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觀海的歷史背景

觀海的歷史背景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的大災難。建安十壹年(20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漢人十余萬。同年,袁紹之子袁尚、袁與遼西烏桓首領塔盾勾結,屢次襲擾邊境,以至於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攻克烏桓。

後來在田疇的指點下,他用了詭計。曹操終於在今年八月的大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壹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為次年征伐南方奠定了基礎,以期實現統壹中國的宏願。而《看海》寫的是北伐勝利的烏桓過碣石山回李的時候。

把前後的事件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出曹操北征烏桓是壹場多麽重要的戰爭。而《看海》是我北伐烏桓途中路過碣石山時寫的。作為統帥,曹操爬上了碣石,秦煌和吳晗也爬上了碣石,當秋風蕭瑟時,他的心情像大海壹樣難以平靜。

他把自己宏大的抱負和寬廣的胸懷融入到詩歌中,並通過大海的意象表現出來。

擴展數據:

贊賞:

曹操的《看海》準確而生動地刻畫了海洋的形象,簡單而飽滿,豐富而不瑣碎,像壹筆粗粗的炭筆筆觸。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還賦予了它以性格。每壹句都是場景,每壹句都是抒情。

它展示了大海和詩人本人。詩人並不滿足於模仿海洋的形狀,而是努力通過意象來表現海洋的孕育和洶湧的性格。原本沒有生命的大海在詩人的作品中有了個性。只有這樣,才能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大海的面貌。

《看海》是壹首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景和自己的誌向巧妙地結合在壹起。觀海的高潮在詩的結尾。它的感情很奔放,但思想很微妙。不僅做到了情景交融,也做到了理智與情感的結合。因為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象力,更耐人尋味。

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沈飽滿,渾厚有力,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基調蒼涼大方,也是建安性格的代表作。

從詩的體裁來看,這是壹首古詩;從表現方式上看,這是壹首四言山水詩。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