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魏晉時期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魏晉時期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魏晉南北朝是社會階層分化最為復雜的時期,表示社會身份的名詞數不勝數,有些至今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掘,而這壹時期的政治史與社會階層的興起、壯大和衰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漢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壹批地方宗族。他們經濟基礎雄厚,普遍具有儒家文化素養,很容易進入仕途,獲得官職。東漢中後期,地方宗族已經基本壟斷了地方政權機構,世代為官的貴族家庭也不少。他們的家族龐大而眾多,被稱為貴族家族。東漢末年政治紛爭、社會動蕩時期,世家大族異常活躍。三國時期魏、蜀、吳政權的建立或多或少與世家大族的政治活動有關。隨著魏晉政權的和平交接,魏晉時期的高官顯貴家族在政治上獲得了世代做高官、經濟上免徭役的特權,成長為名門望族。東晉政權是在江南流亡士紳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士紳操縱政權,成為東晉的政治特征。士紳們的排外政治地位使其容易受到其他社會階層的沖擊。後者提高社會地位的常見方式是通過各種手段擠進士紳階層,這導致了南朝士紳階層的擴大,也不可避免地對士紳特權產生了負面作用。士族憑借家世獲得高官,有力地幹預了傳統的專制集權。南朝宋齊梁時期,皇帝往往重用非世家出身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寒士,來執掌軍政大權。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貴族家庭的政治地位逐漸下降。士紳在優越的環境中越來越失去實際的政治能力,這也是他們衰落的重要原因。十六國北朝時期,魏晉時期出現的士族,因其社會影響和文化見識,成為各個民族政權爭奪的對象。壹些民族政權,如十六國以後的趙和北魏,繼續使用或實行士族制度,對少數民族的漢化,特別是少數民族上層階級的漢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歷史的發展總是否定壹部分人的特權,實際的政治地位總是取代家族地位的影響。南北朝後期,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士族基本退出政治舞臺,東晉王、謝高門家中的燕子,到隋唐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所有的政權,無論是統治廣大地區的還是統治壹隅的,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采取了秦漢以來的專制集權。

由於社會變遷,魏晉南北朝時期皇權被削弱。東晉皇權更弱,南朝皇權崛起。但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需要通過寵溺民眾來削弱貴族家族對政權的幹涉。在十六國和北朝,壹些少數民族政權采取專制集權,但也以部落組織的形式統治少數民族。皇權的興起和專制集權的加強成為少數民族政權深入本土化的標誌。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具體的政治制度繼承了秦漢,並有所變化和發展,成為隋唐的起源。

從中央行政體制看,魏晉南北朝沿襲了東漢以來的發展趨勢,尚書臺(省)

權力越來越重,策劃詔書的中書省、審查詔書的門門省也相繼設立。

西晉基本確立了三省分立的制度,取代了漢朝三官九臣的決策權。尚書大臣成為實際的宰相,下屬各部大臣掌管政令,而中書、中書經、門下各省巡撫參與朝政議事,抑制了尚書令、仆射權的過度集中。十六國的東晉、南朝、北朝大部分都采用這種制度。雖然由於皇權和政局的不同而有所變通,比如南朝尚書省的大臣史,以及中書省的官員實際上是憑借皇權來操作兩個最高權力機關,北朝的大臣權力又特別重,但三省分立制度壹直沿用至今。在西魏和北周末期,模仿李周設置了六個官員,建立了壹個中央行政系統。隋朝取代北周後,仍采用三省制。

從地方行政體制來看,魏晉南北朝繼承了東漢末年的體制,以州、郡、縣行政為核心,並有許多新的變化。其中壹個變化是,皇權和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往往在國家之上再加壹層權威。三國魏朝在重要的州和戰略要地設置督撫,代表中央政府控制軍隊,安撫地方政府,分化地方軍政。然而,如果州長們保持這個節日,他們就有權殺死州州長和縣長。西晉時,都督制度進壹步發展,大部分由皇室子弟擔任,逐漸成為國家壹級以上的地方行政機構。東晉、南北朝繼續實行這壹制度。北周雖然把總督換成了總經理,但本質不變。歷代總督均由中央尚書臺(省)吏部任命,而州、郡、縣的總督多從當地民眾中選任,因此總督制度是中央政府控制地方的有效手段。但由於大都督往往在幾個州甚至十幾個州都有軍權,而且還是主州的大臣,這就成了他們幹預中央政治的有利條件。東晉南朝時期地方與中央的沖突都與這壹制度有關。北魏時期,除了采用巡撫制度外,還廣泛實行魏晉以來就已出現的巡撫制度。總督也受中央政府指揮,中央政府向總督(省)官員委派官員或直接到地方政府代表中央政府行使職權,全權處理地方軍政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