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的是藝術美的享受,是詩中動人的故事,是詩精致獨特的意境。整篇文章的中心是《長恨歌》,但詩人卻以“濃墨重彩”為切入點,盡力去寫和渲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要早朝”,“熬夜”,“看不夠”等。,顯得極其開心,像個喜劇。然而,那種極度的喜悅,不過是與背後無盡的仇恨形成對比而已。唐玄宗的荒淫無道導致了政治悲劇,政治悲劇又導致了他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後變成了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特別曲折的部分,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要“恨”很久的原因。以前很多人說《長恨歌》有寓意,這首詩就是這個寓意。那麽,詩人是如何表達“長恨”的呢?《馬跡坡》中楊貴妃死後,詩人描寫得十分細膩,表現了唐玄宗不忍割舍愛情又想挽回愛情的內心矛盾和痛苦的感情。因為這種“血淚”的死亡,才會有無盡的仇恨。後來詩人用了大量的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向往,但詩的故事並沒有停留在壹個情感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遞進,感知到其景物的不斷變化,將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用人物的思想感情去開拓,推動情節的發展。他死後,唐玄宗去蜀國,心裏很難過。還在路上,故地重遊,又勾起了悲傷的回憶;回宮後,經歷了白天身體受傷,晚上失眠。我日夜思念它,所以我希望有壹個夢,但它是“年復壹年生與死之間的距離,然而沒有壹個心愛的靈魂訪問過他的夢”。詩中至此,“長恨”的“恨”已經寫得很感人了,似乎故事的結局還可以。但詩人的筆是彎的,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出壹個迷人的仙境,將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曲折、跌宕起伏、波瀾起伏。這個轉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的不斷矛盾和碰撞,詩歌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故事情節更加動人。
《長恨歌》是壹首帶有強烈抒情成分的敘事詩。詩人采用了中國傳統詩歌在講故事、刻畫人物方面所擅長的表現手法,將敘事、景物描寫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壹起,從而形成了該詩抒情往復的特點。詩人有時將人物的思想感情註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射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有時我們抓住人物身邊有特色的景物和事物,通過他們的感受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出隱藏在人物內心深處的難以言說的感情。唐玄宗在去西南的路上,被黃塵、棧道、高山包圍。陽光暗淡,旌旗索然,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襯托人物悲傷的思緒。在蜀中,面對青山綠水,我們還是忘不了自己。蜀中的山和水是美麗的,但在孤獨而悲傷的眼中,山的“綠”和水的“綠”也是悲傷的。大自然的美好應該是以壹種寧靜的心態去欣賞,但他沒有,所以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通過美麗的風景寫悲傷的感情,讓感情更深入。宮中的月光,雨夜的鐘聲,已經很刺激了。詩人抓住了這些不尋常但有特色的東西,把人帶入悲傷和心碎的境界。再加上他們看到和聞到的時候,相互交織在壹起,這也在語言和語氣上表現出了人物的悲傷和難過。這是另壹層。還在路上,“壹切都在打轉”,本來是壹件開心的事,但是老地方結束了,顏瑜不見了,我忍不住哭了。在敘述中,又增加了壹層痛苦的回憶。回到長安後,“池塘,花園,宮殿,壹切都和以前壹樣,太葉湖芙蓉,未央宮柳樹。但是花瓣就像她的臉,柳葉就像她的眉毛,每當他看著它們的時候,除了哭泣,他還能做什麽呢?”。白天,由環境和風景引發,人與風景產生關聯,風景依舊,人卻不見了。我不禁淚流滿面。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中,我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模樣,展現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王座上飛著螢火蟲,而他卻在暮色中沈思。,他會延長燈芯到它的結束,仍然永遠無法入睡..鐘聲和鼓聲會慢慢敲響漫長的黑夜,黎明前,天空中的星河變得清晰起來”。從黃昏到黎明,重點是晚上被情緒困擾很久無法入睡的場景。這種苦澀的思念就像“桃李花開,春風吹”和“秋雨過後,落葉歸根”壹樣。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和“阿健青娥”都已白發蒼蒼,容顏雕零,更是勾起了昔日歡愉的思緒,令人心酸。從黃塵的漫無邊際到蜀山的蒼翠,從宮中的雨夜到凱旋歸來,從白天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我們處處為物所感動,時時為人所思,從各方面反復渲染主角的苦苦追尋和尋找。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就在夢裏找。如果在夢裏找不到,那就去仙境裏找。這樣的跌宕起伏,層層渲染,讓人物的感情回旋起來,達到高潮。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詩人反復抒發感情,來來回回,使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加深刻豐富,詩歌“肌理細膩”,更具藝術感染力。
二、這首詩的主題:
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壹直有爭議,包括所謂的愛情說、政治主題說、雙重主題說等。這篇文章的作者持有愛情理論。首先,從作品的四個層面分析,肯定了白居易沒有像陳紅《長恨歌》那樣以說教的面目來描寫李陽的故事,而是以“情”為主旋律,讓主人公的情感感動讀者,使之產生* * *聲,取得巨大的美學成功。本文還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社會歷史,分析了他在處理歷史主題、政治主題、人文主題和來自民間的心理主題的關系上的獨特性,進壹步闡釋了唐代楊貴妃形象的美學意義。
《長恨歌》壹問世,其主題就壹直成為讀者爭論的焦點。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壹般有三種:壹種是愛情題材。是壹首贊美李陽的情詩。並肯定他們對愛情的真誠和執著;二是政治主題論。認為詩的重點在於諷喻,在於揭露“中國的皇帝,貪戀可能撼動壹個帝國的美色”必然帶來的“無盡的仇恨”,譴責導致安史之亂的唐、明皇帝的放蕩,以此來訓誡後來的君主;三是雙主位理論。認為它是揭露和歌頌團結、諷刺和同情的混合體,既流下了同情的眼淚,又歸咎於失政和怨恨。怎麽樣,還是要從作品本身來分析。
詩歌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壹個層次是從“中國的皇帝,渴望可能撼動壹個帝國的美麗”到“皇帝的眼睛永遠也盯不夠她”,描寫唐玄宗如何在安史之亂前強調色彩,尋求色彩,最後得到“只要她轉頭壹笑,就有百種法術”的楊貴妃。貴妃入宮後,驕奢淫逸,驕橫跋扈。她不僅“繼承了她的善良”,還“把她的姐妹兄弟都列在了土裏”。在反復渲染唐玄宗貴妃之後,她徹底沈迷於歌舞飲酒。書的第壹句話既暗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對全詩起到了喚起和指引的作用;第二層,從“直到戰鼓,從漁陽轟起,震天動地”到“後來當他轉頭看時,血淚之地”,描寫安史之亂,玄宗逃亡,被迫賜皇妃死罪,寫出“長恨歌”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刻意淡化玄宗荒淫無度、錯國導致的安史之亂,刻意描寫他們將何去何從。讀者被悲劇氣氛所感染,而不是對歷史的理性批判。《長恨歌》中陳洪的“懲尤物,窒亂”論,不能作為這首詩的寫作動機。第三層,從“藏於壹場冷風吹來的黃塵中”到“魂不夢來”,描寫楊貴妃死後,在蜀中的孤獨與悲傷,都是追憶往事,入宮見月,夜雨搖鈴,是壹種“悲色”和“斷腸聲”。當長安光復回到朝鮮,比馬嵬和那段記憶,那段苦悶更重要。她潔白如玉的臉在哪裏?。回宮後,池源依舊,物是人非,揮之不去的相思讓人心酸;第四層,從“靈瓊住著壹位天客道士”到“此愁永無止境”,描寫唐玄宗派方士尋楊貴妃之魂,著重表現唐玄宗的孤獨和對過去愛情生活的傷感回憶。詩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從天上到人間,最終讓貴妃在虛幻的仙山上以“淚珠順著她憂傷的白臉,像春雨打在梨花上”的形象重現人間仙境。“情”的宣泄已經超越了帝王與嬪妃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詩人主觀的理想元素,早已超越了歷史事實的範疇,表現出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與沖突。最後壹句“地久天長,天久天長;總有壹天兩者都將結束,而這無盡的悲傷將永遠持續下去”是壹種愛情的嘆息和哭泣,這是壹種哀嘆,愛情被命運所傳播,被政治倫理所摧毀。這種仇恨已經超越了時空,進入了無限的境界。這樣,詩人用“長恨歌”表達了永恒的愛,也就是點明了全詩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