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思維實驗詞典

思維實驗詞典

文/杜豆豆

萬物簡史解讀系列4-1: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只有想不到的。

1

壹個新時代的黎明已經到來。

19世紀是物理學大豐收的時代。科學家們都覺得他們似乎已經解開了物理學的大部分謎團。發現了很多規律,發明了很多儀器,現在沒什麽好研究的了。

但是德國的馬普不這麽認為。他認為理論物理還有待研究。於是,他首先開始研究熱力學的核心問題熵,卻發現已經有學者發表了成果。於是,他轉而研究光以太,即光在空間傳播的空間介質。

這時,還有其他科學家在研究光以太。阿爾伯特·邁克耳孫和愛德華·莫雷值得壹提。

在這裏,我給大家講壹個關於邁克爾遜傳奇的小故事。

據說邁克爾遜的父親是壹個猶太小商人,家裏太窮,送不起他上大學。邁克爾遜想了壹個辦法,每天走在白宮門前,希望能遇到總統,以求好運。果然,好事多磨。他居然邊走邊贏得了總統的好感,送他去美國海軍學院學習物理。

所謂“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我說的是邁克爾遜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運氣。

真正讓邁克爾遜出名的是他和莫雷合作的壹個光學以太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們發現光在任何方向和任何季節都是壹樣的。這與牛頓之前“光穿越以太時速度不同”的論斷完全相反。也就是說牛頓第壹次被證明是錯的,他的定律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適用的!

2

物理研究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從宏觀物理到微觀物理。

馬克斯·普朗克,壹個研究熵多年的倒黴蛋,42歲又有新成就。他以著名的“量子論”打開了量子時代的大門。

他認為,能量不是像流水壹樣的連續波,而是通過數據包傳輸的量子。光不壹定會波動。這壹理論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從65438年到0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物理學年鑒》上發表了壹系列論文,將物理學的研究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他最著名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狹義相對論認為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它們是同壹事物的兩種形式。每壹個物體都包含著巨大的能量。它解釋了輻射的產生和光速不變,證明了光以太的不存在。

廣義相對論提出了引力的概念,認為空間和時間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於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而言的;壹個人的動作越快,這種影響就會越明顯。時間是可以改變的,不斷變化的,甚至是形狀。宇宙的中心總是在膨脹或收縮。但局限性在於,他提出了壹個宇宙常數,以迎合當時流行的永恒宇宙觀。

在愛因斯坦之後,其他科學家補充了他的相對論。

例如,斯萊弗提出“宇宙不是靜止的”。哈勃認為宇宙不僅有銀河系,還有其他星系;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退行的速度越快。換句話說,宇宙不是恒定的,而是不斷向外膨脹的,根本沒有固定的宇宙常數。後來,基於這些發現,勒邁特提出了類似於現在的“大爆炸理論”的“煙花理論”。

宇宙如此浩瀚,生命卻如此渺小。

當物理學家們把望遠鏡瞄準天空中的大宇宙時,他們並沒有忘記更微觀的小宇宙——原子世界。

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曾經說過:“壹切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它們很小,只有1 mm的十分之壹左右;有很多,我們每個人至少有654.38+0億個原子;他們長壽,堅不可摧。它們不會因為妳短暫的生命而消失,而是會找到自己的用處。換句話說,也許妳體內有莎士比亞的原子。

極小、眾多、永恒,這是原子的三大特性。這三個特征是約翰·道爾頓首先發現的。

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壹個出生在英國貧窮織布工家庭的孩子,在12歲時成為當地貴格會學校的校長,是壹個通讀牛頓原理的天才。25歲時,他開始在曼徹斯特生活,在壹所小巷小學教孩子們加減乘除。他在1808出版的《化學哲學的體系》壹書中,首次描述了原子的本質以及不同的原子是如何結合的。

我最佩服約翰·道爾頓的是他壹生的勤奮和淡泊名利。

遠離名氣,名氣就近了。

他是皇家學會的成員,有很多勛章和很高的退休金。他死的時候,有4萬人被埋葬。在英國名人詞典中,他是詞條數量最多的三位科學家之壹,僅次於達爾文和萊爾。

但當時的現實是,很多人還是懷疑原子的存在,因為沒有依據。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才在《論布朗運動》壹文中首次提出了原子存在的證據。可惜沒幾個人關註。

真正讓科學家認識到原子存在的英雄是天才歐內斯特·盧瑟福。

他揭示了原子的結構和性質,認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不像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而更像電風扇旋轉時的葉片。

但是,它有問題。比如繞原子核運行的電子會不會碰撞?帶正電的質子如何能壹起留在原子核內,而不把自己和原子的其余部分炸成碎片?

前壹個問題是盧瑟福的同事尼爾斯·玻爾回答的。他在1913的論文《論原子和分子的結構》中提出,電子只能停留在明確定義的軌道上,但可以通過“量子躍遷”轉移到不同的軌道上,而不會飛入原子核。

關於後壹個問題,盧瑟福自己有了新的發現:原子核之所以不會爆炸,是因為質子的正電荷被中子抵消了。

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科學家發現,電子的行為有時像波,有時像粒子。比如路易-維克托·德布羅意王子說,“如果電子是波,電子行為中的壹些異常就會消失。”

這種矛盾讓物理學家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歐文·薛定諤和海森堡分別提出了兩種完全相反的理論:波動力學和矩陣力學。

這種矛盾的局面首先被海森堡打破,他提出了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認為妳只有觀察到壹個電子才能確認它的存在,而在此之前,妳無法預測它在特定時刻的位置。

更多的科學研究結果也證明,原子是沒有形狀的,電子更像是沒有固定形狀的雲。

1925年,wohlganpauli提出了“不相容原理”,認為即使成對的壹些亞原子粒子相距很遠,其中壹方也會立即知道另壹方的情況,姐妹粒子會以相反的方向和相同的速度旋轉。

薛定諤著名的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說明了量子世界的直觀性。

但是愛因斯坦不喜歡量子理論。他說,“上帝不擲骰子”。

不管他喜不喜歡,物理學有兩套定律:小世界的量子論和大宇宙的相對論。

相對論引力可以解釋行星為什麽圍著太陽轉,但在粒子層面,只能說不能,只有量子理論才能解釋原子為什麽會走到壹起,還用了什麽別的力。

1945年,原子彈在日本爆炸,因為邪惡的戰爭,似乎讓人們對原子有了更多的了解。

但這件事也在告訴人類,科學玩不好,也可能毀滅人類。

不是所有的科學探索都是輝煌的,有時也是臭名昭著的。

下次,我們將講述壹個科學史上關於貪婪和死亡的故事。

(未完待續)

壹生致力於讀經典的書,寫厚重的文字,過深刻的生活。我是杜豆豆,感謝您的關註。

作者簡介:杜豆豆,從事IT 20多年,學過英語、計算機、美學、心理學。早年出道,後供職於多家世界知名IT外企。現在他在壹個研究所工作。書蟲是閑時碼的碼字。也是多個平臺的簽約作者,會員合夥人,萬卷好書工作室,萬卷好書讀書會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