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歷史比較語言學包括哪些內容?

歷史比較語言學包括哪些內容?

歷史比較語言學(19c)是壹門運用歷史比較方法研究語言親屬關系及其歷史演變的新興學科。

是19世紀西方語言學的主流。

將各種語言放在壹起比較或從歷時角度比較同壹種語言的不同歷史階段,以構建它們之間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對應關系和異同的學科。

歷史比較語言學在18世紀產生了大量的語言標本,為歷史比較準備了材料。

最初的比較研究始於19世紀早期日耳曼語、羅馬語和斯拉夫語內部各種語言的比較。

19世紀初是思維和研究方法快速變革的時期。

當時比較解剖學、比較植物學、比較地理學相繼誕生。歷史方法在哲學和法學中被廣泛使用。

歷史比較語言學使用的歷史比較法是從自然科學移植過來的。

歷史比較語言學早期重要學者拉斯莫斯?拉斯克

丹麥語言學家,《關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或冰島語起源的研究》(發表於1818)是他的重要著作。

本文從冰島語入手,將冰島語與歐洲多種語言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冰島語或古北方語起源於古色雷斯,而由於古色雷斯最古老、唯壹的殘余是希臘語和拉丁語,這兩種語言應視為冰島語的來源。

它的價值在於原則和方法。

拉斯克在探索古代北方語言起源時,註重語言對比的方法,註意到語音對應的事實,發現語音轉換的規律。

如果發現兩種語言中最本質的原詞是對應的,而且數量很多,從中可以總結出壹些語音轉換的規律,在形式和結構上可以看出壹些對應關系,那麽這兩種語言之間壹定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系。

弗朗茲?抱樸子。

德國語言學家是第壹個將梵語和其他印歐語系進行比較的學者。

1816發表的梵文與希臘文、拉丁文、波斯文、日耳曼文動詞修飾系統的比較是壹項重要成果。

目標是探索印歐語系的原始語言,唯壹的方法是追溯語法形式的來源。

鮑普看到梵語比其他歐洲語言保存了更多的原始形式,於是極力通過梵語追溯印歐語的原始狀態。鮑普是第壹人:他收集了大量相似的語法事實,並作了詳細的比較,從而有效地證明了印歐語系的親緣關系。

他將梵語引入比較領域,從而建立了比較語法,使歐洲語言的研究進入了壹個新時代。

鮑普是最早主張劃清語言學和文字學界限的學者之壹。

梵語在當時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是壹把打開原始世界的鑰匙,也就是說,它是作為文學的工具來使用的。

談到梵文,他說: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語言。

這標誌著語言學概念的真正確立,並對後來的語言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雅各布。格裏穆

德國學者為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建立做出了特殊貢獻。

他強調了研究民族語言的重要性,指出即使是最小的、最被忽視的方言也應該被視為神聖的、受尊重的,因為它必然比最廣為人知、最受贊美的語言有更多的奧秘。

人們認為,探索語言的奧秘對了解民族歷史有著特殊的作用。

有比骨頭、武器、墳墓更生動的東西來證明壹個民族的歷史,那就是語言。

我們的語言也是我們的歷史。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研究語言,通過語言研究闡明民族的歷史,是格裏穆的宗旨。

格林的語音進化定律是他最傑出的成就。

輔音分析,Grimm完全基於Lasker。

拉斯克看到了希臘語、拉丁語和古斯堪的納維亞語之間的聯系。格林擴充了大量的例子,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成相應的規律,進而解釋音變的有序性。

根據Grimu的解釋,與更早的原始印歐語的發音相比,日耳曼母語中的三個自成壹體的音都發生了音變:a .原始印歐語中的濁音塞音B、D、G變成了日耳曼母語中的清音塞音P、T、K。

B.原印歐語中的清音p、t、k變成了日耳曼母語中的清音f、th、h。

C.印歐語中原有的送氣濁塞音bh、dh、gh變成了日耳曼母語的濁塞音B、D、G。

這項工作很有意義:把建立的對應關系理解為語音轉換的結果,證明語音變化的規律性。

確定的語音轉換規律的影響是巨大的,後來的學者在研究印歐語系的語言關系時,不得不把這個規律作為分析的基礎。

奧古斯特?施萊歇爾。

德國語言學家,提出了自然主義的語言觀,開創了自然主義學派。

語言觀主要包括:第壹語言有機體理論。

受達爾文影響,將語言與植物和動物相比較。

口語是壹種自然有機體,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按照壹定的規律生長發展,也有衰亡。

其目的之壹是突出語言的物質性,但將語言等同於生物有機體從根本上抹殺了語言的社會性。

第二,語言生活兩段假說。

這個假設是基於他的語言有機體理論。

他說,語言生命和生物有機體沒有本質區別,都有生長期和衰老期。

在生長期,它們由簡單結構向復雜形式轉變;在老化期,從最高點逐漸下降,形態也受到破壞。

認為語言的上升階段是在史前時期,從歷史時期看語言的歷史是壹部衰落的歷史。

兩個時期的假設反映了19世紀上半葉流行於德國的壹種唯心史觀。

第三,語言發展階段理論。

認為語言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所有的語言都起源於詞根語,然後通過助詞的粘連發展到高級階段,也就是印歐語開始衰落時的屈折結構形式。

他認為所有語言的形式起源都是壹樣的,所有更復雜的語言形式都是由更簡單的語言形式派生出來的。語言的銜接形式來源於孤立形式,屈折形式來源於銜接形式。

施萊歇爾的語言進化觀只是壹種假設,無法被語言事實所驗證。

第四,語言譜系樹理論。

在描述印歐語系時,施萊歇爾把它比作壹棵樹,樹幹是原始的印歐母語,樹枝是各種印歐語,小樹枝是各種印歐語的現代方言。

施萊歇爾在達爾文的影響下,將生物進化範疇的生物描述樹形圖引入語言領域,使之成為語言譜系樹。

譜系樹理論首次明確提出了親屬語言的譜系分類,明確表達了對語言關系的看法,確實對譜系分類的研究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

因為這個理論本身就包含著根本性的錯誤,是站不住腳的。

主要問題是:施萊歇爾認為語言在分叉前的某個時期是完全統壹的,從分叉開始就完全分裂成兩種語言,而且兩種語言此後似乎沒有任何聯系,這與語言變化的實際情況不符。

第五種施工方法。

開創了構造法,極大地促進了語言史的比較。

重構,也稱重建,是指根據剩余語言成分的比較,用母語推斷* * *原形的壹種方法。

在提議的形式前面打壹個*表示它不是壹個真正有歷史依據的形式。

構式法確實是壹種簡潔有用的方法,促使研究者關註語音演變的細節,將研究成果歸納為構式的形式。

同時,有了構式的形式,也便於解釋語言的歷史演變。

因此,建構方法迅速成為歷史比較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波動理論是針對施萊歇爾譜系樹理論的缺陷而提出的。他的學生施密特在《印歐語系的親緣關系》中指出,在施萊歇爾的母語時期,實際上存在著各種方言。因此,語言分化起源於統壹母語的觀點不能成立,施萊歇爾的語言持續分裂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

波動模型借用了物理學。他把語言形式的擴展看作是從某個中心開始的波浪,形成許多同心圓,不斷向外擴散。

波動理論使人們考慮到印歐語系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使人們看清譜系樹的幼稚和簡單化問題。

王士元:詞匯擴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