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東臨安徽、山東,北接河北、山西,西接陜西,南接湖北,處於中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黃河以北有東北和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黃河以南有從秦嶺向東延伸的小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房山。連接東西的通道是黃河流域,可以追溯到關中,直達西北和西亞。著名的絲綢之路向東延伸穿過黃河流域,近代重要的交通大動脈——第二亞歐大陸橋(隴海線、藍欣線)也穿過這條通道。南北的通道也是在山地和平原的交界處開通的,比如古代著名的南翔通道,現代的京廣線,京深高速。就政區和交通狀況而言,河南處於中間位置。以河南為中心,北至黑龍江,南至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腳下,東至東海之濱,大多跨越兩三個省區。如果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北部京津塘,南部武漢三鎮,西部關中平原,東部上海、南京、杭州,直線距離大多在600-800公裏之間。河南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全國經濟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歷史上,河南是各族人民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的必經之地。也是各族人民活動頻繁、交往密切的地方。所以古人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天下者為之爭”。如今,河南三縱四橫的鐵路網,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不斷發展的航空運輸,進壹步強化了其交通樞紐的地位。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相繼建成,河南仍是全國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之壹。
河南省面積16.7萬平方公裏,居全國第17位,占國土面積的1.74%。平原盆地和山地丘陵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7%和44.3%。該省總人口9667萬,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有漢族、回族、蒙古族、壯族、苗族、藏族、維吾爾族、彜族、朝鮮族、土家族、白族等51個民族,以漢族為主,是中國少數民族較多的省份之壹。轄17個省轄市,1個省轄市,21個縣級市,89個縣,48個市轄區,2123個鄉鎮。
全省地勢西高東低。這個省的西面是太行山和豫西山脈。豫西山脈是秦嶺山脈的東延,秦嶺山脈進入豫西呈扇形展開。伏牛山是豫西山區的主體部分,山勢雄偉高聳,海拔1000-2000米,素有全省屋脊之稱。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在該省南部,海拔普遍在1000m以下,是淮河和長江的分水嶺。黃土丘陵區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區之間的黃河兩岸。在河南中部矗立著中嶽雄偉的嵩山。該省東部是廣闊的黃淮平原。
河南地跨黃河、淮河、海河、長江,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流域面積1000多平方公裏的河流有493條。黃河貫穿中部,幹流711公裏,流域面積3.62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省1/5。該省中南部的淮河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幹流長340公裏,流域面積8.83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省面積的1/2。北部的渭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流入漢水。全省水資源總量413億立方米,全國排名19。
河南平原遼闊,地理氣候條件適中,是我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全省耕地資源8110.3千公頃(實際耕地面積7262.8千公頃,即108.9萬畝),占全國的6.24%,僅次於黑龍江、四川、內蒙古,居第四位。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自南向北年平均氣溫15.5℃ ~ 9.5℃,年平均降雨量1380.6 ~ 526.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265-332天。適合多種作物生長,是我國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煙葉等農產品。糧食產量約占1/10,石油產量占1/7,牛肉產量占1/7,棉花產量占1/6,小麥、玉米、煙葉、豆類、芝麻等農產品和肉、蛋、奶。河南有許多名優特產,如元陽大米、開封西瓜、祁縣和中牟大蒜、永城花椒、淮陽黃花菜、信陽毛尖和板栗、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寧陵酥梨、內鄉山茱萸、洛陽牡丹、燕陵花、焦作等,都已成為中國知名品牌。
河南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全省已發現礦產資源157種,探明儲量81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我國有鉬礦、藍晶石、模具用砂巖、天然堿、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巖、藍水晶鑄石等8種礦產資源,其中26種在前5位,48種在前10位。優勢礦產可概括為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三大能源礦產”,鉬、金、鋁、銀等“四大金屬礦產”,天然堿、鹽、耐火粘土、青石棉、珍珠巖、水泥石灰石、應時砂巖等“七大非金屬礦產”。依托豐富的資源,河南形成了以紡織、食品、冶金、建材、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為主體的工業體系,門類齊全,具有壹定規模。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1200多家。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壹。河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60萬年前。南召雲陽鎮發現的猿人臼齒化石,與北京人大致同齡。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相傳伏羲女媧為中華民族在中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龐大的太昊陵至今還保存在淮陽。被稱為“中國第壹個皇帝”的軒轅黃帝,據說誕生於今天的鄭州新鄭市,並在此建都。從中國第壹個世襲王朝夏朝定都河南偃師到清朝滅亡的4000年歷史中,河南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達3000年之久,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數次達到頂峰。20多個朝代先後在此建都或遷都。中國有三大古都,分別是殷商古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歷史長河中,河南風流人物數不勝數,古代哲人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顥,政治家、軍事家李斯、劉秀、嶽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吳道子。河南還是少林武術和陳太吉傳的發源地,堪稱中國功夫之鄉。
悠久的歷史給河南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河南發展旅遊業的獨特優勢。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國第壹,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文物收藏量占全國八分之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處。安陽殷墟被國家文物部門列為20世紀中國65,438+0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壹,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洛陽的白馬寺,中原第壹古剎,開封雄偉壯麗的龍庭,造型古樸典雅的宋都老街,雄偉壯麗的索國寺,以及嵩山少林寺、嵩陽書院、登封觀星臺、中嶽廟、湯陰嶽飛寺、韓三絕、開封塔、包公寺、南陽武侯祠、三門峽函谷關等為有效保護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建設了造型新穎、氣勢恢宏、藝術風格獨特的河南博物院。目前館藏文物654.38+0.2萬件,其中珍貴文物4萬余件,特別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器、金簡等。
除了豐富的人文景觀,河南還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群峰巍峨的太行山、雄偉的伏牛山、山巒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郁郁蔥蔥的大別山,構成了河南的四大山系,其中不乏名山奇觀,如精神雄偉、古跡星羅棋布的中嶽嵩山、怪石嶙峋、風景如畫的雞公山等。河南的河流和水庫點綴著豐富多彩的旅遊景點。俯瞰歷史悠久、奔流不息的黃河,天蒼茫,天水壹色,給人以“黃河之水如何移天”、“黃河遠在白雲之上”的感覺。山川交相輝映的百泉湖,南方煙波浩渺、風光旖旎的南灣湖,吐珠噴玉,各具特色的珍珠泉,噴雲吐霧的玉泉,神秘婉約的天然溶洞,都各具特色,別有壹番風味。目前,全省共有風景名勝區31處,總面積0.1.7萬平方公裏,其中中嶽嵩山、龍門山、雞公山、雲臺山、吳王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22個;55個森林公園。
改革開放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河南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國家壹系列方針政策,艱苦奮鬥,取得了長足進步,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2003年,我省GDP達到7025.93億元,在中西部18個省市中位居前列。從1998到2003年,年均增長9.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壹步提高。2003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到251億元,創歷史新高。地方財政總收入達到582億元,其中壹般預算收入達到337.7億元,比1997增長75.3%。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壹、二、三產從1997年的65438+24.7:47.1:28.2逐步調整到2003年的17.6:50.5:31.9,傳統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轉變的步伐進壹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2003年,全省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2235.68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926.5438+02元,分別比1997增長68%和29%,年均分別增長9%和4.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496543.8+0.909億元,比1.997增長1.2倍。居民消費水平明顯提高,居民食品消費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城鎮由45%下降到33%,農村由55%下降到48%。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年產量穩定在4000萬噸以上。棉花、油料、水果、煙葉、肉類等主要農畜產品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三。河南不僅用65438+全國0.74%的土地養活了全國7.5%的人口,而且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壹,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該省重點建設國家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加工基地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目前,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已達2305萬畝,占小麥總種植面積的32%,初步形成了區域布局和規模化種植格局。蔬菜、瓜果、藥材、花卉等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種植面積穩步擴大。畜牧業快速發展,畜牧業主要生產指標居全國前列,其中畜牧業產值、增加值等7項指標居全國首位。重點扶持40家小麥加工龍頭企業和壹批畜產品加工骨幹企業,促進了農副產品深加工的快速發展,拉長了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鏈條,提高了附加值。2003年,全省小麥加工轉化能力達到約18萬噸,肉類精深加工能力超過230萬噸,居全國首位。培育了蓮花味精、金象麥業、南陽天冠、漯河雙匯、華英肉鴨、鄭州花花牛、思念、三全等壹批知名品牌。其中,漯河雙匯集團擁有600多種產品,市場份額約50%,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華英集團擁有200多種肉鴨加工產品,是亞洲最大的肉鴨加工企業。鄭州花花牛日加工量約500噸,在全國乳制品加工企業10強中名列前茅。目前,全省有火腿腸、味精、速凍食品、方便面等30多種優勢產品,市場占有率分別為70%、44%、46%、25%。
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工業在全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提高。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河南建立了以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電為主體,門類齊全,具有壹定規模的工業體系。全省有30家上市公司。通過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培育了壹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企業集團。中國第壹拖拉機工程機械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生產企業,平頂山神馬簾子布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簾子布生產企業,周口蓮花味精公司位居亞洲第壹,安陽彩色顯像管玻殼有限公司位居中國第壹、世界第三,長城鋁業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氧化鋁生產企業之壹。多項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其中大型拖拉機銷量占全國市場銷量的40%,窗簾布占35%,彩色玻殼占70%。機制紙和紙板產量居全國第1位,卷煙、化肥、原煤、平板玻璃居第2位,大中型拖拉機居第3位,紗線、水泥居第4位,發電、原油、天然氣、通訊電纜、輪胎、化纖、家用冰箱、飲料、酒類產量居全國第10位。我省是華中電網重要的火電基地之壹,總裝機容量2007萬千瓦,居全國第六位。隨著工業生產逐步加快,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按照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有選擇地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思路,近年來實施了164項標誌性產業結構調整工程,對增強產業發展後勁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增糧食加工能力10萬噸以上,氧化鋁產能10萬噸以上,電解鋁產能14萬噸以上,鋁加工能力30萬噸以上,加快優勢產業基地建設和優勢資源深度開發,進壹步拉長產品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初步形成小麥、畜產品、鋁工業三大產業鏈,提升傳統產業和支柱。壹批知名品牌和骨幹企業相繼成長。安財玻殼、雙匯火腿腸、邦傑火腿腸、蓮花味精、新飛冰箱冷櫃、金星啤酒被認定為中國名牌。以華中制藥、朱琳眾生、淩銳制藥為代表的壹批生物制藥企業和以大彩屏為標誌的電子電器產品發展勢頭強勁。2003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30341.4億元,居全國第六位。
交通通信發展迅速,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河南省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交通樞紐之壹,中國兩大鐵路幹線景光、隴海鐵路和兩大高速公路幹線京珠、連霍公路在此交匯。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鐵路、公路為骨幹,民航、水路運輸為補充的交通運輸體系。全省高速公路裏程1419 km,居全國第九位,十字形高速公路骨架已初步形成。預計到“十五”末,全省高速公路裏程將達到2500公裏。作為省內重要的鐵路樞紐之壹,河南省現已形成“三縱四橫”的鐵路網,成為全國重要的客貨運輸中心。2002年,鐵路營業裏程達到6632.1公裏,其中地方鐵路1372公裏,居全國首位。鄭州北站是亞洲最大的編組站,鄭州東站是全國最大的零擔中轉站,鄭州站是全國最大的客運站之壹。航空運輸,目前全省已建成鄭州機場、洛陽機場、南陽機場三個民用機場,* * *開通國內航線和不定期國際包機32條,至國內56個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區,每周航班560班,年吞吐量1.5萬人次。
作為全國重要的通信樞紐之壹,全省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3646萬戶,居全國第五位;城市電話用戶759.9萬戶,居全國第四位;農村電話用戶604.7萬戶,居全國第五位;移動exchange用戶10726,000人,全國排名11;長途通信傳輸實現自動化,長途線路實現數字化,城鄉電話交換機全部實現程控化傳輸數據,用戶接入網工程全面啟動,光纖、無線、寬帶等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全省網民規模達1.949萬,居全國第10位。基本建成覆蓋全省城鄉、連接世界的通信網絡。網絡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同步,網絡能力和業務類型基本能滿足現階段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對外開放水平逐步提高,東引西進取得新成就。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認真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3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71.6億美元,其中出口29.8億美元,均創歷史新高。出口商品結構進壹步調整,食用小麥出口填補了國內空白,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正在成為新的出口增長點。鄭州鐵路東站和鄭州機場被確立為兩個國家壹類口岸。貿易夥伴遍布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外資的領域不斷擴大,質量進壹步提高。日立、東芝、飛利浦、Puls Matt、裏昂水務、曼等24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先後落戶中原。壹批企業開始通過戰略合作和OEM方式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已有50多家河南企業走出國門,在國外設立分公司或投資建廠。大力實施“東引西進”戰略,豫粵豫滬經貿合作逐步深化,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面向西部,成功舉辦了河南產品蘭州交易會、烏魯木齊交易會、廣西投資洽談會等壹系列經貿展示活動,擴大了河南產品在西部地區的市場份額。壹些優勢企業開始在西部地區實施企業並購或設廠。
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積極實施“科教興豫”戰略,不斷提高科研能力。全省有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1.3萬余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成果普及率達到35%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教育被列為優先事項。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接近100%,普通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7%以上,“九五”人口覆蓋率達到93%以上。基礎教育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普通高中規模發展迅速。高等教育的規模呈指數級增長。鄭州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普通高校由1997年的50所增加到66所,在校生由1997年的13.6萬人增加到55.7萬人,增加了31倍。高校錄取率連續兩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民辦教育發展迅速,各級各類民辦學校4400多所,居全國第五位,在校生70萬人。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廣播電視人口有效覆蓋率達到94%以上。文化、體育、衛生、新聞出版等社會事業更加繁榮。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1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成效顯著,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描繪了21世紀頭20年中國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河南9600萬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根據《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規劃綱要》,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堅持“壹高壹低”的原則,確保到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3000美元,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幅度提高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努力實現中原崛起。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加富有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制。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豐富,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更加完備,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努力完成基本實現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在發展布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帶動周邊地區特別是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形成全省競相發展的格局。以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在內的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要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打造全省對外開放的主平臺,東引西進,成為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區域性商業金融城市,科教文化中心, 和中西部地區綜合競爭力強的開放型經濟區,努力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發展目標。 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非農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達到80%左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60%左右,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達到60%以上。豫北安陽、鶴壁、濮陽要充分發揮工農業基礎好、油氣煤炭資源豐富的優勢,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裝備制造基地、鋼鐵基地、煤化工石化基地。豫西三門峽要發揮礦產、水果等資源豐富的優勢,搞好深加工,建設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黃金生產加工基地、鋁工業基地和水果生產加工基地。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陽應形成中藥材生產基地、紡織基地和以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帶。黃淮地區的駐馬店、商丘、周口、信陽要建設成為國家綠色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生豬和肉牛肉羊生產加工基地、油料生產加工基地和勞務培訓出口基地。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發展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國民經濟發展的市場化運作程度,著力實施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六大戰略舉措。(壹)堅持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2)不斷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大力實施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東引西進;(4)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5)堅持科教興豫,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6)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