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雪梅的加入日期:2004年8月-18 16: 53: 40。
松樹、菊花和桃源是陶淵明詩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意象。細讀陶淵明的詩歌,我們會發現,這三個通常被視為陶淵明理想人格和理想社會象征的意象,積澱了道教神話中神仙原型的深刻內涵,陶淵明對這壹神話原型的接受,根源於他對道教神仙信仰的影響和他潛在的渴望神仙的心理機制。
在陶的詩中,陶淵明對宋慶抗雪傲骨、鶴立雞群的景仰之情溢於言表:
東園松柏,草無姿。霜降不壹樣,看得見高枝。
大風中無榮木,此蔭不長久。
山谷裏的樹冬天和夏天經常這樣。
在此基礎上,大多數學者認為宋慶象征著陶淵明孤獨而高傲的人格。作者認為這個人格意義上的象征只是宋慶形象的表層意義,它只是掩蓋了《不死之語》原型中宋慶更深層的象征內涵。
宋的原型形象最早見於《詩經·瀟雅四幹》。因其年代久遠,宋曾用來祝壽和喻長生:“秩秩四幹,幽幽南山。似竹芽,似松。”宋慶的這壹原始象征意義被道教所接受,成為道教神話中不朽的重要原型。比如道教神仙之壹的赤松,就是以松樹命名的。據《神仙傳》記載,赤松“能自焚,隨風雨起落”,其出神入化的神功,很可能與赤松的神仙原型有關。在道教神話中,松樹是長生不老的象征,所以服用松葉和根可以飛升成仙:
石矛,名字叫余江,在華陰山。山地獵人,看遍天下。形狀
身上有毛,據說秦始皇的宮人也是。秦死後被流放,道士教他吃松。
樹葉,那麽不冷不餓,那麽輕盈。西漢時,已年逾70。④
正是因為松樹在道教神話中被視為長壽的象征,所以道教徒非常喜愛松樹。《南史·隱士傳》說,南朝著名的道士陶弘景,在其道觀周圍種植松樹,常以聽松聲為樂。那麽,在陶淵明的愛松中,是否也有壹些類似的道理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呢?
陶淵明曾在《九首擬古》中描述他尋高道的經歷,而“勤快,總好面子”的高道的住處是“松樹住在道上,白雲留在屋檐下”。在這首詩中,作為高島修仙的背景,陶詩中的松樹意象已隱約透露出與道教神話原型有關。我們來看四大雜詩:
松口標崖,gracefu是個溫柔的男孩。從年初到年初,柯橋能依靠什麽?
滋養色含有津液,讓妳突然有心理上的感覺。
學術界公認這首詩是壹首詠懷詩,但對其含義卻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來,這是壹首玄言詩,用宋慶的話來解釋道家的養生之道。詩中“滋色”指的是滋補美容,“津液”指的是口服液,“氣”指的是精氣,“心理”指的是精神。所謂“滋色含津液氣,忽有心理”,是指道教養生所用的重要導引手法,如唾液、精氣、心神等。詩中的“小夥子”是不朽的隱喻。因為在道家看來,長生不老的表現形式之壹就是壹個孩子的臉的永恒存在。比如《莊子大師》裏,長命百歲的女娃娃是“若色如子”。陶淵明將松樹與道教用來養生長壽的“童子”並列,寓意長壽不言而喻。而且,在詩的最後,他還詳細闡述了能持續多年的道家指導——呼吸津氣,呵護精神。
此外,陶詩歌中松樹意象的不朽原型也可以通過與之相反的意象群的象征意義獲得。陶淵明之所以推崇松樹,是因為松樹“風大無榮木,此蔭絕”而鶴立雞群。那麽讓我們來看看草中的枯蘭枯柳,殘荷芙蓉,與松樹的形象相對照:
選擇慕容,在這裏紮根。早晨,它光芒萬丈,但到了晚上,它就迷失了。生活如果
發,有時憔悴。安靜的文字和思想,中心是失望。⑤
榮耀難長久,跌宕起伏不可估量。以前是三歲春,現在是秋荷室。
嚴霜結雜草,枯株未至巔峰。日月依舊在,我不會再陽光明媚。⑥
當蘭花枯萎,柳樹枯萎,沒有屍體留下腐爛。⑦
許多樹木的衰敗,讓陶淵明深深感受到生命易逝、無常的無奈;因此可以推斷,在對宋慶長久以來的耐冷與傑出的敬佩中,不會有壹種或許連陶淵明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對長壽考驗的向往與羨慕嗎?
陶淵明不僅愛松樹,也愛菊花。在他的作品中,松菊是霜下的突出人物,與其他樹不同:“方菊花開姚林,宋慶冠巖。以此美姿,為霜出類拔萃。”⑧
秋菊不僅耐寒時間長,而且濃郁芳香。相應地,學術界更多地使用秋菊的形象而不是邢元明的高尚人格。但細讀陶淵明的詩作,我們發現陶淵明對秋菊的重視,往往與其重陽節采菊、吃菊、飲菊花酒的活動有關。
如:“秋菊好色,其美顯露”9;“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⑩;“持醪,奉九華空”(11)(註:九華指菊花)。這樣,我們不禁要問:陶淵明對菊花如此情有獨鐘,除了菊花高貴芬芳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在石濤·方菊的形象背後,會有比人格寓意更深的原型意義嗎?
聞壹多在《神話與詩歌》中說:“藥方的名稱很多,而...《楚辭》有很多字。”可見,早在先秦時期,菊花就已經成為仙人的藥方之壹。魏晉南北朝道家宗師葛洪和陶弘景也強調了服用菊花對飛仙的重要作用: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將菊花分為甘菊和真菊,並詳細解釋了它們的不同作用和服用方法。陶弘景在《真好》卷十四中說:“諸如子,山中道人,吳末人,山中菊衣,...乘五色雲車升天。”在《本草筆記》的序言中,他還把菊花分為兩類,即真菊和苦麥。前者能使頭不因其食而白。道教對菊花的崇拜甚至在民間也廣為接受:河南省內鄉縣西北有壹處名為“菊水”的水,兩岸生長著菊花。據說人喝了這種水,可以活很多年,飛升長生。南北朝時,徐陵在《壹仆與齊尚書射楊遵彥》壹書中提到“菊水”的神奇:“南陽政治恐菊水未延歲,無所可盼。”
由此可以推斷,陶淵明收藏和供奉菊花的活動與道教對菊花的崇拜有關。在陶的詩中,陶淵明明確指出他愛菊花是因為食物能延年益壽:“酒能消愁,菊花是用來養老的”(12)。在同壹首詩中,陶淵明還將菊花稱為“九華”,“九”在道教信仰中是極陽之數,意為長久。陶淵明稱菊花為“九華”,不就說明他把菊花當成了長壽的象征嗎?在這首詩的序言中,陶淵明還提到他特別喜愛“重陽節”這個名字:“我活得閑適,愛重陽節這個名字;秋菊滿園,卻又惆悵,空侍九華,在我懷中說。”據唐《三國誌·魏文帝與鐘繇》中註釋《重陽集》:
九為陽數,日月應合,人所共知,宜久。從這個角度來看,陶淵明的“愛九名”是其渴望長壽的自然表現,而道教中“菊”的神仙原型的潛在影響從他采菊、奉菊、飲菊花酒的活動中可見壹斑。可見,在陶淵明的心目中,菊花不僅是欣賞的對象,是理想人格的象征,也是吃藥的藥方。
長壽的希望考驗了許多年。
如果說散菊形象壹直被學術界視為陶淵明理想人格的象征,那麽桃源則壹直被視為他理想社會的烏托邦。這當然不是沒有道理的。但令我們不解的是:為什麽這個烏托邦被陶淵明命名為“桃花源”,而不是“蘭苑”、“杏園”或其他出處?“桃”的形象是否有其特殊的象征內涵?
其實在道教神話傳說中,桃和松菊壹樣,都是長壽的象征。西王母是道教神仙之壹,與西王母同時出現的異物是桃。《漢武帝傳》載“七月七日,西王母下凡,賜四桃於帝”,並告漢武帝未老,不能吃。桃的神仙象征在南北朝時期被廣泛接受,這壹時期出現了大量這樣的神話傳說。如劉義慶《遊明路》中,劉琛、阮昭仁從天臺山取糠,卻迷了路,回不來了,差點餓死。
後來,他遇到了壹個仙女,馮濤和劉阮,成為了神仙。任芳的《聊齋誌異》中也有桃子。
伊桑的傳說:
武陵源在吳中,山上無他木,桃李滿枝,俗稱桃李園。源頭有洞,洞內有奶。據說秦末有亂,吳中人在此避難。吃桃李者,勝於神仙。因為桃子有延年益壽的作用,道士幹脆用桃木或桃木做成的符號來祈福消災:
歲,立葦索,桃梗,宮門口舔雞,百會寺。(13)
在正月的第壹天.....,造了壹塊桃木板,叫神仙木,所有鬼都怕。(14)鬼怕桃。如今的桃梗直徑幾寸,長七八寸。分了他們,寫書祈福消災。(15)
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中,吃桃可以讓人長生不老,桃木更有辟邪避禍的神奇力量。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陶淵明重讀桃花源詩後,將其理想社會命名為“桃花源”,絕非偶然或巧合。
首先,桃花源的居民“自雲祖上避秦之亂,領著妻妾百姓,來到此絕境,壹去不復返。”這裏的“祖先”指的是“從前”而不是“祖先”。據《桃花源詩藏五百謎》記載,說明他們自穴居以來已生活了近五百年。雖然作者沒有具體說明它們長生不老的原因,但這類關於吃桃的道教神話傳說自南北朝時期就已廣為流傳。
其次,桃花源有避禍之力。桃園的居民從壹開始就是因為秦朝時的戰爭才進入桃園的。在山洞裏,他們壹直過著沒有災難的幸福生活。書中的漁夫偶然進入桃園,居民接納了他,因為他沒有機器心,沒有惡意。然而,當他從洞中出來向太守報告時,卻試圖用世俗的喧囂汙染桃源仙境的純凈,桃源的洞門永遠關閉了。這恰恰說明,桃園因其“彩桃林”而具有驅走災害的神奇力量。
在《桃花源詩》的結尾,陶淵明寫道:
怪跡藏了五百年,仙界壹開,既清純又單薄,還藏著。請問,旅行煉金術師,如何衡量塵囂?我願低吟,高舉,求我約。可見陶淵明原本是把桃花源當作仙境的。在這壹段的結尾,他的情感中充滿了對桃源仙境的向往,流露出仙境難求的惆悵與惆悵,恰恰表現了桃源意象所蘊含的追求不朽的原型與意義。可見,松、菊、桃園既是陶淵明理想人格和理想社會的象征,也是道教神話中神仙原型的深層內涵。那麽,陶淵明為什麽會接受這個原型呢?
首先,陶淵明間接受到了道教信仰的影響。據《晉書·隱逸傳》記載,陶的叔叔是壹位虔誠的道士,因為他“善導”。而陶(16)的弟弟陶景元,則是壹位致力於祈福長壽的道士。”陶和相視而笑,可見他們不僅關系密切,而且似乎都有過同* * *壹起修習佛法的經歷。由此可以肯定,他身邊的道家對他的信仰影響很大。
其次是陶淵明的《善心異書》(17)。閱讀了大量記錄道教神話傳說的奇書(18),對道教中的神仙神話相當熟悉。在《讀山海經》的壹系列詩句中,他贊美西王母長壽,更為神仙木和不老泉所迷:玉臺美,太後美。天地同生,不知幾何年。丹木勝呢?是在密山陽。黃花可以長期食用。紅泉給我飲,杖滿食。方和遠行,而人生的考驗就在運河的中心!
再如《敘酒》中的“朱功練九齒”和《聯句》中的“遙招王子喬”,在陶淵明對神仙的推崇中表現出對神仙的渴望和希望,無疑是陶淵明接受這壹神仙原型的重要環節。
最後,道教神話中的神仙原型滿足了陶淵明渴望長生、追求長生的潛在心理需求。作為個體存在的人,最深的焦慮是對死亡的焦慮。在陶的詩中,這種不可避免的焦慮隨處可見:
我這輩子能恢復幾次,都被電流震住了。(19)
日月不肯遲,四時催。(20)
從古到今什麽都沒有,急著看。(21)
正如莫裏斯·迪沃特(Maurice Dhivert)在《政治社會學》中所說,“生命的本質是抵抗死亡,永生是生物的本能意識。”對死亡的本能反抗使陶淵明向往長生,羨慕多年,而道教和神話中的神仙原型恰好滿足了陶潛在的心理需求,是陶淵明接受這種神仙原型的根本原因。
註意:
①②⑩(19)二十杯酒。
③ ⑦“九古仿”。
(4)神仙傳。
⑤慕容。
⑥雜詩八首。
⑧何國的兩部主要著作。
(11)九天閑情序。
(12)九天無所事事。
(13)晉書禮記。
(14)荊楚時代的記載。
(15)《淮南子釋義》。
(16)“犧牲從弟敬遠方”。
(17)鄭濤石記(顏延之)。
(18)比如在《讀山海經》中,他說自己“讀了《紂王傳》,讀了《山海經》”。
(20《雜詩十二首》。
(21)“九月九日”。
(作者是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