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江蘇省東臺市有哪些名勝古跡?

江蘇省東臺市有哪些名勝古跡?

東臺是中國東部沿海城市,也是中國百強縣之壹。東臺位於江蘇中部沿海,南通、泰州、鹽城三市交匯處。東至黃海,西至沃野,南至長江,北至徐淮。按江海交匯,屬長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被譽為“黃海明珠、金東臺”。東臺也有豐富的現代城市文化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西溪古鎮是神話傳說“神仙眷侶”的發源地。

十八裏河

何世禮河是梁多鹽場歷史上的壹條西運鹽河道。始於清乾隆十壹年(1746),東起梁垛鎮西側的串場河,西至臺南鎮董永廟入臺東運河,長10.67 km。因梁垛至臺東運河口及東臺市口均為18裏(約數),故名“十裏河”。

何多禾

為什麽河多河是多巖鹽場的運鹽河,又稱河多皂河。西起臺城東側通榆運河,東至川東閘入海。跨越東臺、大豐,流經東臺的臺東(辦事處)、海豐、頭竈鎮,全長26.6公裏。

東臺河是東臺鹽場的鹽河,也叫東臺長棗河,也叫炒鹽河。挖掘時間尚未核實。根據《淮南十田記》中的圖解,清初,東臺河從東臺河以西的臺城串廠河開始,東至張家疃河,後海岸東移,因此河流向東延伸,但東部沒有入海通道。另外,沿海地勢兩邊高中間低,積水排不出去。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疏浚河道。五年(1740)、二十年,疏浚兩次。嘉慶六年(1801),在東臺河北岸增加了梅家竈和潘家竈兩個垂直分支。

老梁多河

歷史上是梁多鹽場的鹽河,又稱梁多海河、梁多皂河。現在的梁多河是20世紀70年代初在舊梁多河以南挖掘出的壹條新的東西向河流。

串場河

江蘇東部沿海平原的人工河道是範仲淹挖海堤堰時形成的堆積河。是東部沿海平原農產品的南方運輸通道。位於何麗霞低平原和東部沿海平原之間,北起阜寧縣,沿龔凡大堤南下,經鹽城市、東臺縣至海安縣與楊桐運河匯合,全長130公裏(另壹種說法是:南起海安徐家壩,北至阜寧廟灣,全長200多公裏)。始建於唐大歷元年(766年),南宋鹹淳五年(1269)、明代隆慶(1567 ~ 1572)疏浚重建。因貫淮南十鹽場而得名。1958後,沿串場河東側新挖(南)通(贛)渝運河,與之平行,用於輸水和航運。

三倉河

原名安風河,50年代初改名為現名。歷史上是安豐場鹽場的雲煙河,又稱安豐場皂河,從安豐場穿場河到南沈家竈,全長15km。清康熙五年(1666),從南沈家竈向東延伸。康熙四十七年,在乾隆五年(1740)、嘉慶二十年、嘉慶三年(1798)多次疏浚河道。

東臺屬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44 mm,年平均氣溫15.6℃,年日照2209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37天。東臺市屬於長江中下遊沖積平原,沙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4%。

旅遊資源以生態資源為主,其中海岸線綿延85公裏,1.5萬畝以上的海灘資源位於鹽城境內。東臺位於黃海之濱,東海前進波與黃海旋轉波在此交匯。在潮汐的作用下,近海泥沙在匯流點逐漸沈澱形成放射狀沙洲,向大海生長,年陸地面積6000-10000畝,有取之不盡的陸地資源。

全市海堤外灘塗1.55萬余畝,其中潮間帶1.6萬余畝,潮間帶39萬余畝,占江蘇省灘塗面積的22%,鹽城市灘塗面積的37%。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產品資源是培育和發展“海上東臺”新的經濟增長點。大片的灘塗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植物主要是蘆葦、白茅草、羅布麻、大米草、水杉、竹子;動物有對蝦、梭子蟹、文蛤、泥螺、黃魚、鯧魚、鰻苗、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