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認為“讀書的目的是了解事物的原理。.....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同時,他也告誡人們在閱讀時要註意三個方面。
第壹,閱讀不要太慢。
培根認為“讀書太慢會導致懶惰”。所以他希望人們要思維敏銳,註意閱讀,不要太慢,這樣才容易見效。
第二,不要裝。
培根認為“為裝飾而讀書是騙人的”。
第三,不要抄書。
培根認為“只照本宣科就是傻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書呆子”,他們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照著書上說的去做,根本不知道如何去適應或者靈活運用。
在這種情況下,培根提倡什麽樣的閱讀方式呢?怎樣學習才算合理?總結起來,大概有三點。
首先,不同的書可以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他認為“書就像食物,有些需要品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人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嘗。所以,有些書只需要讀其中的壹部分,有些書只需要知道大綱,對於少數好書,要讀透,讀細,反復讀。
第二,可以針對不同的書做出不同的選擇。
因為國內外的書那麽多,分類和內容都不壹樣。在這種情況下,培根認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知識結構適當選擇。在他看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睿智,演算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雄辯”。
第三,光學習和提問是不夠的,還要用和練。
培根是壹個非常聰明的人。他不僅是壹位學者,而且還涉足政治。他是女王掌管國璽的大臣。因此,他壹直重視和強調書本知識的應用以及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結合。他說:“知識雖然可以指引方向,但往往是膚淺的,必須靠經驗打基礎。”
為了使人進壹步理解他所說的話,他比較了幾個人的情況,說:“狡猾的人藐視學問,愚蠢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利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如何使用它,使用它的智慧在書本之外。這是壹門技能,沒有經驗是學不來的。
2.歌德的閱讀方法
第壹,歌德認為知識和真理應該通過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來獲得。
他認為真理應該通過學習、思考、探索和努力獲得。如果是上帝給的,唾手可得,意義不大。
第二,歌德主張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學習每壹門學科,並努力學好它。
當時德國壹般學校的課程很多,有些不壹定合理。歌德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自己的學習主張:壹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了這壹匹,就必須擺脫那壹匹。聰明的人會拋開壹切雜念,專心於壹門學科,學好它。第三,歌德認為光有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實踐和應用。
歌德不僅博覽群書,熟悉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而且始終註重應用,註重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結合。他曾說:“理論本身對自身毫無用處,卻讓我們相信各種現象之間的相關性。”他補充道:“因為歸根結底,我們只能記住我們在實踐中所學到的東西。”實踐和應用不僅可以加強記憶,還可以增強我們的判斷力。
第四,歌德主張向古代經典學習。
歌德早年與席勒等人在文學上展開了壹場“颶風運動”,是德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但他還是希望人們向古代經典作家學習,不要因為古代經典開啟了浪漫的氛圍而拋棄它們。在談到當時的德國戲劇時,他說:“我們不應該向同行和競爭對手學習,而應該向古代的偉大人物學習。許多世紀以來,他們的作品壹直受到評價和尊重。壹個很有才華的人,在古代應該會感覺到有和偉人打交道的需要,而知道這種需要就是很有才華的象征。讓我們向莫裏哀學習,向莎士比亞學習,但首先我們必須向古希臘人學習,永遠向希臘人學習。”
總之,歌德是壹個不知疲倦的學習者。正是由於他勤奮的學習和探索,以及他偉大的人格,使他成為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文學創作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人物之壹。
3.列夫·托爾斯泰的閱讀方法
第壹,善於總結和回顧自己的閱讀經驗,並加以總結。
1891年,六十多歲的托爾斯泰在給朋友的信中寫了壹個書單,題目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在這份書單中,他把各個年齡段讀過的書分為印象深刻、印象深刻、印象極其深刻三個層次,可見他還是很善於總結和回顧自己的閱讀經驗的,這也算是托爾斯泰第壹個值得關註的閱讀方法。
第二,托爾斯泰認為,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壹定要註意作者的個性。
他在1853的日記中寫道:“讀書,尤其是讀純文學的書——主要的註意力應該放在這部作品所表達的作者的性格上。”不僅關註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而且關註“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作者的性格”,可以看作是托爾斯泰值得關註的第二種閱讀方法。
第三,托爾斯泰喜歡閱讀文學作品,在閱讀中感受或判斷壹部文學作品的好壞。
托爾斯泰在休息、閑暇或與朋友聊天時,常常動情地讀壹些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常常因朗讀而感動得熱淚盈眶。有時候朗讀完了,他還會點評壹下。他和托爾斯泰壹樣,喜歡讀別人的作品,然後加以評論,這在其他著名作家中很少見,但對加深理解壹部文學作品的感情和內涵大有裨益,這或許可以算是托爾斯泰值得關註的第三種閱讀方法。
除了以上三點,托爾斯泰還有壹些閱讀方法是應該註意的。比如,除了看書,他還經常喜歡和人聊天,交流思想和讀書心得,等等。
4.列寧的符號閱讀法
列寧非常熱愛閱讀,在激烈的革命鬥爭生活中,甚至在被捕和流放中,他仍然愛不釋手。閱讀時,他喜歡在書頁的空白處寫下豐富的評論、筆記和經歷。有時最值得註意的觀點或材料會被標在書的封面上。有壹次他讀了壹本學術價值很高的書,還在書的扉頁或封面上寫了書目索引,特別註明書中好觀點、好材料、有代表性的錯誤結論的頁碼。列寧把註釋看作是壹種創造性勞動,非常認真地對待,從不馬虎。他壹般用鉛筆批註,很少用鋼筆。他寫註解的過程,可以說是和書的作者討論甚至激烈爭論的過程。每當讀到精辟之處,他就標記為“非常重要”、“機智靈活”、“精彩”,讀到謬誤之處,就標記為“胡說八道!”“莫名其妙!”等等,有的地方幹脆寫“哦,哦!”“嗯,是嗎?!"“哈哈!”“原來如此!”等壹下。他讀書入迷的狀態在紙上栩栩如生。更有價值的是,列寧的重要著作《哲學筆記》是邊讀哲學書邊寫的註解和筆記的匯編。它被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之壹。認真寫批註,可以幫助妳在閱讀時開動腦筋,認真學習,抓住書的主要內容,也可以督促自己做筆記,寫下壹些感受和火花。以後復習這本書,對比壹下,看看原來的理解是否正確,是壹種有效的閱讀方法。
那麽,列寧是如何提高閱讀速度的呢?
列寧的閱讀速度和理解深度令人驚嘆。有壹次,壹個老布爾什維克看到列寧在翻閱壹本厚厚的外文文獻,問他壹首詩需要背多少遍。列寧回答:讀兩遍就好。
列寧之所以記憶力如此之強,與他在閱讀過程中的專註是分不開的。當他開始閱讀時,他忽略了周圍的壹切。有壹次,他的姐妹們惡作劇,在他身後用六把椅子搭建了壹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動壹下,這座塔就會倒塌。然而,專心讀書的列寧沒有註意到,也沒有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壹章,才擡起頭來,木塔倒塌了...
這個故事說明,要想把壹本書讀完、記透,就必須全神貫註。古人早就說過:“讀書有三種:心、眼、口。”如果妳的心不在這裏,妳就不會看得仔細。心誌不專壹,只念不記,記久了。三者之中,心最急。既然心臟在這裏,那眼睛和嘴巴呢?
5.恩格斯的閱讀方法
恩格斯的閱讀方法之壹就是註重閱讀原文,壹般不輕易使用二手、三手資料。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亨利希·沃爾馬爾(Georg Henrich Vollmar)給恩格斯寫了壹封信,說有壹位女士對社會主義很感興趣,打算學習社會科學,但不知道該進哪所院校。恩格斯回答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每壹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在大學裏都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說,“我們應該從真正的經典著作中學習,而不是從最不受歡迎的德國經濟學概要讀物或其作者的演講中學習。”“最重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李嘉圖及其學派的古典經濟學,以及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的著作,還有馬克思的著作,同時要不斷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系統地閱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把壹些簡略的閱讀材料和其他二手材料引入歧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從他讀過的書目來看,雖然他讀過很多通俗的小冊子、報刊等。,是花時間最多,讀得最多的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閱讀原著是研究的正確閱讀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壹個理論產生、發展、完善的過程,不僅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還可以把握其發展過程,了解這個理論的全貌。
6.馬克思的閱讀方法
第壹,讀書喜歡做總結和筆記。
馬克思的閱讀是非常系統的,他經常帶著目的去閱讀。每當他認為書中重要的、有價值的,他就摘錄下來,做筆記。
第二,堅持規律的讀書生活。
雖然馬克思壹生顛沛流離,在法國等多個國家流浪或短暫停留,但他的閱讀生活從未停止。自從1849年夏天移居倫敦後,馬克思經濟陷入困境,家庭生活十分困難。但他仍然堅持讀書和科研,並在其中找到了“無盡的安慰”。當時他每天早上9點來大英博物館看書,晚上7點回家。無論風雨,春夏秋冬,每壹天。甚至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都認識他和他的座位。由於多年不間斷的閱讀,他的座位下出現了他的腳印。
第三,緊張閱讀和放松閱讀有機結合。
馬克思主要從事政治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等方面的研究。他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幾十年來孜孜不倦,所以閱讀任務相當繁重和緊張。因為馬克思早年熱愛文學,喜歡閱讀文學作品,有壹個當詩人的夢想。所以,每當他工作累了,在理性的書籍中徘徊太久需要休息的時候,他就會拿起壹本詩集,或者壹本小說,走進另壹個世界,調整和緩解自己疲憊緊張的大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明確並正確理解讀書與自我創造的關系。
對於書,由於對個人的幫助不同,大家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評價。比如,有人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有人把書當成老師,有人把書當成精神食糧,有人把書當成智慧或快樂的源泉,有人把書當成人類進步的階梯。有些人把他當成自己的裝飾品,附庸風雅。但是馬克思不同。雖然他早年受到書籍的啟發,讀了無數的書,但他指著桌上的書對朋友們說:“他們是我的奴隸,必須按照我的意誌為我服務。”
在某些人看來,這些話可能會覺得馬克思有點狂妄,但在這裏,至少可以說明三點:第壹,馬克思不僅進得去,還出得去;第二,馬克思基本上讀過當時歐洲所有的經典著作。他不是仰慕他們,而是站在他們之上,從時代的高度俯視他們,所以他站得高,看得遠。第三,馬克思的閱讀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否則他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也很難有這樣的體驗。
當然,馬克思之所以能夠成為壹個時代的巔峰,形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除了方法之外,與他壹生的刻苦學習和勇於探索創造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他曾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崎嶇的攀登道路上不畏艱辛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峰。”
7.伍爾夫夫人的閱讀方法
第壹步,盡可能的打開妳的思維,去容納作者帶來的無數印象;第二步,對比判斷。第二步要比第壹步復雜和困難得多,只有經過廣泛的閱讀、充分的理解和良好的記憶,才能進行生動有力的對比。對作品做出準確的評價,指出它的失敗與成功,哪部分是優點,哪部分是缺點,是比較困難的。對於這兩步,伍爾夫夫人形象地比喻為“朋友”和“法官”。做“朋友”就是了解書的內容,獲得印象。但這只是閱讀過程的壹半,還不足以就此止步。如果我們想從閱讀中獲得充分的益處,我們必須做出進壹步的思考和判斷。最初的印象有時並不可靠。當人們將壹本書與其他書進行比較時,意味著他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他們以前是作者的朋友,現在想當法官。我們也不能太嚴格。但是有些閱讀材料是例外。對於那些假書、壞書、壞書,對他們的審判壹定是嚴厲的。在評價壹本書的時候,最好是和同類中最好的作品進行比較,這樣既能分清其優劣,又能讓那些優秀的作品相得益彰,給我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8.田中角榮的“撕書”閱讀法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早年因家境貧寒,讀完高中後失去了系統學習的機會。他在勤工儉學的學習中非常註重閱讀方法。為了鍛煉記憶力,他壹頁壹頁地背誦《簡明英語詞典》和《廣林茨》日語詞典,每次撕下壹頁,背完就扔掉。這鍛煉了他非凡的記憶力。
9.高爾基閱讀法
第壹,既要讀壞書,也要讀好書,從閱讀中區分好壞。
高爾基因為早年的生活四處漂泊,總是得到什麽書就看什麽書,包括人們認為不適合讀的書。通過大量閱讀好書、壞書和各種各樣的書,他覺得“正派的書是好的,壞書魔法書也是好的。妳讀得越多越好。妳必須讀完所有的書,才能找到壹本好書。”書籍只有通過比較才能與好書區分開來。而且,只有讀好書和壞書,才能區分生活中的好與壞。
第二,虛心讀書,抱著希望別人學習的態度讀書。
他認為,讀書不能只憑自己的愛好去追求某壹種體裁和範疇,而應該閱讀和觀察各種文學體裁和流派,以壹種學習的態度去借鑒。讀書的態度要認真,要虛心。
第三,看完書再回到生活中去考。
他主張同時關註閱讀和生活,主張最好回到生活中去檢查自己讀過的書,看看哪些是正確有用的,哪些是錯誤無用的。這樣讀書,無論是對書本知識還是生活知識都大有裨益,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10愛因斯坦的閱讀方法
第壹,勤勤懇懇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
愛因斯坦後來的成功與他從小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看完了壹套科普書籍,對科學產生了興趣。12歲時,他自學了歐幾裏得幾何。這兩件事對他以後的發展道路影響很大。
此外,他還看了別人的作品,對哲學產生了興趣。13歲開始讀康德的書。後來他曾在《自述片段》中說:“我的壹點點知識,主要是自學得來的。”
第二,讀書學習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目標追求而放棄。
愛因斯坦曾經畫過自己,其中壹個人說:“我是壹個堅定而有自知之明的年輕人。”
他根據自己的特點、誌向和興趣,不求全面發展,而是毅然拋棄和“刷掉”了學校裏的許多課程,把精力和熱情集中在物理的學習上。不出所料,他在物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事實證明,愛因斯坦的大膽拋棄和合理調整,以及他的選擇,完全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第三,除了學習,我還經常和同學討論。
早在愛因斯坦上中學的時候,他就和兩個年輕的朋友經常在晚上壹起學習和討論各種哲學著作,談論哲學和科學的各種問題。即使上了大學,他還是有這個習慣。在蘇黎世工業大學讀書時,他與馬塞爾·格羅斯曼建立了真正的友誼,這與他們的學習和興趣密不可分。
後來,他的同學成為了著名的大學數學教授和數學家,並最終幫助他建立了廣義相對論。因為廣義相對論中不僅有物理上的判斷和解釋,還有壹些數學上的問題,是他解決不了的,所以邀請格羅斯曼來幫忙。可見,學習中的討論和交流是壹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有時對雙方都有好處。
第四,促進深入理解,反對死記硬背。
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西南部古城烏爾姆的壹個猶太家庭。當時德國學校教育紀律嚴格,壹些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盛行。愛因斯坦對此很反感。他喜歡“自由行動和自我負責的教育”,並在研究中采用了深入了解的方法。
他在回憶自己上大學時的生活時,曾說自己熱衷於深入理解,卻很少背誦。以後即使上了大學,他依然堅持“深入理解”的學習方法,從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