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長玲?唐朝
采蓮的姑娘把采蓮的姑娘融入到荷葉中,仿佛顏色壹樣,姑娘的臉藏在盛開的荷花中,相互映射。
荷花混在荷塘裏,很難認出荷塘,聽到歌聲才知道池中有人在采蓮——采蓮。
翻譯:
采蓮姑娘的裙子綠得像荷葉,出水的荷花正朝著采蓮姑娘的臉開。羅比裙的芙蓉臉混在荷塘裏,很難辨認。直到聽到到處都是歌才意識到誰。
贊賞:
第二首詩可以說是壹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的姑娘們。但自始至終,作者並沒有讓她們清晰地出現在這幅動人的畫面中,而是讓她們夾雜在荷葉和五顏六色的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無其事,讓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壹體,全詩意境優美,令人浮想聯翩。這個意境是原創的。
荷葉和裙擺都是壹種顏色的剪裁,芙蓉花開向臉的兩邊。這首詩從壹開始就展現了壹幅人與環境和諧統壹的美好畫卷。采蓮姑娘的裙子和荷葉的顏色壹樣綠。雖然比喻並不新穎,但用在這裏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寫了田間的荷葉,又寫出了采蓮姑娘的漂亮衣服。兩者相互映襯,似乎融為壹體。尤其是“切”字用得非常巧妙。裙子是剪出來的,但也用在這裏的荷葉上,好像出自何的詩《劉永》,“不知誰剪出來的薄葉?受“二月的春風像剪刀”這句話的啟發,人們覺得荷葉和裙子不僅是同壹個顏色,而且似乎是由同壹雙巧手用同壹種材料制成的。由此,不禁讓人想起屈原的《離騷》中“作荷花即作衣,采芙蓉即作衣”,感受這些女人蓮花般的心。嬌嫩的芙蓉花,看似都是向著采蓮姑娘美麗的臉龐綻放,其實寫荷花是為了襯托人的美麗。采蓮姑娘的美,不是閉月羞花的絕色之美,而是如陽光般健康溫暖,似推池中荷花。這兩首詩原是梁元帝的碧玉詩《蓮面淩亂,荷葉香》,但王昌齡的這首更好,更有深意。
入池看不到,聽到歌聲才感覺有人來。詩的第三句“入池看不見”,是對前兩句的補充和深入。它有兩層含義:壹是突出了蓮田的密度,使其更加真實可信;二是突出觀眾的感受和心理活動。其中,“亂”字很微妙。最後壹句“聽到歌聲就感覺有人來了”,既表現了少女被荷場覆蓋融化,又寫出了壹種聲情並茂的美,增加了詩的生動趣味。“亂”字不僅指采蓮姑娘們紛紛入池嬉笑嬉鬧的場景,還指人如花朵般嬌嫩難辨。眼前壹片混亂的感覺和上面的相呼應,也表現了對荷葉裙和蓮花臉的想象。同時也虛情假意地寫了荷塘裏繁花似錦,樹葉婆娑,人若隱若現,並引出下面壹句話:“聽到歌聲就覺得有人來了。”這句話描寫的很詳細,仿佛讀者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真實感受。《覺醒》呼應了前壹句“看不見”,* * *營造出壹種“蓮花過頭頂”的意境。《聞歌》也呼應了“亂”字。悠揚的歌聲展現了他們活潑開朗的天性,也為整個采蓮現場增添了動人的壹筆。
這首詩緊扣句子,寓意深遠,卻給人壹種優美自然的感覺。可見,王昌齡高超的煉字煉意之術對中晚唐詩歌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