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省北鎮以西的地區簡稱遼西。青州東北分為潁州,也就是今天北鎮以東的地區叫遼東。
東胡是中國東北壹個重要的古老民族。從商代初期到西漢,東湖存在了約1300年。最早見於《山海經》,東胡在大澤(呼倫湖)之東,夷人在東胡。
東胡是以戎族為主體發展起來的,發展為山戎、東胡、鮮卑、烏羅侯、石韋、契丹、蒙古。
元末,元順帝(慧遠宗)回歸東北祖地:東北的嶺北省東部和遼陽省是元朝的大本營;
1470年,其後裔大燕可汗在東北察哈爾重新建立北元中心。元朝建立遼陽省和嶺北省,管轄整個東北。
清末,邊境危機愈演愈烈,清朝被迫開放邊境禁令,采取“移民實邊”的政策,從1861到1880,吉林圍場、阿列丘卡圍場、大淩河牧場等官旗地相繼開放。
1882(光緒八年)先在吉林墾荒,成立琿春墾荒總局,後在黑龍江開辟墾荒。並於1907年,清廷廢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在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總督,在東北三省設總督。
擴展數據:
古代東北是女真族,現代是清朝。對於* * *,東北三省的歷史比較短。但是近代出現了很多名人,影響了中國的歷史。尤其是清朝康熙盛世,中國是四通八達的。
代表人物: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多爾袞、康熙、乾隆、雍正、柳永、和珅、張、張學良、曹雪芹、、、趙尚誌、吳克仁等。
那朱
納蘭明珠(1635-1708),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朝重臣。歷任內務府都督、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禦史顧問、五營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納蘭明珠在康熙建議退出三藩,* * *抗敵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因任人唯親之罪被罷黜,雖然復職,但不再重用。死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
百度百科-東北
2.高句麗的歷史高句麗與中國的關系,或許可以用“忤逆不頻繁”四個字來形容。事實上,高句麗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打開地圖,高句麗在建國之初只占據渾江、鴨綠江中遊的壹小塊土地,四面受敵:西有遼東、宣土兩郡,南有樂浪、岱房兩郡,北有扶余,東有臥居。因此,除了吞並和打擊周邊小國扶余、倭居之外,對中國歷代王朝采取了戰時和戰時的態度,但中心是圍繞著對上述四郡的侵占和吞並。中原王朝壹旦強大,就采取臣服的態度進貢;壹旦中原有事或國家分裂,就會乘機侵掠,以漁翁之利。雖然幾經周折,幾度差點被中原或地方朝廷征伐,但在五世紀初,它完全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上述四郡相繼入其囊中,傅煜等人相繼征服,西達遼河,東、北無強敵,東南與百濟、新羅接壤。後來鑒於北魏的繁榮,在中原不太可能有進步。427年,長壽王從丸口遷都平壤,致力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開發,重點是百濟和新羅。對中國來說,遼河是界,處於守勢。當中國重新統壹後,高句麗以她的頑強打敗了楊迪的軍隊。後來與唐朝斷斷續續打了20多年,最後在內部分裂、外部強敵的形勢下滅亡。
1,高句麗和東漢:別打了。
2.高句麗與公孫氏家族:外向與近攻。
3.高句麗與曹魏:烏秋東征。
4.高句麗和顏倩:壹千人死亡。
5.高句麗與後燕:搶遼東
6.高句麗與南北朝:朝貢不斷。
7.高句麗與隋朝:煬帝的三個標誌
8.高句麗和唐朝:最終的滅亡
以上1-8為題。全文太長,發不出去。有興趣可以直接問我。
3.東北三省的歷史東北三省位於中國的東北部。自古以來壹般稱之為“東北”,到了明朝就俗了。
被稱為“關東”,清朝時期也被稱為東北三省。實際上,在1907設立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之前,雖然隸屬將軍管轄,但“東三省”在清朝就已經是這壹地區的總稱了。如《清帝高宗實錄》中記載:“東三省副總司令案,已確定。論盛京、吉林、黑龍江等地,由於風俗簡單,地方清靜,這是基於三省的旗員都放在這裏,也就是副總司令、城守,有的人幹脆就放在這裏……”如嘉慶在《清惠殿》中明確指出:“留盛京為東三省,北有吉林,北有黑龍江。”嘉慶年間,西青撰寫《黑龍江外集》壹書,書中也說:“黑龍江今為東三省之壹。”可見,在清初,甚至在建省之前,東北就被稱為“東北三省”。到清末,“東三省”壹詞更為常見,如1885年曹廷傑撰寫的《東三省地圖》、1902年的《中俄東三省交付條約》、1905年的《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務條約》。
1907年東北改制,清廷正式將原屬將軍管轄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龍江設為行省,並在各省任命巡撫,安插東北三省巡撫壹員。至此,東北三省成為正式名稱,也稱東三省。雖然後來說有東北四省、東北九省、東北四省,但以“東北三省”或“東北三省”最為流行,直到今天仍在民間流行。契丹、女真、漢族、蒙古族等中國同胞自古以來就生活在這裏,民族團結和睦。
東北三省是中國面向東北亞的窗口,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在資源、市場、資金、技術、先進管理經驗等方面各有所長。華北是東北腹地,有北京、天津等大都市。我國原來的東北三省是: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包括內蒙古蒙東地區的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盟。
舜帝(約公元前2277年-公元前265438年+公元前078年)將中國分為十二州,廬山被命名為東北幽州的鎮山,即北鎮。
公元前11世紀,姬子在遼西建立了姬子(箕子朝鮮)侯爵,並冊封紂王。周代古籍中“蘇神吳蓓土野”的明確記載表明了中原與東北的關系,即東北是周朝的北方土壤。
公元前300年,燕開秦至東湖,開拓遼東。
前226年,秦大將王翦攻克燕都薊,太子Xi和太子丹逃往遼東,秦大將李信追太子丹至燕水,故名太子河。
222年,王儉之子王賁率軍攻打遼東,攻占燕國,燕國滅亡。秦在東北建立遼西郡和遼東郡。
公元前2世紀,扶余建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宣土郡高句麗郡建立。
公元337年,慕容慕被封為燕王,建在龍城(今潮陽市),史稱顏倩。
668年,唐朝滅了高句麗,統壹了整個東北。
公元698年,滿族始祖宿墨的首領大容若建立了渤海王國。
713年,渤海國被唐朝冊封。
926年,遼滅渤海,統壹整個東北。
1287年,元朝設立遼陽為中書省,管轄整個東北。
1371年,明朝在遼東設駐軍(後改為遼東都督)。
1409年,明朝在今俄國設立了努爾戇徒(以下簡稱努爾戇徒)的都指揮使部。
1616、後金(後改清)政權建立。
天聰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命令,更改滿人名稱。(滿洲是民族,不是地名!)
1644年,清軍入關,統壹中國。
1689年,清朝擊退了俄國的侵略,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1858,中俄愛和條約,沙俄占領黑龍江以北的領土。
1860,中俄北京條約,沙俄占領烏蘇裏江以東領土。
1894,中日甲午戰爭開始。
1906,“滿鐵”成立。
1928,皇姑屯事件,張遇刺身亡。
1928年,東北改旗易幟,張學良名義上向南京國民投降。
1931年,柳條湖事件。九壹八事變發生了。
1932年,偽滿洲國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黑粉登場。把長春改成“新北京”。
1934年,溥儀即位為滿洲國皇帝。
1945年,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殲滅日本關東軍,日本投降,偽滿洲國滅亡,東北光復。偽滿洲國“皇宮”所在地被命名為光復路。全國* * *同時進入東北。
1946,四平保衛戰
1948,遼沈戰役,東北三省徹底解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4-1957,北方工業基地形成。
4.有人知道遼寧的歷史越詳細越好嗎?謝謝,簡稱遼寧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奉天改稱遼字省,寓意遼河之水永保太平。遼寧省現在的建制,是1954年6月根據中央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由遼東省和遼西省合並,於同年8月建立的。
遼寧歷史悠久。根據營口金牛山、本溪廟後山等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證明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早期就在遼寧繁衍生息。沈陽新樂文化遺址的發現,反映出遼寧早在六七萬年前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據文獻記載,最早在此居住的是華夏、蘇申、東胡,都是中華民族的成員。
斬周,使人去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郡縣行政區劃的設置。燕開辟遼河流域,即設遼東、遼西兩縣,修築通往遼東的長城。這時出現了壹座類似襄平(今遼陽)的古城。
秦始皇統壹中國,全面設郡。遼寧繼承遼東、遼西兩縣。從西漢設立幽州刺史,壹直到三國,遼寧都屬於幽州。西漢建立了遼東、遼西、右北平三縣所轄的29個縣市。東漢時屬宣土郡、昌黎郡,遼東郡增為諸侯國。三國(魏)時,撤銷遼東郡,仍設宣土郡、昌黎郡。西晉解析:幽州位於遼寧平州,郡縣不變。魏晉時期,以襄平為主的公孫氏割據勢力壹度出現。
東晉十六國時期,顏倩、前秦、後燕先後割據遼東,置平洲為郡。北燕定都龍城(今朝陽),時高句麗分於遼河以東。南北朝時,北魏、東魏、北齊改平州為潁州,轄遼東、昌黎、建德、潁丘四郡。隋朝時,柳城、遼東和嚴俊位於遼河以西。
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平定朝鮮後,設保安東府,轄新城、遼東城、建安府,西設潁州,均屬河北路。遼朝屬東京、仲景路;金朝屬於東京、承平、北京路。遼金時期,遼陽是東京“五都”之壹。元代遼陽等地設中書省,轄遼陽、沈陽、廣寧府道、鹹平府。明代隸屬山東省的遼東,掌管25衛。清朝為盛京,轄奉天、錦州、承德府及其下屬縣市。1907年,盛京改為奉天。1929年改稱遼寧省。1931年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期間,分為奉天、錦州、安東三省。1945年至1948年* * *統治時期,分為遼寧、遼北、安東、沈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東北人民的領導下,建立了遼東、遼西兩省和沈陽、魯大、鞍山、撫順、本溪。1954年6月遼東、遼西兩省合並,8月遼寧省正式成立。1956年,原熱河省東部的朝陽等6縣劃歸遼寧。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並入遼寧。1979年7月,趙萌被調到內蒙古。
/gk/200509/376920050921。
5.振興東北歷史沿革戰國時期,燕國在今遼東半島壹帶設立遼東郡(郡轄襄平,今遼寧遼陽),是秦漢魏晉之故。隋朝,遼東郡遷至丁童鎮(今遼寧新民東北)。遼東道設置於元朝至元四年(1267),設在黃龍府(今吉林農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十月(1375),設“遼東都督兼使”,統轄遼陽(今遼寧)。在很長壹段歷史時期,人們都用“遼東”來指代東北地區。所以,著名學者、作家、新聞記者曹聚仁在《千裏之行》中說:“古代東北是遼河流域的東北。”
明代壹般用“遼東”壹詞指代東北。自康熙(1662-1722)年間,“關東”壹詞逐漸被官民廣泛使用。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軍徐達在山海關修建城堡,山海關是東北和中原的咽喉,所以東北地區被稱為“關東”。山海關內,俗稱“關裏”。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分別設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為“東三省”名稱之始。
6.唐朝的遼東在哪裏?唐代裴舉、文彥博等大臣提出“遼東之地,周為之國,漢家為宣土郡!魏、金已經過去了,而且是在解除封印的範圍內。不允許拒絕當部長。(卷61)基於歷史上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轄,堅持大通河流域是中國的領土,要求恢復中原王朝對這裏的直接管轄。“遼東”的地理範圍包括朝鮮半島北部,尤其是大通河流域,反映了唐代人們對中國疆域的認識。唐以前的史實證明,唐人的這種認識是正確的。高句麗人對“遼東”內涵的認同,體現了高句麗人對中國的向心力。“遼東”壹詞的流行,指的是中原朝鮮半島北部和高句麗,恰恰有力地證明了大同江流域在古代是中國的領土,高句麗民族是中華民族的壹部分。
可見唐代的“遼東”是指朝鮮半島北部的大同江流域,也就是當時的高句麗地區。
7.三國時期遼東有多少人?廣義的遼東地區應該是遼東、宣土、樂浪、岱房四縣。(大致相當於遼寧、吉林、朝鮮)東部有高句麗、鮮卑等少數民族政權。四縣地廣人稀。漢朝末年,中原逐鹿之時,這裏相對平靜。中原的壹些文人,如管寧、李淵等,還有相當壹部分人投靠了遼東。
遼東郡在四郡中尤為突出。當時太守公孫度曾經封殺漢使為郡。事實上,他已經控制了四郡的土地。公孫度祖籍襄平(今遼陽)。這個人可以成為壹名優秀的戰士。多年來,東征高句麗,西伐烏桓,逐漸成為遼東壹股勢力。魏太和二年(228),孫子公孫淵從掌權多年的叔父公孫公手中奪取政權。從此公孫淵掌管遼東。為了壯大割據勢力,他推行遊走於孫、曹之間並從中漁利的策略。誰知道,這將為遼東日後埋下災難的深淵。
司馬懿在襄平的殘暴殺戮,公孫戍邊的中堅力量同時被摧毀,投靠遼東的中原士人或後代也被遣返家鄉。此外,許多郡人被流放到少數民族地區。人口銳減會造成邊防空虛,遼東和中原重心偏移。
隨後的幾十年裏,遼東地區人口直線下降,這可以用壹些統計數據來解釋。據《後漢書·國史》記載,漢順帝永和五年(141),遼東郡有64158戶,81714人。宣土縣1594戶,43163人,樂浪縣61492戶,257050人,三縣合計,* * *有127244戶,381927人,仍未完全統計。《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平定遼東,荊楚二年(238),收四萬戶三十余萬人。樂浪和廣西應該有未統計的人口數字,這說明壹個世紀內人口幾乎是壹樣的。《晉書·地理誌》記載,晉太康元年,遼東郡有5400戶(280);宣土縣3300戶;樂浪縣3700戶;芳芳縣4900戶,四縣共17300戶,預計人口約10萬人。
在這四十二年裏,人口減少到原來的壹半都不到。而貧瘠人煙稀少的遼東,人為制造了地域壁壘,明顯拉大了與中原文化的距離。這和公孫淵謀反,司馬懿被殺有關。這種歷史的倒退,為日後遼東地區的頻繁動亂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