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至梁朝,玄武湖先後有昆明湖、飲馬塘湖、蓮湖、西烏湖、蓮霧湖等名稱。隋唐以後,玄武湖隨著都城北移而逐漸衰落。
宋熙寧八年(1075),江寧知府王安石準許宋神宗疏湖增地,玄武湖就這樣消失了200多年。經過元大德五年(1301)到鄭錚三年(1343)的兩次疏浚,玄武湖重新出現在南京地圖上。
玄武湖的命運在明朝再次改變。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選擇玄武湖作為明朝中央政府黃皮書的存放地。
土地,後建湖黃圖冊庫(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檔案館)。玄武湖從此作為禁地與外界隔絕了260多年。
明朝亡後,玄武湖重新對外開放,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在此遊覽並留下詩詞。清朝同治以後,玄武湖有了壹些園林建築。兩江總督曾國藩重修涼州湖廟,並在湖中央加建亭子、大仙樓、觀音閣、蓮花廳。晚清大臣左還修建了連接孤嶺和涼州的長堤,解決了遊覽玄武湖時“須從應急門出,令船行”的不便局面。清元年(1909),段方、張開門(今玄武門),修築新堤,擴大湖中綠地,許建陶公閣、湖山觀光樓。
民國時期,玄武湖開始有了相應的管理機構,並於1928年9月更名為“五洲宮媛”。1934年4月,五洲公園更名為玄武湖公園,綠化面積進壹步擴大,花草品種增多。宣武堂、諾納塔、上海抗戰紀念塔等壹批建築相繼落成。
解放後,人民政府對玄武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造,遷出了湖民,廣泛種植花草,增加了更多的景點,面貌煥然壹新。現為江蘇省文明景區示範點、江蘇省環保教育基地、南京市三星級公園、南京市青少年綠色環保教育基地。2005年底,景區獲得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
高層來訪:景區先後接待了、、、、吳等領導。
邦國、黃鞠、錢偉長等壹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西哈努克親王、蒙古人民黨前總書記金日成、馬紹爾群島前總統、
越南前國家副主席等國際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