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巖石地層單位

巖石地層單位

巖石地層單位是基於宏觀巖石學特征變化的巖石地層體。它是壹種巖石,或者主要是壹種巖石,或者是幾種巖石類型的組合;或者具有明顯的整體或統壹的巖性特征和巖性組合,必須是野外易於識別和劃分的具有原始沈積序列的四維時空巖體。它強調宏觀巖石學特征、整體統壹性和宏觀地層實體。根據其準確性和外延,分為正式或非正式單位,並有相應的等級。

根據《中國地層指南》和《中國地層指南》的基本精神,所有巖石地層單位都不存在重要的沈積間斷或不整合。目前的巖石地層單位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形成

地層是巖石地層劃分中最基本、最正式的單位。按照《中國地層指南》的要求,任何地區的所有地層柱狀圖均分組,無遺漏;該地層是壹個可識別和可繪圖的巖石地層體。雖然客觀上與原因有關,但並不以原因為單位進行劃分;該組厚度可大可小,從1米以上到數公裏,具有劃分適中、品位中等的特點;其邊界和延伸必須清晰易辨,如特殊巖性、特殊構造標誌層、單壹巖性中的復雜夾層或單壹巖性夾層、復雜巖性中的生物層和火山夾層,但不允許長期不連續;群級單位的擴展和建立應與相應的地層劃分或地層小區劃大體壹致或基本壹致;為避免混淆,應將群體泛化而非細分,以維護最大實際效用和最小數量的原則。

京山公園段長興組(24層)巖性主要為灰巖,以灰白色生物碎屑泥灰巖-泥灰巖韻律層為特征。銀坑組(30層)巖性以泥巖為主,以灰綠色白雲巖泥巖、黑色富有機質白雲巖泥巖、灰白色薄層瘤狀白雲巖灰巖高頻旋回為特征。銀坑組底部由黑色粘土層和白色粘土層組成,與其下長興組的灰白色生物碎屑泥灰巖(圖版ⅰ-A)明顯不同。這兩組不僅是可識別的(可識別和可區別的),而且通過區域地質填圖證實了它們是可填圖的巖石地層體(附圖2-1)。又如貴陽花溪地區二橋組以長石應時砂巖為主,三橋組以鈣質頁巖為主,蓋岔組以石灰巖為主。三組巖性差異明顯(表2-2),填圖證明可以填好。

圖2-1浙江長興景山公園地質示意圖

(據劉宇燕等1999,有改動)

1-四元;2-銅山組;3-南嶺湖組;4-和龍山組;5—銀坑組;6-長興組;7-龍潭組;8—孤峰組;9—棲霞組;10—梁山組;11-上石炭統;12-下石炭統;13——中泥盆世;14—中誌留世;15-地質界線;16-段位置;17-正常故障;18-反向故障;19-地層出現

2.段落(成員)

在大多數情況下,剖面是比群低壹級的正式巖石地層單位,是群的壹部分。該剖面的巖石特征與該組中的相鄰巖石不同。如果是區域性分布的特殊巖性實體,所選層型以地名命名。如果是非區域性分布的特殊巖性實體,可以作為非正式單元處理。

區間的粗細沒有固定的標準。這種巖石區間就是傳統劃分方案中的組內區間。壹般壹個組的地層自下而上可分為壹、二、三層段(如花溪地區的楊柳井組、安順組、大冶組自下而上分為壹、二、三層段),有時也有A、B、C層段的劃分方案,壹個組。另壹種是特殊的巖石剖面,從壹組側向延伸到另壹組。它是沈積巖剖面的特殊部分,形成於特殊的沈積環境,具有特殊的沈積相和環境意義,如花溪地區的青巖剖面(該剖面在區內延伸較大,可作為填圖的剖面,屬於關嶺組和新源組),從關嶺組側向延伸至新源組(圖2沙包灣剖面是大冶組和羅樓組的特殊剖面,從大冶組延伸至羅樓組。

3.床

層是最低的巖石地層單位,由與上下相鄰層巖石特征明顯不同的單層或多層組成,可穿過不同的剖面或組。對區域對比和填圖有用的標誌層,如事件層和濃縮層,可作為正式的巖石地層單位並命名;剩余的標誌層,如特殊巖性或均勻巖性夾層(煤層、鐵礦層、石灰巖、凝灰巖和砂巖)、各種巖舌、透鏡體、生物礁、生物富集層、含礦層和其他巖體等。,應盡可能作為非正式單位實體填寫和繪制。壹般來說,有特殊名稱的巖楔,如花溪地區的孟關角礫巖楔(mw)和青巖角礫巖楔(qt)為正式單元,但其品位低於段(相當於“層”級),而無特殊名稱的巖舌(bt和lst)為非正式的特殊地質體,品位低於段,區內以互層為主。如花溪地區羅樓組的角礫巖楔(bt)。這些特殊“層”與盆地相羅樓組的薄泥灰巖、頁巖和新源組的陸源碎屑巖呈相變關系,與碳酸鹽臺地前緣斜坡呈侵蝕不整合關系,與安順組或楊柳井組的白雲巖呈頂部不整合關系。這些非正式單位用於制圖,以增加地質信息,便於綜合分析。

圖2-2青巖組屬於關嶺組和新源組。

(關嶺組至新源組,據魏等1991,有改動)

4.組

群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壹定巖性特征的上下相鄰群合並而成的高級巖石地層單位,應該是研究水平提高、小比例尺填圖和綜合研究的產物。所以我們提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合並成組,改變把建組限制在工作或研究水平低的地區或先建組後建組的觀念。但與上下相鄰群巖性特征不同的群不能合並到相鄰群中,而應單獨存在於地層柱狀圖中。該組沒有重要的沈積間斷或不整合。

實際上,在中國使用組是極其混亂的。這主要是由於我國《中國地層指南》和《中國地層指南手冊》修訂前對群的定義模糊不清,即在我國有關群級地層單位的文獻中,實際上存在低階群(或傳統群)和高階群(或修訂群)並存的現象。在《中國地層指南》和《中國地層指南手冊》誕生之前,我國對組的定義壹般是指壹組研究水平極低、難以劃分和解體成組、構造復雜、地層層序混亂、頂底不明和不完整、變形強烈、變質程度深、時代不明或多個時期地層的無序堆砌。例如,《地史教程》(王宏鎮、劉本培主編,1980)中指出,該群是壹套巖性和成因復雜、厚度巨大、內部有壹些不連續面,但不能分組的巖系。其實,60、80年代建立、命名、廣泛使用的大部分集團都是低級集團(本書稱之為低級集團),如太華集團、大別集團、秦嶺集團等,在國內都很有名。甚至在2005年出版的《地球科學詞典》中就指出“群是最大的局部地層單位,包括不同成分的厚巖層。Group有時適用於壹組尚未深入研究,但很可能分成若幹組的巖系。”雖然1980版《中國地層學指南·中國地層指南》規定“壹個群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經常相互伴隨並具有某種統壹的巖石學特征的群組成的”,但也指出“壹個大套地層厚度巨大,巖石復雜,受構造擾動無法重建原始層序”,這基本上確認了在中國和大多數人那裏使用時間較長。

在2001年出版的《中國地層指南》修訂版和《中國地層指南手冊》中,提出了群雜巖的定義。巖石群是特殊變質巖地層單位中相當於正常巖石地層單位群的形式單位。它們是在中高變質巖區或造山帶主體部分,受復雜構造或強烈花崗巖巖漿作用的影響,或受深熔作用引起的區域混合巖化作用的影響,不能建立完整層序的壹套變質表殼巖組合。這類巖石組合往往呈現頂底不全,受特殊結構面約束,或被變質花崗質侵入體和成因復雜的花崗質巖石所包容;其巖層常受到強烈的韌性剪切,產生強烈的糜棱巖化作用,嚴重破壞原始地層序列,難以恢復完整的地層序列。該變質地殼巖石組合包括不同程度的變質基性和超基性巖質火山巖、副片麻巖、麻粒巖、麻粒巖、大理巖、長英質、糜棱巖化巖石,以及上述巖石經不同深熔作用改造形成的相關區域混合巖。這種巖石組合在較大範圍內具有相對層序意義,可以在較大範圍內進行對比。巖組壹般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巖組,有時也可能存在中間有正常巖石地層單位的巖組。顯然,修訂版中“搖滾組合”的含義與修訂前基本相同,難免會造成使用上的混亂。在壹個區域地質填圖項目中,很可能存在壹個研究水平尚無法提高的低水平群體,同時也存在通過研究形成群體的高水平群體並存的情況和可能性。即使把這些低級的團體改名為“搖滾團體”,仍然有今天的“搖滾團體”,它們的真實實體仍然是過去的“團體”(這是另壹種性質的同義詞)。

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這種歧義。建議對所謂的“群體”只做必要的標註(即註明是低級群體還是高級群體),以免讀者產生誤解。

另外,在查閱以前的資料時,壹定要註意地層劃分表中多個組與壹個組的對應關系,因為通常有兩種可能。壹種是舊的低級別組解體後,新建立多個組(先建組再分組),另壹種是多個組合並成壹個新的高級別組(先建組再合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