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盎格魯撒克遜人是什麽樣的人?揭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特征

盎格魯撒克遜人是什麽樣的人?揭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特征

英國人自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就像我們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壹樣。當然,這不會是歷史上隨便起的名字,總有目的。比如妳要給自己貼壹些好話,那麽它會讓人想起什麽文化,什麽傳統,然後妳就會沾沾自喜。說白了就是壹種種族優越感,就像皇帝登基的時候想說自己是真命天子壹樣。這不是運氣,而是骨子裏的優越感。

這個特點,放在美國人身上,是最明顯的。最早的美國人,也就是英國移民和白人新教徒,當然認為自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直系後裔。而在美國,由於這種種族和文化的直接碰撞,直接影響到經濟利益和政治平衡,使得強調種族和文化優越性的需要有了市場,成為所謂的美國例外主義,這種態度直接決定了很多社會現象。

先說種族。雖然都是種族優越感,但概念下其實是有變數的。經歷了所謂後天優勢到先天優勢再回到後天優勢的階段。

後天優越是指所有種族同源,從亞當夏娃開始。種族優越感的出現是因為後來國家發展的不同經歷。這種優越感存在於那些建國初期的政治領袖身上,比如直接受啟蒙運動影響的傑斐遜。比如傑斐遜認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很優秀,但他認為黑人和印第安人本質上和白人壹樣。換句話說,傑斐遜認為應該從印第安人手中奪走土地,但那是因為印第安人本身文化素質低,所以白人應該照顧他們。但是,因為同壹個民族血統,傑斐遜認為印第安人也是可以被同化的,而且應該慢慢同化。同樣,還有黑奴問題。在傑弗遜看來,並不是說不應該解放他們,而是在解放黑奴的情況下,沒有什麽好的壹次性解決方案可以保證當前的政治平衡和社會穩定。所謂美國騎虎難下(用傑弗遜的原話來說,我們就是抓著狼的耳朵,放手不是,不放手)。

19世紀,這些白人新教徒開始相信先天優越論,即盎格魯撒克遜人骨子裏有優越的基因,而其他民族沒有。這個概念的本質是因為這種差異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其他民族都是無法教育的劣等民族。因此,種族歧視和仇外心理會盛行。

比如在解決黑人問題上,那些不接受黑奴,不希望黑人汙染社會的人,曾經和壹些黑人領袖合作,想出壹個宏大的計劃,把黑人送回非洲。最後,這些歸國的黑人在非洲建立了壹個國家,叫做利比裏亞,意在自由,首都被命名為蒙羅維亞,以美國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命名,他就是門羅主義者。比如來美國的天主教徒,比如愛爾蘭人,也被認為是只會被別人支配的劣等民族。

這種種族優越感的壹個重要表現,具體表現在行動上,就是著名的《天命論》。美國人,也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認為自己註定要在北美大陸傳播美國的自由民主(當然還有新教教義),為上帝管理世界。所以,在這種天定命運論的指導下,美國人在19世紀西進,幾乎把整個北美大陸都收在自己名下,把印第安人驅趕到幾個保留地。自然,沒有同化。事實上,印度人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獲得所謂的選舉權,當時黑人已經名義上被解放(並被隔離)了幾十年。

到了19世紀末,美國在北美大陸已經沒有土地繼續顯示自己的命運,邊疆也消失了,於是壹群心急的人開始向西沖進太平洋,為天主持公道。當時,美國傳教士開始大規模加入歐洲傳教士的行列,到中國傳教。美西戰爭後,美國人甚至拿下了夏威夷、菲律賓等地。TRoosevelt甚至想加入歐洲人瓜分非洲的活動,向西推進到極致。但是美國高院實在看不下去了,決定菲律賓關島這樣的地方不能再同化了。最後,美國終於停止西進,正式進入帝國主義時代,開始實施具有美國特色的軟殖民。

於是這種情況在壹戰後的1920s逐漸開始改變,壹種所謂的美國文化開始形成。事實上,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在這壹輪向世界傳教的狂熱中,或多或少地開始了這種同化過程。二戰後,隨著民權運動的興起,各種弱勢群體開始爭取自己的社會權益,所謂的種族和文化優越論開始變得政治不正確,同化的概念開始被美國民族的概念所取代。最後,當我們把白人新教徒和盎格魯撒克遜人這兩個詞放在壹起時,他們就變成了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s(WASP)在某種貶義上,用來指代那些處於社會上層、幫助上帝管理世界的老人和年輕人。這也是現在提到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普遍原因。

然而,雖然種族主義已經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但這並不意味著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文化觀念也被拋棄了。當時美國人舉起盎格魯撒克遜的大旗,當然是因為在它的背後,有著自己優於其他民族的特質。所謂同化,就是把這些觀念根植在普通美國人的心裏,讓他們認為這是美國人與生俱來的壹種突出的特點,壹種不可磨滅的民族精神。

說了半天,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突出特點是什麽?雖然這個有點爭議,但我認為最關鍵的概念是所謂的自我治理能力。

對美國人和社會有著深刻見解的托克維爾曾說,美國人的自主性是使其獨壹無二的特征。說白了就是美國人在社會各個層面自發形成自我管理體系,反抗集權統治的能力。這也是早期美國人壹直引以為豪的特質。因為早在殖民時期,北美各殖民地就成功實現了自治(其實是因為英國政府抓不住),不僅是地方政府自治,新英格蘭早期的殖民聚居地,更有自治的小城鎮,教會也是壹種公理形式的自治。事實上,美國獨立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壹場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其中北美殖民地試圖維持自己的自治形式(這就是為什麽美國人不認為獨立戰爭是壹場革命:我們顯然是在試圖維持現狀)。

所以,在美國之前,這種自治觀念就根植於北美大陸居民的心中,並由此被他們反復強化,最終成為美國人生活觀念中的壹個核心觀念,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最低層次上,對個人來說,自主幾乎等同於個人自由。壹個人的自主性最基本的保障就是攜帶武器的自由,而對壹個人自主性最好的檢驗當然是他能不能自立。在地方權力方面,各州最終形成了壹個相對松散的聯邦來保護州權力,這也是對州壹級自治能力的肯定(當然在內戰之前,這是為了保證南方各州有實施奴隸制的自由)。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向世界提出的民族自決聲明,也是壹個充滿美國新教徒自治理念的政治信條。

這些觀念,以及美國人反對大政府的傳統,美國人反對政府過多介入私人生活的傳統,可以說都來源於自主的觀念。這種觀念並沒有隨著種族主義的衰落而淡化。相反,在掙脫了種族主義的枷鎖後,它終於成為了美國民族的優良美德並被發揚光大,成為政治家和名人描述美國精神的保留詞匯。

像今天,當有人談到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傳統時,壹般都是想指這種精神。但光是說這些,就難免讓人想起背後潛在的種族主義觀念。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已經很大程度上被拋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