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七月之火的典故

七月之火的典故

導語:“七月流火”這個成語的歷史淵源是什麽?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七月火的故事。歡迎借鑒!

七月流火是中國成語,拼音是q和yuè liú hu ǒ,出自《詩經》,指火星西移,天氣轉冷。農歷七月的天氣從最熱的月份開始降溫,但卻是壹年中第二熱的月份。所以,7月還是酷熱難耐。

成語數據

“七月流火”表示天氣轉涼。

“七月”是指夏歷的七月,也就是今天農歷的七月,大致相當於公歷的八月。“流”的意思是移動和下落。“火”,恒星的名字,指的是偉大的火星,也就是心宿二。每年夏歷,五月黃昏,心留中天,六月後漸西。夏季的炎熱開始消退。所以叫“絲蟲病”。古人發現火星逐漸西移,落下時天氣開始變冷。

這裏所指的“火”不是火壹樣的天氣,而是壹顆恒星的名字,即天蠍座α。它是天蠍座最亮的星,發出火紅色的光,所以中國古代天文學稱它為“火”星,也叫心宿二。

在天氣預報不完善的古代,人們往往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來確定農時,以指導生產。明末清初大學者顧曾在《日知錄》壹書中寫道:“凡知天文者,三代以上。七月為火,農之言也。”甚至當時的朝廷還專門設立了“火正”壹職,負責觀察“火”星的位置,以確定農時。

古人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當“七月火”,也就是“火”星逐漸向西流落時,天氣會逐漸轉冷。

此外,由於春分運動緩慢,2000多年前《詩經》中描述的“七月流火”景象,要到農歷八月底才能觀測到。

中國古代還根據火星在不同時間出現在天空不同地方的規律制定了歷法,稱為火歷。

同時也意味著事物已經過了鼎盛時期,正在逐漸衰落。

成語起源

《詩經·國風·民風·七月》七月火,九月給衣。第壹天,李烈出生第二天;沒有衣服,沒有棕色,為什麽會死?第三天,第四天踮起腳尖。和我的兒媳婦。《衛報》說:“很好”。

夏歷七月,“火”星下山,九月裁寒衣的工作就交給女人了。壹月強風碰物有聲,二月天寒地凍。沒有衣服怎麽過完這壹年?三月修工具,四月踩田地。帶著我妻子和孩子,去農田送飯。看到農民在地裏幹活,田甜非常高興。

意思是農歷七月天氣轉冷,天剛黑下來,就能看到大火星從西邊落下來。

第壹句是引子,天氣漸冷。該縫冷衣服了。要想今天觀測,得等到陽歷八九月。

另壹篇《左·趙專公三年》:“火中,寒暑退去”,也就是說,早上大火星(心宿二)出現在南方時,寒氣退去,晚上大火星出現在南方時,暑氣退去。

這種解釋見於漢代鄭玄的《毛詩傳》和唐代孔的《毛詩正義》。有當代人據此將“七月火起,九月賜衣”翻譯為“七月火星滿,九月女作寒衣”。

歷史典故

三千年前,在周成王的統治下,有壹個貘國,在陜西省彬縣。很久以前,周國的國是周農業文化的發祥地。當時歷法還不完善,農事活動的指導全靠觀星。每年夏末,南方天空都會出現壹顆名為火的紅色恒星,天蠍座阿爾法星,有壹顆蠍子心。有了祖傳的觀察經驗,農民們知道夏天結束了,秋天來了,壹年中最忙碌的秋收季節到了。

壹晃就是幾天,秋天和傍晚的同壹時間,農夫再看南方的天空,發現火勢比幾天前已經西移,落下來了。幾天後,它向西移動,跌得更厲害。壹個月後,同壹時間,再看南方的天空,火已經移到了西方的地平線,太低了,困在雲裏,蓋在山上,看不見了。親愛的讀者,這個過程叫做“七月流火”。解決辦法只有壹個,不可能有兩個。水在往下流。火勢向西移動,正在下降。火在這裏有著獨特的內涵,意義特殊。它指的是天蠍座的α星,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稱為心宿二,絕非“烈日炎炎”之火。妳看課文,就會鬧笑話。

成語誤解

夏天,驕陽似火,酷熱難耐,空氣中似乎有壹團火在流動。說到熱,人們常用“七月流火”這個詞。於是,報紙雜誌上反復出現“七月流火,酷暑難耐”“七月流火,天氣持續炎熱”這樣的句子。眾所周知,七月的野火並不意味著天氣很熱,而是暑氣消退,天氣轉冷。

雖然有人質疑《詩經》中“七月流火”的本意,但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古人確實是隨著天氣轉涼而理解“七月流火”的。現代中國采用陽歷後,人們逐漸用“七月火”壹詞來形容炎熱的天氣。盡管有人指出這種用法是錯誤的,但越來越多的人仍然使用“熱天”這個術語。

“七月絲蟲病”被大眾誤用大概有兩個原因。

壹、“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壹般意義上的火,卻不知詩中的“火”是古代的星名,指的是天蠍座最亮的α星。

第二,歷法不同。陽歷(公歷)被廣泛使用。陽歷七月,是酷暑難耐的季節。難怪人們把“七月流火”和炎熱聯系在壹起。要知道,古代的人是用陰歷(農歷)的。在農歷中,壹月、二月和三月代表春天,四月、五月和六月是夏天,七月、八月和九月是秋天,十月和十二月是冬天。所以農歷的七月相當於陽歷的八九月,恰恰是夏入秋,由熱轉冷的時候。

更何況三千年前就用陰歷了,那麽七月就是這個八月。要想今天觀測,得等到陽歷九月。

例子的誤用

2005年7月12日,郁慕明在中國人民大學演講。全國人大主席紀寶成在歡迎詞中說:“七月有火,但比天氣更充滿熱情。”此事引發了對“七月之火”正確使用乃至國學復興的更廣泛討論。有人認為這是誤用,與人民大學推動國學復興的努力不符,應該予以糾正。另壹派認為這種語義演變隨處可見,比如像明天的黃花(昨天的黃花不是官方認可的詞)這樣的詞,所以並不奇怪。相反,這是正常的文字變化。當代陽歷的七月相當於農歷的六月,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用七月來形容炎熱的天氣非常恰當,屬於“外來詞”,符合詞匯發展規律。在當代,“七月”也被用得更多了。

這壹事件後,中國官方媒體仍經常用“七月之火”來表示天氣炎熱,(權威的漢語研究所和現代漢語詞典並不承認),如:

壹、楊曼的“夏季市場被世界杯攪了?搞砸了?”(《市場新聞》,2006年7月10)提到:“7月大火,高溫引爆今年暑期經濟”。

2.《清涼聖境中的文殊》(2006年7月京華時報18)壹文提到:“即使七月有火,山中仍是壹片清涼的世界,山中無兒女。

第壹個視圖

《詩經》中的原意可能確實是指天氣炎熱,意思是“七月還很熱,九月已經是秋高氣爽了”。因為《詩經》成書於周朝,所以其中收錄的詩歌可能早於殷商時期,但從殷商到春秋時期,除了西周初期有短暫的寒冷期外,大部分時間都是溫暖的,夏歷七月可能很熱[12]?而且《詩經》中的詩詞是采自民間的,其創作者是否知道“大火星”壹詞,不得而知。所以《詩經》中“七月流火”的原意可能不是“天氣轉冷”,而可能是“天氣熱”。

第二種觀點

“七月流火”意為“詩經,國風,民風”,“七月流火,九月衣”。

它的真實含義並不是指七月炎熱炎熱,而是與壹個天文現象密切相關,即夏歷(農歷)是指七月天氣轉冷。

“七月”是指夏歷中的七月;“流”是指動、落;“火”指的是恒星名“大火星”(不是繞太陽運行的火星),也就是心臟。

“大火星”是壹顆著名的紅巨星,能發出火紅色的光。它位於南方,在夏歷每年五月的傍晚位置最高。夏歷七月的傍晚,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下,“知夏去秋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七月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正含義是指在夏歷的七月,天氣逐漸轉冷,黃昏時可以看到大火星從西邊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