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關於藝術創作,高分,好追求!!

關於藝術創作,高分,好追求!!

1.藝術史上關於藝術本質這壹藝術學科的根本問題的幾種主要觀點:

第壹種,“客觀精神論”。認為藝術是“觀念”或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較早從哲學上探討藝術本質的學者。柏拉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壹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藝術世界只是第三性的。德國古典美學大師黑格爾也把他對藝術本質的理解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基礎上。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劉勰認為文學是道的表現,道是文學的本源。宋代理學家朱認為,“文”只是承載“道”的簡單工具,即“車之物”。這樣,“道”既是文藝的本質,也是文藝的內容,“文”只是“道”的工具。顯然,這種“文以載道”的理論也把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客觀精神。

第二,“主觀精神論”。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達”,是“生命本身的沖動”。德國古典美學的創始人康德認為,藝術純粹是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天才創造,這種“自由的藝術”與任何利益無關,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強調在藝術創作中,天才的想象力和獨創性能使藝術達到美的境界。康德的意誌自由理論成為後來唯意誌論的思想來源之壹。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德國哲學家尼采將其推向了極致。尼采認為,人的主觀意誌是世界萬物的主宰,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尼采看來,主觀意誌被說成是支配壹切的獨立實體,本能欲望被誇大為具有無限的能動性。尼采從美學問題開始了他的哲學活動。在他的第壹本書《悲劇的誕生》中,尼采用日神和酒神的象征來說明藝術的起源、本質和作用,甚至生命的意義,這成為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南北朝時期是文學日益繁榮的時期,註重抒情表達文藝心聲的特點。但這壹時期的壹些文學批評家卻把“情”“誌”歸結為作家藝術家個人內心和欲望的表達,簡單地否定了文藝與社會現實的聯系。宋代嚴羽的“吳渺”說、明代袁宏道的“淩星”說,也都把表現和表現主觀精神作為文學的藝術本質特征。?

第三,“代表性理論”或“再現理論”。“代表理論”自古希臘以來壹直是西方文學思想史上頗具影響力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後來又認為是“社會生活的再生產”。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是人類思想史上第壹個以獨立體系闡明美學概念的人,在他之前成為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亞裏士多德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進而肯定了“模仿”現實的藝術真實性。同時,亞裏士多德進壹步認為,藝術的“模仿”功能使得藝術甚至比它“模仿”的現象世界更真實。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他的“美就是生活”的論斷出發,認為藝術是生活的“表象”,是客觀現實的“再現”。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論點是藝術反映現實,但他對現實生活的理解不僅包括客觀自然,還包括人們的社會生活,這使其在社會內容上更加深刻。

中外美術史上有很多有影響的理論,如“意象論”、“情感論”、“表現論”、“形式論”等。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思想家、美學家、藝術家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探討了藝術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規律,提出了許多精辟而有意義的見解。?

(2)藝術本質的科學理論基礎。壹般來說,人類的社會生活可以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為滿足這兩種生活而分別進行的生產活動,稱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物質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其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生產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其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藝術生產作為壹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其成果構成了人類燦爛的藝術文化寶庫。?

馬克思明確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把“藝術”和“生產”放在壹起考慮,從生產實踐活動中考察藝術問題,把藝術看作壹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這在美學和藝術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創舉。“藝術生產”理論為揭示藝術的起源和發展、藝術的本質和特征,以及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和藝術欣賞等壹個完整的藝術體系的奧秘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藝術生產”理論給藝術研究提供了哪些啟示?

第壹,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的起源、本質和特征。

首先,從藝術的起源來說,藝術生產本身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才與物質生產區分開來。最初的藝術作品往往與生產和勞動實踐直接相關。它們要麽是精美的石器、骨器等勞動工具,要麽是用作裝飾品的獸皮、牙齒、羽毛等勞動產品。只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藝術生產才逐漸獨立出來,這些勞動產品才從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逐漸轉變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藝術的起源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歸根結底,以勞動為前提,以巫術為中介,藝術的起源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

其次,從藝術的本質和特征來看,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是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兩個方面。壹方面,藝術反映了客觀的社會生活,另壹方面,藝術體現了作家和藝術家的主觀審美理想和情感訴求。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它們通過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活動相互滲透、相互交融,通過物化形成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的審美價值必然是主體和客體的有機統壹。藝術生產的突出特點是創作主體(作家和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中,融入到藝術作品中。人類的生產實踐本身就是壹種創造性勞動,藝術生產作為壹種特殊的精神生產,當然也是壹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雖然藝術生產離不開客觀現實,社會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但藝術生產離不開主觀創造。藝術家只有調動自己強大而豐富的想象力從事創作,才能塑造出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必須是心物結合,主觀與客觀結合,再現與表現結合。?

第二,藝術生產理論闡明了兩種生產之間的“不平衡關系”。作為壹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壹定時代的物質生產條件。壹定時代的藝術發展,從終極原因來說,總是在壹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生產作為壹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是相對獨立的。19世紀的俄羅斯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第三,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系統的奧秘。藝術生產理論把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欣賞作為壹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藝術創作可以說是藝術的“生產階段”,是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積極反映創作客體(社會生活)的過程。藝術作品可以被視為藝術生產的“產品”。藝術欣賞可視為藝術的“消費階段”,是欣賞主體(讀者、觀眾、聽眾)與欣賞客體(藝術品)相互作用、藝術享受的過程。這樣,對於整個藝術體系來說,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與欣賞者、客體與主體、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在藝術生產的整個過程中,生產作為起點具有主導作用,而消費作為需要直接規定了生產。藝術作品是為人們閱讀或欣賞而創作的。如果沒有人欣賞,那也只是壹部有潛力的作品。因此,藝術生產適應了欣賞者對藝術創作的消費需求。同時,藝術欣賞又反過來成為刺激藝術生產、促進藝術生產發展的動力。可以說,在整個藝術體系中,三者的辯證關系和各自獨特的規律是我們藝術研究的核心。?

“藝術的特征”壹節闡述了藝術的基本特征,如形象性、主體性和審美性。

(1)可視化。藝術的基本特征之壹是形象化。哲學社會科學總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而文學藝術則是以具體、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思想感情。每壹個具體藝術門類所創造的藝術形象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特點,如雕塑、繪畫、電影、戲劇等門類的藝術形象,觀眾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樂、文學等門類的藝術形象,觀眾只能通過聲音、語言等媒介間接感受到。但無論如何,任何藝術都不能沒有形象。?

第壹,藝術形象是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壹。任何藝術作品的形象都是具體的、感性的,也體現了壹定的思想感情,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有機統壹。對於不同的藝術門類,藝術形象這個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統壹體,具有不同的特征。對於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來說,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往往滲透在生活意象的再現中。這種主客觀相統壹,往往表現為主觀因素在客觀形象中的消解。其他藝術門類更擅長直接表達藝術家的思想感情,間接曲折地反映社會生活。這些藝術門類中主觀與客觀的統壹,表現為客觀因素對主觀因素的消解。

第二,藝術形象是內容和形式的統壹。任何藝術形象都離不開內容和形式,內容和形式必須是兩者的有機統壹。在藝術欣賞中,首先直接影響欣賞者感官的是藝術形式,但藝術形式之所以能打動人、影響人,是因為它生動地體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

在中外藝術史上,有很多這方面的軼事,充分說明藝術形象必須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壹,才能真正感染人,打動人。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在上海中國藝術大學演講時,曾拿兩幅畫作比較。壹個是法國畫家米勒19世紀的代表作《拾穗者》,壹個是當時上海英美煙草公司的商業廣告《時尚麗人》。雖然這位時尚界的美女畫得非常用心,在色彩和線條上下了很多功夫,但這幅畫只是壹個廣告,幾乎不能被貼上藝術品的標簽,米勒的《拾穗者》整體色調柔和,構圖流暢,沒有任何刺激視覺的色彩和動態。畫面中,三個彎腰撿耳朵的農婦正在緊張地工作,整個畫面樸實自然,但魯迅先生認為這幅畫很美。優秀的藝術作品必須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正是兩者的有機統壹,才使藝術具有令人驚嘆和感動的魅力。19年底,當法國文學協會委托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巴爾紮克創作雕像時,羅丹決心以崇敬的心情用雕像再現這位偉大作家的英雄氣概。為此,羅丹不僅閱讀了大量相關資料,親自到巴爾紮克的家鄉采訪,還找了幾個看起來像大作家的模特,甚至還專程找到了當年給巴爾紮克做衣服的老裁縫,從中找到了巴爾紮克準確的體型以供參考。經過這樣的努力,幾年間手稿改了40多次。羅丹終於找到了創作的靈感,選擇了巴爾紮克夜間寫作時穿著長袍行走的想法作為雕像的輪廓。

第三,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個性的統壹。縱觀中外藝術寶庫中的大量文藝作品,所有成功的藝術形象都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廣泛的社會共性。正是由於個性與* * *的高度統壹,這些藝術形象才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關於這個問題,中外文論也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藝術形象必須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征,同時藝術形象必須具有普遍性和壹般性。這是因為世界上的壹切都是個性和* * *的統壹,而* * *存在於不同的個性中,個性永遠是* * *不同的表現方式。任何事物都在帶有偶然性的個別現象中,體現著帶有必然性的同壹本質和規律。所以很多藝術家在總結藝術形象的創作經驗時,總是把能否從生活中捕捉到這種具有獨特個性特征和普遍意義的東西,作為成敗的關鍵。

這種個性與藝術形象* * *的統壹,是藝術造型最集中的體現。所謂藝術典型性,是指作家、藝術家運用典型化方法,塑造出具有鮮明個性和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比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就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典範。

藝術形象和藝術造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根本上說,兩者都是個體性與* * * *的有機統壹,具有* * * *的本質。但相對於藝術形象,藝術模特的個性更強,* * *範圍更廣。換句話說,典型藝術更具有獨特性和普遍性,是藝術形象的凝結和升華。典型性是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對藝術形象的更高要求,客觀存在是對整個形象的要求,也是對形象中的人物、環境、情節、細節、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優秀的文藝工作者,才能在作品中塑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這些典型形象必須具有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往往能非常深刻地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意義。

(2)主觀性。藝術的另壹個基本特征是主觀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壹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壹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必須具有主體性的特征。毫無疑問,藝術應該用圖像來反映社會生活,但這種反映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感情,體現出非常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因此,主體性作為藝術的基本特征之壹,體現在藝術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

第壹,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特征。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創作對社會生活的這種依賴性表現在:藝術家往往從生活實踐中獲得創作的動力和靈感,尤其是藝術創作的內容,更是從社會現實生活中獲得。但同時,藝術創作是壹種創造性勞動,作家和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在藝術創作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創作主體,藝術作品就無法產生。所以我們說藝術創作離不開社會生活,更離不開創作主體,離不開藝術家的創作工作。對於藝術生產這種特殊的精神生產來說,藝術創作是藝術作為創作主體的對象化過程。而且,與物質生產勞動相比,藝術生產中的這種主體性更加鮮明和突出。藝術創作中的這種主體性主要表現為藝術家創作活動的主動性和獨創性。面對世界上浩如煙海的生活資料,藝術家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和轉化,將自己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強烈的主觀因素“物化”到藝術作品中,正是藝術創作的這種能動性,使藝術成為主觀與客觀、再現與表現的辯證統壹。

藝術創作更具原創性。每壹件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聚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帶有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和藝術追求,反映了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具有強烈的創造和創新特征。

第二,藝術作品具有主觀性的特點。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必然帶有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鮮明烙印。中外藝術寶庫中之所以湧現出如此之多五花八門的藝術作品,正是因為它們凝聚了藝術家對生活的獨特發現和深刻理解,滲透了藝術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情感,體現了藝術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追求。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該是獨壹無二的、不可復制的、藝術原創的。也許這就是藝術生產的產品和材料生產的產品,這是兩者完全不同的區別之壹。這是因為藝術作品具有更加鮮明的主觀性和創造性特征。

第三,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特征。人們普遍對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的主觀特征沒有懷疑,但藝術欣賞也有主觀特征,這恐怕很難理解。事實上,美感既有異同,又有社會功利性和個人直覺性,這使得美感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氣質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不同,每個欣賞者的審美感受存在著鮮明的個性差異,這就使得藝術欣賞不得不打上欣賞主體的烙印。這種藝術欣賞上的個性差異,普遍存在於藝術的史實中,“讀者壹千,哈姆雷特壹千”,恰恰說明了這個道理。

當然,藝術欣賞要以藝術作品的客觀存在為前提。沒有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或欣賞對象,自然就不可能有藝術欣賞活動。然而,在藝術欣賞中,欣賞的主體(讀者、觀眾和聽眾)不是被動的反思或被動的沈思。從表面上看,物理上,觀者似乎完全處於“靜止”狀態。然而,從本質上和心理上來說,欣賞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有著極其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知、理解、情感、聯想、想象等多種心理因素的自我協調活動。它既是主體對客體的感知,也是對藝術形象的欣賞過程。因此,欣賞主體應始終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愛好、思想感情和審美理想,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加工、改造、再創造和再評價,從而完成和實現、補充和豐富作品的審美價值。可見,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欣賞主體與藝術作品之間是壹種互動振蕩的關系,壹方面,藝術作品總是把欣賞者引向作品所規定的藝術境界;另壹方面,欣賞者總是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感受能力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改造和加工。總之,藝術欣賞的本質是審美的再創造。

(3)審美。藝術的另壹個基本特征是審美。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壹,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物;其次要有審美價值,也就是審美。正是這兩點,讓藝術區別於其他所有非藝術作品。?

首先,藝術審美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美學理論告訴我們,美的形式分為自然美和藝術美,二者的分野在於藝術美直接體現了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所以,雖然雄偉的泰山、險峻的華山、奇特的黃山、美麗的峨眉,這些名山大川的自然美都是由於人類社會實踐的歷史長河中主客體審美關系的建立,但這些自然風光的美畢竟是大自然創造的。藝術美就不壹樣了。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是人類創造的,是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但同時也要註意,並不是所有人類勞動和智慧的創造都可以稱之為藝術作品,只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愉悅和愉悅的人類創造,也就是那些具有審美價值或審美的創造,才可以稱之為藝術作品,正因為如此,當我們聽壹段音樂、看壹幅畫、讀壹部小說、看壹部電影時,都會感受到壹種精神上的愉悅,獲得壹種審美上的享受。

藝術審美體現了人類的審美意識。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最終完成了從實用性到審美性的過渡。正是在這種進化過程中,藝術產生了,並成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藝術美作為現實的反映,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更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藝術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物化。

第二,藝術的審美是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凝結成藝術作品。雖然藝術欣賞的特殊性在於直觀的感受力,即生動傳神的藝術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但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真善美的內涵已經融合在這個生動傳神的藝術形象中,而是通過藝術美直接體現出來。藝術美應以真善美為基礎,藝術中真善美的統壹可以通過審美來體現。藝術中的“真”並不是指生活的真,而是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提煉加工,使生活的真升華為藝術的真,即真轉化為美,通過藝術形象體現出來。同樣,藝術中的“善”也不是道德說教,還需要通過藝術家的精心創作,使藝術家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評價滲透到藝術作品中,即把“善”變成“美”,體現為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

藝術審美與醜的關系。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生活中的“醜”的東西壹旦進入藝術,通過藝術家的創作,生活中的“醜”的東西也應該通過審美特征反映在藝術作品中。生活中既有美也有醜的現象,但都是在藝術中審美地表現出來的,生活中的“醜”通過藝術家的積極創造變成了藝術美。事物的醜陋本質沒有改變,但作為藝術形象,具有審美意義。

第三,藝術的審美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壹。藝術美作為藝術的壹個特征,講究形式,但又不脫離內容。這是兩者的有機統壹。每壹種藝術都有其特殊的形式美。在各種藝術的長期歷史發展中,每壹個藝術門類都積累了許多運用形式美法則的寶貴經驗和規律。但這些形式美的規律並不是壹成不變的,創新是藝術的關鍵,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形式美的規律也在不斷變化發展。藝術家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尋找美的形式,從內容中選擇最恰當的形式來加強美和藝術的表現力,從而使藝術的形式美日益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