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假日小報的內容!急!!!

假日小報的內容!急!!!

春節的起源吳玉傑

農歷正月初壹是春節,又稱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人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古代傳統節日。它起源於殷商始末的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關於這壹年也有許多傳說。古代的春節被稱為“元月節”、“元旦”、“大年初壹”。辛亥革命後,農歷正月初壹被正式命名為春節。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節。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新壹輪的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了。人們有足夠的理由通過唱歌和跳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在卷首貼上了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春小姐上門時,會念出表達新年美好祝願的句子。有了這個念頭,好運真的來了。同樣有寓意的還有掛紅燈籠,貼“福”字和財神像等。“福”字必須倒貼,路人念“福已降”,意為“福已至”。春節的另壹個名字是中國新年。什麽是“年”?它是壹種虛構的動物,會給人們帶來厄運。當“年”來臨時,樹會枯萎,但草不會生長。壹年過去了,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壹年怎麽過?需要用鞭炮,所以有燃放鞭炮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得每年的習俗活動內容極其豐富多彩。其中,祭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有趣的內容,如貼春聯、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燒鞭炮、除夕守夜、拜年等,在今天仍然很受歡迎。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習俗,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夜,中國人的後代仍然非常重視與家人壹起熬夜,聚在壹起喝酒,享受天倫之樂,這是壹個習俗。第壹聲雞叫後,新的壹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服裝。首先,他們為家裏的長輩慶祝新年生日,然後他們拜訪親戚朋友,互相祝賀。此時的中國大地,處處閃耀著光芒。從初壹到十五,人們沈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拜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

在古代,“拜年”壹詞的原意是給老人拜年,包括給老人磕頭,祝賀新年快樂,問候他們的生活。如遇同輩親友,也要敬禮祝賀。新年問候通常從家裏開始。初壹早上,晚輩起床後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拜完後,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給家裏的長輩拜年後,人們出門見面也要笑臉相迎,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話,鄰裏、親戚、朋友之間也要互相拜訪或邀請喝酒娛樂。

根據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在正月初壹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迎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壹天晚上,各家各戶都會舉行宴會來慶祝財神。

中國有句民間諺語,“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燃放鞭炮可以營造節日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

餃子在宋代被稱為“角”,在元代被稱為“平食”。到了清代,出現了壹些關於餃子的新稱謂,如“餃子”、“水上小吃”、“燒餅”等。交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地理傳播在不斷擴大。壹般餃子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包好,半夜吃。此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開始。吃餃子是“年少交友”的意思,“子”是“年少交友”的意思,與“餃子”諧音,意為“大團圓”、“吉祥如意”。

春節期間,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也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貴”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

春節期間,中國許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又叫“年糕”,與“壹年比壹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壹年比壹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