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發碧眼,配枸杞茶——這是《西遊記》中的翻譯家伊娃·呂·孔蒂(中文名林小發)。在第68屆法蘭克福書展上,Reclam出版了《西遊記》的德文版。讀後,林曉發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林女士您好!妳翻譯的《西遊記》是第壹部德語譯本嗎?
林曉發:沒有,之前出版過《西遊記》的譯本,但是刪節版只有中文原版的四分之壹左右。我翻譯的是完全未刪節的,所以可以算是第壹部完整的德語翻譯。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西遊記》,這個版本是根據《西遊記》這本書改編的。與更常見的明版本相比,該版本進行了壹些文學打磨,並刪除了壹些描述性詩歌。比如師徒取經途中,遇到壹座山。這座山呢?如果把這些描寫詩都翻譯成德文,會占用很大篇幅,也不符合德國讀者的閱讀習慣。所以我覺得這個版本最適合德國讀者。
記者:德國有多少人知道西遊記?
林曉發:很少。練氣功,太極傳,對中醫感興趣的人可能聽說過西遊記的壹些片段。但是,作為壹部文學作品,卻鮮為人知。這樣壹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實在是壹大遺憾。
記者:為什麽要翻譯西遊記?花了多長時間* * *?
林曉發:我從2000年開始翻譯,已經翻譯了10多年了。在此期間,我獲得了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碩士學位,主要是為這個翻譯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之所以翻譯,是因為這本書為我打開了壹個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看完之後,我很想繼續了解它,分享給德國讀者,於是開始翻譯。剛開始沒找到願意出版的出版社,就繼續翻譯。我翻譯了60多遍才有出版社願意出版。從壹個專業翻譯的角度來看,我毫無保證地翻譯這麽大壹本書是非常不明智的。不過我覺得很值得,因為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包括日常生活中心態的調整。
記者:妳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麽?
林曉發:翻譯過來有很多佛道的內容。要想理解這些問題,就需要真正進入其中,從本義本身去理解。比如壹些出現在回鶻和詩歌中的道教術語,如公瑾牧牧、女嬰等。,可以很容易地直接翻譯成德語,但這不是我的翻譯方式。我覺得翻譯之前壹定要理解透徹,否則無法把真正的意思傳達給讀者。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這些內容,看了很多文獻,也咨詢了佛道教學院的人。
記者:妳認為德國讀者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麽?妳在翻譯的過程中是怎麽處理的?
林曉發:德國讀者最難接受的是關於佛教和道教的內容,因為對大多數讀者來說相對陌生。比如“實踐”這個詞,對中國讀者來說是壹個常見的概念,但德國讀者卻無法直接理解。但我並沒有做任何刪減或內容調整,只是做了壹些評論,幫助讀者理解。此外,譯文和原文的風格要盡可能接近,這也包括文筆的流暢和詩歌的節奏。所以我看了很多德語名著來練習德語寫作,其中歌德的作品對我幫助很大。
記者:妳喜歡中國古典文學還是當代文學?
林曉發:我很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學,因為這裏面有很大的世界觀。比如《道德經》、《中庸》、《大學》都包含這種思維方式。現在的社會,人有點飄,沒根。我可以從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得到很多,這對我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幫助。佛教就是其中之壹。比如佛教很在意人的心理。而且心理問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要。西遊記可以從這個層面來解讀。師徒三人取經的過程,可以看作是壹個人的心路歷程,也就是壹個人逐漸釋放內心負面的東西,獲得自由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項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記者:中國文學在德國的接受程度如何?
林曉發:總體來說,德國對中國文學的接受是參差不齊的,德國文學界並沒有系統地接受中國文學。我看到的書都是不同出版社的單行本,比較分散。不過,目前情況正在逐漸好轉,中國文學已經受到德國正規文學出版社的重視。比如這次出版《西遊記》的雷克拉姆出版社,就是專門出版世界文學名著的大出版社。
記者: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林曉發:現在學漢語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精通漢語的人還不夠多。我們有優秀的漢學家,但德國作家很優秀的不多。以前有個稱呼叫“漢學家德語”,意思是翻譯過於貼近中國人的表達習慣,導致德語寫作不流暢或者有點別扭。
記者:現在,中國正在全世界大力推廣中國文化。妳認為中國文學應該如何“走出去”?
林曉發:推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是選擇壹種目的國可以接受的方式,這就需要搭建橋梁的人,比如在德國生活過很久的中國人,或者在中國生活過很久的德國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中介,很容易進入“壹廂情願”的局面——壹方熱情,另壹方接受不了。
記者:妳現在住在哪裏?下壹步的翻譯計劃是什麽?
林曉發:我在中國杭州生活了25年,現在剛剛回到瑞士。我在中國的時候,主要是做翻譯和講師。回國後,我主要講儒釋道這些中國傳統思想的基本概念。我現在正在翻譯華東師範大學朱教授寫的《中國藝術哲學》。
人物介紹:
瑞士人,出生於1968,開始就讀於蘇黎世大學漢學系,1996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200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中文系。曾任教於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研究中心和中國美術學院中德藝術研究生院,現從事文學翻譯、文化研究和文化傳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