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悼念含義來自國外。
很少有人意識到,用菊花掃墓,和用玫瑰表達愛意壹樣,其實主要是“西俗東傳”的結果;而更少有人知道,菊花是從中國傳到世界各地的。
“菊花”壹詞出現在歐洲的字典裏,17年底由荷蘭人從中國傳入,18年傳入法國,19年中期再傳入拉丁美洲……從而流傳到世界各地。
在歐洲,種菊花最多的地方是墓地,因為歐洲的傳統文化認為菊花是墓地的花。如果妳是客人或者送人,這個花是絕對不能帶的。在拉丁美洲,菊花也被稱為“妖花”。由此可見其在西方的地位。
另壹則新聞報道,中國的菊花出口到東方的日本,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大海相隔甚遠,這些保存和運輸的高昂成本,其實可以獲利不菲;這是因為日本對菊花的需求太大了,以至於日本國內供不應求。在日本,壹個普通人就算死了,往往也要2萬到3萬朵菊花;更何況壹個墓地菊花的年需求量。
“儒家文化”和“重陽節”詮釋了菊花的內涵
與國外不同,菊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層含義:壹是高貴的氣節;第二是吉祥長壽。
與道家的“師法自然”相反,儒家文化講究“德”,主觀上將人的品行與自然景觀對應起來。菊花隨其霜放,西風之傲,其“此花更無花”的氣度,被賦予了不屈的高尚情操。此外,菊花九月開花,“九”是單位數中最多的,稱為“支數”、“陽數”。所以菊花和九月重陽重陽重疊壹樣,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寓意。“采菊東籬下”是為了吃菊花的保健功效,“悠然見南山”也照顧了“壽比南山”的寓意。
可見,在古代,菊花祝福或贊賞生者;現在它被用來悼念老朋友。
菊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起源
菊花在中國花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東周時期就有“九月菊”的記載,屈原是第壹個把自己比作菊花的人。他在《離騷》中揮毫潑墨,形容自己是“秋菊黃昏落”,“寧執香枝老去,不與黃葉共舞”。真正的菊花文化的創始人是晉代的陶淵明。這位“菊友”日夜與菊花相伴,以至於他的住處也是“秋菊園”。他欣賞菊花之深,千古無雙。唐代的孟浩然描寫了“等到山假日,我在菊時再來”賞菊的田園。與此同時,黃巢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也成為現代人的談資。到了宋代,就是重陽的盛景,酒樓都用菊花紮起來,形成窯洞。明代詩人李夢陽的“只此秋,忍為菊”,乾隆皇帝的“楓葉落綠,霜花堆白菊”,都說明了明清時期菊花的繁盛。《紅樓夢》中的許多菊花詩更是重要。
在這些菊花篇章中,沒有與喪有關的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