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經:太,太。池():呆久了。
【2】思考會回歸:動之以思。
【3】高風:秋風。
做出贊賞的評論
唐高宗鹹亨二年(672),王波漫遊巴蜀時所作,抒發思鄉之情。在短短的二十幾個字裏,詩人巧妙地用景物來抒發感情,表現出悲壯的氣勢,創造出情景交融的開闊意境。
第壹句“長江之悲已凝滯”,就是從現場崛起。詩人在蜀中山上看到長江蜿蜒東流,觸動了久居異鄉的愁思。古代詩人經常用河流來表達他們對旅行的擔憂。比如南朝詩人謝舒有句名言,“江流日夜,客心悲。”王波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因大江而興,還將自己的悲情註入大江,使長江情緒化、個性化。這位詩人住在巴蜀。他的心裏糾結著鄉愁。所以,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他覺得這條浩瀚而流動的河流,也是為他長期久留而悲哀,以至於它的水流滯緩。這是多麽新奇的想象啊!這種小說想象不僅是由於詩人的“移情”功能,而且符合生活的真實感受。人在山上看長江,因為距離遠,看不清它滾滾的波濤,常常覺得河水是停滯的。所以這首詩中長江的悲涼意象也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的直觀感受。悲愴的長江與悲愴的詩人感同身受、同唱,強烈感染著讀者的情感。詩壹開頭,境界就很悲壯。
詩人是在創造了長江悲涼、停滯的小說意象後,才在第二句“萬裏思念歸鄉”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指出自己身在異鄉,深深感嘆萬裏盼望已久的歸來。“悲傷”和“向往”這兩個字是整篇文章的“眼睛”。這首詩想表達的是思念故鄉,不歸的傷感心情。
但是“悲傷”和“思考”仍然是抽象的。怎樣才能把這種抽象的情感具體而生動地表達出來呢?讓人聞,看,摸,感覺?
於是,詩人緊緊抓住眼前的環境和景物,寫下了兩句話:“情高風晚,漫山遍野紅葉飛。”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純粹是寫景。他們說他遇到了深秋的風,吹落了每壹座山上的黃葉。這裏沒有直接表達感情的詞,但我們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強烈的感情,彌漫在這蕭瑟的秋風裏,彌漫在千山萬嶺的黃葉中。這裏的秋景,既有“比較”的意思,也有“繁華”的意思。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淒涼蕭瑟的環境中,詩人的思鄉之情是難以承受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來看,這蕭瑟的秋風黃葉,正是詩人蕭瑟心境和漂泊處境的象征。這兩句話可能用到了宋玉《九辯》中“悲涼,秋太怒,蕭瑟,草木雕零”的詩句,但並沒有用來模擬,給讀者增加了壹層聯想,對詩的意境起到了作用。
從全篇的意境來看,詩人采用了“從法出發”的藝術手法。大筆壹揮,就可以用景物來喚起自己的感情,到最後又可以把自己想表達的思想感情組合成壹幅生動開放的畫面,讓讀者從畫中品味。這樣就收到了無窮無盡的思想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