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壹樣。平時壹般只有壹兩張八仙桌,幾把竹椅,足夠壹家人用的碗筷。遇到集中招待,就去鄰居家借。大人會搬桌子、板凳、碗、筷子、盤子,小孩會搬椅子。用後及時歸還。這個習俗體現了“鄰裏互助,和睦相處”的美德。
主人請客人坐下後,只要有香煙或葉煙,他都會獻上,雙手幫忙點燃。孩子們會用雙手恭敬地給客人倒茶和水。當另壹批客人到達時,將按照同樣的程序接待他們。
條款:
坐下是有規矩的:面對神社的門的朝向是前八,最老的那個,然後是左、右、對面,要按輩分的順序坐下。
孩子,無論老幼,都不能上桌。他們只能端菜,自己在椅子邊吃。孩子們由他們的母親餵養。也有調皮不講理的孩子上桌端飯,卻被長輩用筷子打走。
吃飯敬酒時,要先從最後八個人左邊第壹個人開始。敬酒人走到被敬酒人身邊,雙手捧起酒杯,彎腰舉起,酒幹了雙手斟滿(農村有“酒滿敬人,茶滿怒”的說法,敬酒時要斟滿,敬茶時不要斟滿)。
午飯後,喝杯茶,主人洗完餐具後,客人就要離開回家了。主人家送客人回家,要說“來玩吧”,客人要回復“謝謝,妳也來玩吧”。這時候他們要給客人的娃娃壓歲錢。我記得是1,2,不超過5。
收錢的時候,小娃娃要有禮貌,假裝沒有。娃娃在前面小跑,女主在後面追出來。到了之後,它把錢塞進衣服口袋裏就跑了。那時候1的豬頭和1的公雞,春節要招待所有的客人,雞頭雞腳要留到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