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壹般限於感知、想象、情感體驗等感性知識。
欣賞是運用視知覺、其他器官的綜合功能、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藝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了解藝術作品和現象,即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
理解兩個概念:藝術欣賞和藝術欣賞
“欣賞”與“賞識”:
解讀《辭海》中的“欣賞”與“鑒賞”
o欣賞:欣賞;享受吧。鑒賞:人們通過特定的媒介和藝術形式,逐漸進入感受、體驗、鑒賞、鑒別作品的精神活動。
“藝術欣賞”與“藝術鑒賞”;
o藝術欣賞和藝術鑒賞都是人們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情感活動和思維活動。
o區別:活動過程的完成是不同的
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
感知-想象-情感體驗-理解
藝術欣賞(感性)
藝術欣賞(理性)
“藝術欣賞”:
o《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欣賞是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欣賞與評論”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拓展和延伸。
o在藝術欣賞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壹定的審美理想、標準和趣味,從作品中獲得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發展聯想和想象,並伴隨著壹系列的情感反應,從而對作品作出某種審美評價,獲得某種精神上的滿足,即審美享受。所以藝術鑒賞在具體要求上是高於藝術鑒賞的。
“藝術欣賞”的含義;
o課程標準指出,藝術欣賞是運用知覺、經驗和知識去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藝術作品,獲得審美享受,了解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活動。
藝術欣賞的兩種方法
o積極參加藝術欣賞活動;
o了解藝術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在文化語境中認識藝術;
o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菲爾德曼四階段分析模式:
o如前所述,藝術欣賞是運用知覺、經驗和知識去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藝術作品,獲得審美享受,了解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活動。
美國喬治大學著名藝術理論家和批評家埃德蒙·伯克·費爾德曼(O Edmund Burke Feldman)提出了壹種藝術欣賞程序。菲爾德曼的藝術欣賞程序分為四個步驟:敘述、形式分析、解釋和評價。
敘述
o用語言陳述在欣賞作品的畫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東西,暫時不考慮它的意義和價值判斷。對於具體的作品,要指出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對於抽象的作品,要指出主要的形狀、色彩和方向。
o這壹點不需要用到美術基礎,如實表達眼睛看到的東西就可以了。要求學生觀察“那裏有什麽”,目的是通過觀察和敘述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
形式分析
o指討論壹件作品的造型關系,包括各種造型的相互依存關系及其作用方式、色調處理、空間營造、構圖原則的運用等。,比如作品表現了哪些視覺元素和組織原則,作品是由什麽材料構成的等等。
o讓學生觀察那個物體的樣子。對於形態的觀察,少數學生能迅速而敏感地發現物體形態的差異,但大多數學生不能自發地觀察到。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了,比如用比較的方法來比較同題材的作品。
解釋
o推斷藝術作品的意義,或者討論藝術家想通過作品表達的思想。
這意味著讓學生猜測為什麽藝術家會這樣畫。他想通過這種形式表達什麽想法?比如為什麽莫奈把睡蓮畫成彩色的小點?八大山人的蓮花為什麽畫的這麽簡單?這種形式給妳壹種什麽樣的感覺?
o在解釋的過程中,學生有不同的經歷和審美趣味,所以解釋會帶有主觀性是很自然的。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忠實地表達他們的情感。
評價
o總結以上步驟的數據,綜合判斷此項工作的質量。建模語言的效果是否恰當地傳達了主題?作者的功力是否成熟?能否充分發揮材料的特性?
o當學生理解了作品的形式,對作者的意圖有了明確的理解,就不難判斷它們是否協調統壹。這自然比單純用“好”和“壞”來立作品要全面和有根據得多,也比單純用“喜歡”和“不喜歡”來評價作品要合理得多。
例如:
o教材設置了兩個案例研究:林風眠的《白衣女人》和法國杜尚的《下樓梯的裸女2號》第二單元第六課,從傳統到現代。從“妳所看到的”——“什麽藝術語言”——“妳為什麽這樣畫”——“有什麽價值”來欣賞和分析,其實就是費德曼藝術欣賞的四個步驟:敘述、形式分析、解釋和評價。
o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源開展藝術欣賞活動。
(2)比較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