愛國之心。晚年過著孤獨的生活,痛苦地自稱“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從65438年到0846年,肖邦的創作開始走下坡路。壹方面,他受到波蘭民族運動幾次挫折的沈重打擊;另壹方面,與作家喬治·桑的愛情破裂和身體虛弱,極大地影響了他的創作熱情,健康狀況每況愈下。1849 10 6月17在巴黎的公寓裏去世。在他彌留之際,他告訴他的親屬將他的心臟運回他的祖國波蘭。
肖邦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為兩個時期,華沙時期和巴黎時期,以1830為界。在第壹時期,他完成了這壹時期最重要的作品《第壹鋼琴協奏曲》和《第二鋼琴協奏曲》..在巴黎的後半生,他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有關的英雄作品,如降A大調第壹敘事詩和波蘭舞曲,充滿愛國熱情的英雄作品,B小調革命練習曲和諧謔曲,哀悼祖國命運的悲劇作品,降B小調奏鳴曲,以及許多幻想和小夜曲。
1831九月初去巴黎時,驚聞起義被俄國鎮壓,華沙淪陷。《C小調練習曲》(別名《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在此時完成。憤怒和悲痛的感情與嚴格訓練的藝術形式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統壹,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巴黎時期是肖邦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創作如火如荼的時期。深刻的民族內容,獨創的藝術形式和音樂風格,使他的創作臻於完美。肖邦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僅僅三十場音樂會就建立了傳奇般的榮譽,這在鋼琴演奏史上是獨壹無二的。肖邦尊重並繼承了古典音樂的傳統,但他的鋼琴技巧卻獨具風格。尤其是在他的瑪祖卡舞和波羅乃茲舞中,對民族和民間調式、和聲和特色節奏的創造性運用,顯示了壹個真實的馬祖爾對民族性格、風格、趣味和藝術語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19世紀歐洲音樂界的明星。他的不朽作品,充滿了詩意,震撼的抒情性和戲劇性的力量,代表了“黃金時代”的浪漫主義音樂。同時,他的創作具有強烈的波蘭民族氣質和情感內容,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壹方面,他作為歐洲浪漫主義音樂家的傑出代表而聞名於世,另壹方面,他作為19世紀歐洲民間音樂流派的創始人而名垂青史。肖邦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將時代的浪漫主義風格和愛國主義精神緊密地融入了自己的音樂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