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
投資是壹門反人性的藝術。這幾乎是所有投資大師的知識。年輕的時候,我們更容易看重某些顯性優勢,比如聰明,比如口才,然後就會逐漸讓位於自律,耐心,踏實。
因為在時間的考驗下,這些“反人類”的人物才是真正幫助我們走得更久更穩的利器。
本文從“控制錯覺”這壹心理學概念入手,指出這壹心理現象與投資中的“日內交易”和“堅持覆蓋市場”密切相關。
投資壹時容易,長久難成功。投資大師最突出的性格就是“反人性”的性格。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妳接下來的投資生涯有所幫助。
1,控制幻覺和日內交易
玩飛行棋和大富翁遊戲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有這種感覺。如果我們想滾動壹個更小的數字,我們的動作會更柔和;如果要更大的數字,動作會更重。
我們不是賭徒,動作自然不會影響骰子的結果,但我們清楚地知道這壹點,那就是我們潛意識裏想要控制結果。
為了控制壹些不可控的因素,人們總想給自己“加戲”,比如等電梯的時候按按鈕,好像這樣會快壹點;打遊戲的時候使勁敲鍵盤,好像這樣會提高力量。
這種現象被心理學稱為“控制錯覺”,即人們傾向於將外界視為有組織、有序、可控的,進而高估自己對局勢的控制能力——即使妳的理智知道不可能,妳還是會下意識地去做。
這種傾向有多強?
在壹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向受試者出售彩票。壹組可以選擇自己的彩票號碼(類似於體育彩票),而另壹組則不能(類似於即開型彩票)。結果,彩票的可接受價格是後者的近5倍。換句話說,人們認為他們選擇的數字獲勝的可能性將增加近四倍。
那麽,這種心理現象與投資有關嗎?
是的,而且比妳想象的要大。
開放大學商學院教授馬克·芬頓-奧克利維(Mark Fenton-O'Creevy)在壹篇論文中指出,股票交易員容易產生“控制幻覺”,因為他們的工作環境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壹,雖然交易權在妳手裏,但最後運氣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大家都想“碰運氣”,這就跟擲骰子的心理壹樣。
第二,在巨大的壓力下,交易者需要通過壹些方式來緩解壓力,無論是讀書學習交流八卦,還是祈求佛祖抽簽許願——交易本身也是壹種“減壓”的方法。
第三,大部分交易者會把長期目標變成短期目標,短期目標看起來更可控。
正是這三個特點,很容易讓個人投資者產生“控制錯覺”,結果就是日內交易。
做點什麽,總比什麽都不做好。
2.投資中“放量”的心理學含義。
在壹波大漲的過程中,市場會在某些階段突然劇烈放大成交量。通常的解釋是有新的資金進入市場。
但從投資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還有另外壹種觀點。
新基金只能買,那麽誰在賣呢?只能是場內的老資金,新資金比較多,和龐大的場內現有資金相比只是很小的壹部分。交易量的激增主要來自原始資金。
真正的原因是新資金進場,高倉位拿走了老資金的籌碼,導致股價大漲。老基金賣出後,發現股價沒有跌,被迫在更高的位置再次買入。
市場的劇烈變化讓投資者心理失衡,無所適從。另外,在大漲初期,由於普通投資者喜歡慢慢加倉,倉位不足,導致無法贏得市場。
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出現了“控制幻覺”,希望用“日內交易”來控制局面。
很多技術分析理論把“量價齊升”視為健康的上漲。其實回望歷史巔峰,既有不放量的,也有放量的。
所以“放量”的真正含義是,此時市場上存在大量的“情緒驅動交易”。短時間內,有人買,有人賣,有人賣買,有人買賣。最典型的有以下四種心態:
累:終於解放了,再也不玩了——這是長期禁錮後的解決辦法;
恐懼:我在之前的上漲中坐過過山車,這次要先把所有東西都裝袋——這通常是熊市買的業績好的股票;
後悔:這次恐怕真的是牛市了,趕緊吧——這就是踩空的心態。
貪婪:這是漲停,那是板。不管什麽交易紀律,壹生能有幾次博客——這是典型的參與炒垃圾股和題材股的心情...
這些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的交易,最大的特點就是拿不住壹點利潤,在牛市裏基本都是虧損。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大多數散戶都是“情緒驅動交易者”,缺乏交易計劃,這就為那些“邏輯驅動交易者”提供了超額收益。
“割韭菜”的簡稱。
那麽什麽是情緒驅動的交易呢?什麽是邏輯驅動的事務?
3.情緒驅動交易和邏輯驅動交易。
“趨勢交易”和“價值投資”都是標準的邏輯驅動交易。
我們來看看最典型的“趨勢交易”的鼻祖,《股神回憶錄》的主人公,傑西·利弗莫爾的經典壹戰。
在利弗莫爾第三次宣布破產後,他找到了壹家經紀公司,希望經營賣空信貸交易。憑他以前的信譽,經紀公司借給他500股的信用額度。他看中了壹只叫伯利恒鋼鐵的股票,因為它是當時上漲的龍頭。當時股價50美元,還在慢慢上漲。
因為是賒購,他不能有太多的浮虧,不能用他慣用的上漲加倉的方法。換句話說,利弗莫爾只有壹次翻盤的機會。
如果是妳,妳會怎麽做?
也許大多數人的想法是,既然是慢慢漲,就先買壹點,多賺壹點或少賺壹點,以後再找機會——但這正是“情緒交易者”的想法。
利弗莫爾的方法是“等待”。
股價從50漲到60,利弗莫爾不幹;從60到70,不用手;從70到80再到90,他還是沒有做到。
他到底在等什麽?
因為機會只有壹次,他必須等待“最佳時機”,出手後獲利最大的機會。
在他看來,最好的機會是,壹只股票經過壹段時間的上漲,到達100、200、300的整數關口,出現“趨勢加速”行情,因為跟風者增多。
這是趨勢交易的經典邏輯之壹。
伯利恒鋼鐵終於到了98元。等了16周,利弗莫爾像獵豹壹樣進攻。雖然只能買入500股,但由於當天收盤價達到114元,他利用浮盈贏得了壹次寶貴的翻倍建倉機會。第二天股價飆升至145元。
“股神”又回來了。
對於情緒交易者來說,99%的人會在50-100元之間不斷進出,賺了壹點錢甚至虧錢,然後看著股價從100元加速到500元以上。
壹定有人要問,為什麽利弗莫爾放棄了50元到100元的利潤空間?
因為他在等待“趨勢加速”的邏輯成立,而這是股票上漲過程中“確定性”最強、漲幅最大、位置最重要的板塊,因為大部分趨勢不好的股票最多從50元漲到70元。
趨勢交易者通常是短線交易者,但絕不是“日內交易”。他們的邏輯性很強。他們每次出招都要嚴格滿足邊際條件,處處“反情緒”。
情緒交易者自稱是“短線”、“趨勢創造者”、“技術分析師”。其實他們完全憑感覺,無意義的頻繁出手,恰好是趨勢投資者的對手。
再看“價值投資者”。
價值投資者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他們反復研究壹家公司後,認為未來幾年業績每年增長25%的確定性很高,當前估值處於合理位置,也就是說在估值不變的情況下,股價每年上漲25%。
所以不管市場在炒什麽題材什麽概念,不管市場是成長風格還是價值風格,反正我只要我的那25%。
這就是價值投資者的“交易驅動邏輯”。
所以,雖然價值投資者在看中壹只股票後往往越買越多,不像趨勢交易者那樣“擇時”,對價值的判斷過於嚴格,對安全邊際的要求非常高,但實際上賣出的機會較少。
巴菲特有壹個著名的“打洞理論”:假設妳有壹張只能打20個洞的牌,代表妳這輩子可以做的投資,那麽妳壹定會認真考慮妳做的每壹筆投資。
利弗莫爾和巴菲特,壹個是趨勢交易大師,壹個是價值投資大師。他們的方法完全相反,但在“邏輯驅動,反對情緒交易”上觀點壹致。這個價值投資者最熟悉的比喻,恰好解釋了利弗莫爾最經典的趨勢交易案例。
但“控制幻覺”的結果不壹定是“日內交易”,另壹種同樣普遍的心理正好相反——對累積的風險和運行的下跌沒有反應。
4.對真正的危險視而不見
“日內交易”結束後,投資者發現賣出的股票都上天了,還不如自己打完之後壹直持股。然後他們開始總結經驗,提出“牛市要蓋股票,打死也不賣”,“不怕漲,不怕漲,不怕不漲”...
散戶操作頻率的下降反映在大盤上,就是指數上躥下跳壹段時間後,成交量通常會緩慢萎縮,走出底部緩慢上漲的“慢牛趨勢”。
相對暴漲,這種趨勢往往讓人覺得“捂股”很舒服。
這是不是大家心態都變好了?不是,只是我對風險麻木了,把高估值當成了理所當然。其實牛的慢慢萎縮和成交量暴漲沒有本質區別。兩者的估值都在提高,風險也在積聚。
如前所述,控制幻覺的原理是“高估自己控制局面的能力”。那麽,長期牛市形成的“捂股”習慣,讓投資者忽略了被高估的系統性風險,對真正的危險視而不見,也是壹種“控制幻覺”。
壹開始大盤從最高點跳水,大家都不意外,以為還在洗盤子;
然後繼續下跌,鎖定20%後開始反彈。所有人都認為又壹輪牛市開始了。
之後還是跌了,資金減半。大家終於承認是冬天了,但也不忘安慰自己:那麽春天還會遠嗎?
其實真正折磨意誌消耗精力的陰跌才剛剛開始...
5.反情緒交易者的生活
真正成功的投資人是“反情感”甚至“反人類”的。所以投資最難的不是找到好的交易機會,而是保證這些交易能夠嚴格遵守“邏輯驅動買,邏輯驅動賣”的原則。
以交易頻率為例。在市場放量的時候,妳能主動降低交易頻率,冷靜思考自己的持股策略嗎?當市場萎縮時,妳是否對對手手中上漲的股票“失去警惕”?
妳喜歡預測指數的漲跌,經過短期驗證後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嗎?幾次賺錢之後,妳有沒有“投資方式很簡單,賺錢其實也可以很容易”的想法?
人是很難擺脫情緒控制的,所以利弗莫爾壹生中破產了好幾次,所以善於價值發現卻又容易沖動的芒格,只有找到巴菲特之後才能成為價值投資大師。
投資者壹生都在和自己的情緒做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