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杯
瓷器以瓷土(中外學者稱之為“卡林”)為主要原料,含鐵量壹般在3%以下,低於粘土。燒成溫度比粘土高,約1200℃。胎體堅實緊密,表面光滑。薄的話可以半透明,斷面不吸水,敲擊時有清脆的金屬聲。
瓷茶具種類繁多,主要有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彩瓷茶具。制作的茶葉有壺、杯、盤、杯、碗、燈、勺等。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是用含鐵量很高的粘土制成的,有“泥中之泥,巖中之巖”之稱。特殊性質的紫砂質地細膩,色澤鮮艷。有紫泥、綠泥、紅泥三種。由於粘土的比例不同,還可得朱紅紫、栗紅色、海棠紅色,故紫泥又稱“五色土”。紫砂器制作的陶器燒成溫度為1000 ~ 1200,質地致密,不漏。表面光澤光滑,含有小顆粒變化,呈現沙質效果,有肉眼看不到的氣孔,能吸收茶汁,儲存茶香,傳熱慢不燙手,即使突然變溫也不會破裂。用茶壺泡茶,香氣醇厚,保溫性好,能保存茶的精華。壹般認為臺灣省用來泡制的烏龍茶、鐵觀音等半發酵茶最能展現茶味的特點。
金屬茶具
金屬茶具由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制成,屬於中國最古老的日用器皿之壹。從秦漢到六朝,茶作為飲品逐漸成為壹種時尚,茶具也逐漸從其他飲用器具中分離出來。大約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了包括飲茶器具在內的金屬器具。到了隋唐時期,金屬器皿的生產達到了頂峰。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元代以後,特別是明代以來,隨著茶葉的革新,飲茶方式的改變,陶瓷茶具的興起,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錫、鐵、鉛等金屬制作的茶具。認為用它們燒水泡茶會讓“茶味走樣”,所以很少有人用。明代的張謙德把金銀茶具列為次等,銅錫茶具列為次等。常見的金屬茶具有金銀茶具、錫茶具、銅茶具。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是壹種用竹子或其他東西雕刻而成並繪有顏色的飲茶器具。所用的顏料是從天然漆樹上切割下來的,汁液經過提煉,與所需的顏料混合。
漆器茶具輕巧牢固,散熱慢。除了實用價值外,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常被鑒賞家收藏。因此,人們經常將漆器茶具作為工藝品擺放在客廳和書房,成為臥室裝飾的壹部分。
漆器茶具主要產於福建福州。生產的漆器茶具五彩繽紛,有茶壺、茶盤,有“珍砂閃”、“金瑪瑙”、“釉金變”、“仿古瓷”、“雕填”、“鑲銀”等品種,特別是創造了寶石紅金砂、暗花等新技術後,更是美輪美奐,令人動容。
竹木茶具
竹木茶具是指以竹或木為原料,經翻、刻、切、編等工藝制成的茶具。許多產品被制成茶罐、茶則、茶海、茶篩、茶盒、茶則、碗、滌方、茶具、家具等。另外還有壹個竹編茶具,由內筒和外套組成。內管多為陶瓷飲茶器具。夾克衫是由竹子制成的,竹子被劈開、打開、揉捏,甚至制成像頭發壹樣粗的柔軟的竹絲。烘焙染色後,根據茶具內管的形狀和大小進行編織和鑲嵌,使之成為壹個整體的茶具。這種茶具不僅色彩和諧,美觀大方,還能保護內管,減少損傷;同時泡茶後不易燙手,富有藝術欣賞價值,常被作為禮品。主要品種有茶杯、小把手、茶碟、茶壺、茶盤等。,多為成套制造,主要產於竹木之鄉,全國各地。
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顧名思義,就是用玻璃制成的茶具。按其加工分類,劃分為兩種:價廉物美的普通鑄造玻璃茶具和價格不菲的華麗雕花茶具(俗稱水晶玻璃)。玻璃茶具多為杯、盤、瓶、水壺等產品。因為玻璃茶具是透明的,所以龍井、碧螺春等綠茶都是用玻璃茶具沖泡的。杯盤雲霧繚繞,茶芽朵朵纖細,或旗槍交錯,上下浮動,賞心悅目,妙趣橫生。
玉石茶具
玉茶具是指用玉石石雕制成的飲茶器具。翡翠茶具的原料有真玉(上面提到的軟玉、硬玉)、綠松石、瑪瑙、水晶、孔雀石、湖泊、紅寶石等彩色石質玉石。制作壺、罐、杯、燈、杯、碗等。
果殼茶具
帶殼茶具是指以殼為材料的茶具,主要以葫蘆、椰子等硬殼雕刻加工而成。可制成水瓢、儲茶盒等。比如陸羽的《茶經》就提到制作了瓢,壹直使用到現在,瓢在我國廣大農村仍然很普遍。水瓢主要產於北方,椰殼茶具主要產於海南。
我記得明朝的許次紓在《茶經》裏說過:“茶是水養的,湯是火做的。四者相連,缺壹不可。”茶、水、器、火都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正好呼應了我們講的如何做出好茶。
泡茶似乎很容易。把茶放在壺裏,倒入熱水,等壹會兒,再倒掉,就完成泡茶了!從表面上看,鐵觀音茶就像上面的分解動作壹樣,可以得到很好的茶湯!但是,做好茶的第壹步是看茶,認識茶,研究茶的特性!我個人是學品茶的。除了上面的文字記錄,我在實際泡茶的過程中可以更仔細的分辨不同的茶和茶具,從而得到好的茶湯口感。
在制茶過程中,福建安溪的鐵觀音和臺灣穆卡的鐵觀音,制茶後的繩狀外觀和烘焙程度不同,在茶湯表現上也各有特色,尤其是在浸泡方法上。現在要點如下:
安溪鐵觀音:
在制茶過程中,安溪茶不像臺灣穆卡的鐵觀音那樣被“揉捏”過。茶葉外觀層次分明,安溪產的鐵觀音也會稍加烘焙。說到香港茶樓或者出口產品,會通過焙茶來改變鐵觀音的茶韻。所以要想泡到安溪鐵觀音的清香或者鐵觀音的“官韻”,還必須考慮烘焙的程度。
要表現出茶香的特點,宜用燒成溫度高的朱陶罐。壺形外觀宜扁而圓,不宜選擇高檔直壺。這是為了讓繩狀的安溪鐵觀音茶葉充分浸泡在水湯裏,順利釋放鐵觀音的茶韻和花香!
為什麽不用高鍋?我的經驗是,如果妳不能把茶倒到不漏為止,那麽高壺裏剩下的茶就會釋放出茶單寧,在妳倒下壹杯茶的時候就會造成苦澀的窘境。
我想喝鐵觀音的人都能接受丹寧濃郁,咖啡因綿長的韻味。但是過度浸泡帶來的苦澀是很難接受的!
扁壺,很容易讓索狀的安溪鐵觀音舒服的裝在裏面,不會有壓力和擁擠。有了好的壺形,茶就會愉快的釋放全身的香氣,也會把所有的韻都散盡!
以上適用於鐵觀音,淡淡焙香。如果遇到烤的適中的鐵觀音,如何避免「焦味」?
選擇燒結溫度低的茶壺。如果遇到老鐵觀音,泡茶的時候記得把茶壺裝滿茶葉,趕緊出來,以免釋放焦味!
焙火中的鐵觀音韻,高密度放茶,快速品茶,可以在短時間內擠出來,就像壹杯意大利濃咖啡的感覺:入口很濃,喉間很甜。
想做出香氣濃郁的烘焙安溪鐵觀音茶,壺型不限,但要適量。
茶的量怎麽樣?將茶葉放入壺中,以六分飽為準,且由於茶葉烘焙後破碎,註意不要堵在出水口,快速沖壹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滋味!
每種茶在壺中的滯留時間不宜過長,連續沖泡四五次後結束。這種品茶方法壹般都是行家品茶。浸泡壹次後,連續沖泡四五次。將茶湯放在茶海中,然後慢慢分給愛茶的人分享。也叫“浸精”法。
這是壹種“萃取”精華浸泡法,特點是壹次泡完茶,不留余味。
想研究茶藝的人,可以拿起鐵觀音茶渣,經過萃取浸泡後,仔細研究:如果茶葉本身比較軟,沒有經過焙火焙掉,只剩下“死骨”,說明焙茶師是用自己的心慢慢“燉”出來的(用文火焙茶),而不是試圖用焙火掩蓋劣質茶葉,相當於把茶葉焙幹了,只剩下壹股炭味,不是好茶。
兩岸開放前,市場上有四兩包大陸茶。這種茶包常與劣質茶混淆,茶葉烘烤碳化以掩人耳目。品茶師只能喝壹壺燒過的有炭味的茶。烘焙茶,蘊含了烘焙茶葉的藝術,原本是為了烘焙後長期存放,卻成了改造低檔茶葉的罪魁禍首。
安溪鐵觀音,在香港或者東南亞的茶樓賣的,運輸保存都很難保留鐵觀音原有的香味,有自己烤火的味道!
但是,要想在焙火中泡出真正的滋味,在焙茶後有壹種特殊的“焙味”,壹定要精心選擇茶具,註水量,掌握倒茶時間!
如果將烤好的茶葉放在瓷缸裏,經過氧化淡化火味後,自然會產生水果的酸味。這時候如果能處理得當,用果酸滋潤,用新鮮空氣甘甜。如果沖泡時更換磚制的壺,壺體內吸收幹味的可能性會增加,給茶湯帶來柔和、爽滑的感覺。
焙火是為了延長茶葉的壽命。如何區分烘焙力和茶葉好壞?檢查茶底是軟的還是硬的。檢驗泡茶者是否做出了真正的焙火味道,只要猛聞茶湯,如果長時間有“炭味”,則為劣質。等到喝完茶湯,杯底出現酸酸的果香,就是好品!如果燒炭留下的灰燼氣味撲鼻,這是對茶興趣的喪失。
懂得欣賞烤茶味道的人,可以從烤茶的味道中學習。
“烘焙”出的是真味,要泡出真味,才知道鐵觀音的真味!要做出真正的味道,首先要放適量的茶葉。
穆卡鐵觀音:
安溪和穆卡的鐵觀音數量明顯不同。茶葉的數量實際上是與制茶設備的大小成互動關系的。由於穆卡鐵觀音揉撚造成的茶形緊結,放茶時要給她留壹個舒展的空間,讓她充分散發茶的真香!
所以在木柵欄裏選壺泡鐵觀音,宜寬不宜窄。我的經驗是:圓鍋比方鍋好,高鍋比平鍋好;燒結溫度要高,同時吸水性強的泥料更好,朱砂和紫砂都好。這種壺保溫性好,壺裏的茶湯不容易涼下來,所以水要適中,不宜長時間浸泡。而且朱泥導電性強,要把握好倒茶湯的時機。切記:第壹口茶湯倒掉後,壹定要把鍋底剩余的茶湯倒掉,以免鐵觀音茶堿釋放出來,影響茶湯的甜味,陷入咬舌頭、紮牙齦的困境!
對於茶農來說,公平馬克杯,在三克中浸泡三分鐘,是獲得真正味道的最佳方式。如果妳現在喝的好,回去泡壹壺會更好喝。其實這種說法值得商榷。臺灣省穆卡鐵觀音茶卷曲的外形,加上文火烘焙的特點,如果沒有優秀適中的泡茶空間,會“碾壓”湯味,讓好茶失去特色,甚至白白浪費鐵觀音的“官韻”,換來壹口“慘”!同時,水是關鍵。只用家裏不過濾的自來水,強大的茶人很難扭轉劣勢!
所以很難做出好的木柵欄鐵觀音,也不能拿著壹個通則走遍天下。比如有人說鐵觀音可以在95攝氏度沖泡,放置10-20秒。這個說法壹定要明確它選擇的茶壺的形狀。水用在哪裏?還有怎麽燒水?
我的經驗是,用100攝氏度的開水泡茶是最正確的,尤其是鐵觀音茶,只有高溫才能放出來!關鍵是同時要掌握好適量的茶葉,壹般要低於烏龍茶的用量,並減少浸泡時間,加快倒茶湯的時間!
總之,要註意安溪鐵觀音的焙炒程度,然後增減茶葉量。壺要平,高溫燒結,才能泡出“官韻”;但要減少茶葉的用量,用圓壺來擴寬壺身,給葉底留出空間,倒茶時間要比安溪鐵觀音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