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內向的人人格會向內收縮,他就是“內向”,也就是榮格說得很好的“個體化”的人。所謂“個人化”,可以用榮格自己的話來解釋:“整個人是人,但不是個人主義者,或者利己主義者。做壹個個體,絕不是找壹個借口去損害和犧牲他人的人格,自私地行事。個性化的人在保持自己人格的獨特性的同時,通過對無意識的接受,與壹切生物,甚至無機物、太陽、月亮、星星都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內向的人也是壹樣,有反思和體驗的能力。內向是精神,是內心世界,是情緒的收縮,但不是好像什麽都沒有,而是可以很活躍,但內心有壹股強大的力量。
人們通過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內向的人有吸收的特性,他們有吸引力,就像宇宙中的黑洞吸引光壹樣,內向的人吸收周圍的物質,他們的人格力量吸引周圍的人;他們像大海壹樣包容,包容。同時,它們是開放的,可以自由地與外界交流信息和感受,自由地輸出愛和知識,與環境融為壹體,從而達到壹種和諧的狀態。壹個內向的人長期與人交往,可以讓另壹個人內化他,變得更加成熟;兩個內向的人會互相吸引,達到良好的人際互動。
內向的人有壹種變通。他們無為而治。無為是指內心的平靜。然而,他們什麽都不做,他們積極行動,因此,正如儒家所說,“內聖外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有儒外道內,儒外佛內的理論。就像壹個內向的人,內心平靜,很少有沖突和矛盾,行動敏捷。
內向是什麽樣的人?曾奇峰先生的文章中有壹段話:“《老子》第十章說:‘能不能守住營盤,守住營盤?‘柔中有特殊之氣,有可能是嬰兒嗎?’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靈與肉是壹體的,能不分離嗎?聚精會神甚至柔順,能像嬰兒壹樣嗎?“所以在老子看來,嬰兒的特點是能聚精會神,這是內向表達的另壹種表現。“每個寶寶都是內向的人。自我實現的人也是內向的人。在經歷了輝煌之後,他們像嬰兒壹樣回到了和平與自由的領域。每個正常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有壹些內向的特點和內向的時刻。曾奇峰老師把這種整合人格各部分的統壹力量稱為超我,我認為超我就是心靈。這是壹個整體,這個整體不需要分成它的部分之和。用描述性的語言說話,也符合東方人的心理特點。
達到內向的途徑是反思和體驗,尤其是體驗情緒的能力。與佛教徒不同的是,內向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經歷了豐富的情緒,甚至經歷了風暴,極度的華麗,回歸平淡,是情緒膨脹宣泄後的收縮。在心理治療中,患者經歷壹個豐富的情緒過程,負面的心理能量被宣泄出來,達到專註和內向。心理治療師的修養也要經歷這個過程。要做到內向,需要不斷的培養和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