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九辯》賞析宋玉是繼屈原之後最重要的楚辭作家。在《史記·屈原列傳》、《漢書·文藝誌》、《漢書·古今人物表》中,都說宋玉生於屈原之後,王最早說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九辯》是思想家之作。宋玉作品有14部,據《漢授藝術史》和《文學史》記載,有16部(部分不全),故有部分作品失傳。現存作品中,以《九辯》、《高》、《神女賦》、《登徒子賦》、《馮賦》等最為著名。
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情感戰勝理智,借助形象思維將浪漫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在中國的文學傳統中,他的作品和屈原的作品壹樣,無疑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作品中的悲秋、女神、美人、風雨、山川、旅行等主題,壹直影響著後世的中國文學。主題
《九辯》的悲秋主題使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悲秋作品。將秋天蕭瑟山川的自然現象與詩人失意巡遊、心情飄忽的悲涼結合起來,將人們的感情投射到大自然中,作品凝聚著壹種纏綿悱惻的悲壯氣氛,喚起人們對自然變遷、人事沈浮的感慨,至今仍感動著千古無數讀者。
現行的《九辯傳》有九章十節。其實無論是分九章還是十章,都不需要過多爭論,因為整部作品只貫穿了悲秋這個主題。在不同的詩句裏,只是反復咀嚼,重復悲秋情懷。今洪興祖《楚辭補》和朱《楚辭集》共分十章。
開篇就明確指出主題:“悲秋也怒!植物和樹木搖搖欲墜,變得虛弱。遠則遠遊,近則水歸山。”在先秦典籍中,雖然不乏人們對秋寒的恐懼,但更多的是對秋收莊稼的喜悅。宋玉卻把秋天千樹倒猢猻散和人的經歷聯系在壹起。“我擔心窮人因為失職而得不到抱負的滿足”、“沒有朋友我不好意思去旅行”、“我擔心走了,所以我是新的”、“對不起我的時間,但久留我是失意的”,我失去了官職,沒有人同情我。於是,這個可憐的、孤獨的、悲傷的流浪者的眼睛,在秋景中充滿了悲傷的色彩。壹旦確定了窮人悲秋的主題,詩歌就會順利展開。
《九辯》從第二章到第十章,反復陳述了壹見秋色就傷感的原因。對世界無用,壹事無成,是揮之不去的痛。這種痛苦也是多方面的。第二章說“有壹個人很美,但他得不到。他去老家,渴望吸引遠方的客人,超級開心。”美麗的女人被拋棄了,獨自漂泊,但她想念的男人卻對她視而不見,她的愛情破滅了。她能不難過嗎?第三章,壹路看秋景,眼神淒涼。妳看,“白露鋪滿百花,選舉結束。”寒露下來,百花枯黃,樹木落葉,春天的芬芳,夏天的蔭涼都沒有了。“只有有爭議才會掉,丟了我就討厭。”季節過去了,草木只能枯黃;機會失去了,窮人只能傷心。第四章與第二章在語境上是銜接的,仍然是以壹個被君主拋棄的美女的口吻寫的,描寫她求愛不成功的辛酸。“兇狗頑迎吠,梁關。”門關著,外面狗叫,怎麽發消息?無奈之下。我不得不“獨自留著這個,永遠嘆息。”在秋草搖曳的水澤邊上,悲傷的人只能仰望天空哀嘆!
第五章是對屈原《離騷》和《佘江》的直接模仿,所以大多數評論家壹直認為《九辯》的政治社會性在於這壹章。特別是詩中用到了姜太公90歲受勛的典故,顯示了詩人希望參與軍事並做出成績的願望。但詩中直接談及當時的國情並不明顯,反而凸顯出對世界無用的悲哀:“妳棄遠方而不察,雖願忠於它?”如果聯系到詩中窮人的形象,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宋玉說的是:窮人如果為王所用,也可以像姜太公壹樣大有作為;如果得不到國王的賞識,妳只能“馮玉的極端是什麽”,妳的悲憤就會減輕。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消散!這壹章著重於窮人自己來表達他們的感情。
第六章繼承第五章,意義和主題重復。而以霜露雪為主,則突出了深秋冬的季節特征。“但願有幸等待,荒野將隨野草而逝。”季節不等人,歲月不等人,窮人失意。雖然他們抱著僥幸的心理等待,但還是沒有希望。冬天來了,妳能熬過這嚴寒嗎:“我沒有衣服禦寒,我怕我死了,看不到春天了!”從悲秋到恐冬,窮人的心情更加迫切和淒慘。
第七章完整地表達了時光流逝的悲傷,詩中的秋夜、夕陽、流水、明月都強化了歲月未過、壹事無成的哀嘆。
第八章和第九章重點講述了“失去人”的悲傷。所謂“失民”,壹方面是指當權者和權貴都是善變的小人,奸臣當道,把持著國家的把柄,使社會骯臟混亂;壹方面意味著窮人等聖賢被拋棄,卻不被允許施展宏圖大誌,也受到小人的排擠和壓迫。悲憤過後,詩人仍有希望,“我不流淚談心事,我用心得。”擦幹眼淚唱歌是難能可貴的,但妳不自信,因為“失去人”的現實依然存在,窮人只能靠幻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個秋天的悲傷仍然纏繞著窮人的心。
最後壹章是全詩的結尾。如何結束悲傷的秋天?只靠浪漫的想象:人間沒有的,上天可以補償。於是,窮人“願舍壹腐敗之身而離之,而把眼光放在雲裏。”靈魂離開身體,在太空中飛翔,成為天空中眾神的主人。朱雀、黑龍、石勒和風神聽從他的命令,成為他的司機的隨從。多麽驕傲和自豪!窮人的貧窮變成了昂貴,秋天的悲傷變成了歡樂。《悲秋》的主題引出了壹個美好的結局,然而,這種快樂只是想象和虛構的快樂。窮人的成功是壹種虛幻的想象。現實社會裏,秋天還是黃的,窮人對世界還是沒用的。現實與想象的強烈反差強化了《悲秋》的主題。
《九辯》生動地刻畫了壹個窮光蛋在深秋“失時”“失人”的心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悲秋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在社會意義上,這首詩雖然也有傷人的話,但普遍缺乏社會借鑒。所以司馬遷說“凡屈原從容辭令之祖,應不敢直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從文藝的創造性來看,《九辯》是壹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悲秋題材本來就是古代南方文學(以楚辭為代表)的特色之壹,最能表現楚騷精神的浪漫色彩。《九辯》充分發揮了悲秋的主題,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從此,在中國文學中,悲秋壹直是詩人和詩人喜愛的主題。才華橫溢的漢武帝有《秋風》詩,英俊瀟灑的曹植有《秋思》、《遠去》詩,遠見卓識的曹丕有《葛炎》詩。魏晉南北朝詩人筆下的秋天,大多帶有《九辯》中悲秋的味道。庾信二十七首思念情懷詩中的第十壹首是“搖秋欲怒,悲怨滿懷”,帶出生命體驗的感受和家國之恨,以悲秋為主題譜寫了壹首新歌。此後歷經唐宋元明清,詩歌中悲秋之風始終彌漫。悲秋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母題之壹,產生了許多感人的作品,《九辯》的原創性貢獻應該是不可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