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2018-06-06:第1章:萬歷皇帝(壹般內容及節選)

2018-06-06:第1章:萬歷皇帝(壹般內容及節選)

萬歷十五年第1章:萬歷皇帝(總目錄及摘錄)

第壹章的內容線索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古代的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自然擁有幾乎無限的權力,他們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所以很多人的夢想就是回到古代當皇帝,享盡榮華富貴。但是,從萬歷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並非如此。在古代,要想成為壹個好皇帝,壹個賢明的國王,不僅要勤於朝政,時刻關心國家和人民,還要受到無數次的束縛和控制。

?很多皇帝年輕的時候都有青澀的夢想,可以為國家鞠躬盡瘁,但是年紀大了就覺得那種無力感。同時,他們也意識到手中的權力並不是萬能的,也帶來了無數的麻煩,所以他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投入精力,於是他們有的成了昏君,有的成了暴君。年輕的萬歷皇帝朱翊鈞顯然想成就壹番大事業。他三四點就開始讀書,再大壹點就通讀各種聖賢傳記。至少在童年的時候,小皇帝是想做壹個好皇帝的。萬歷皇帝的老師是首輔張。萬歷學習用的教科書是張親自編寫的。除了親自授課外,張還挑選了5位教授經典和歷史的老師、2位教授書法的老師和1位助教。毫無疑問,張是壹位嚴厲的老師。在他的勸誡下,小皇帝和現在的小學生壹樣,必須認真聽課,復習做題,練字,背課文。如果背錯了字,張會嚴厲地批評他們。

?張敢對壹個皇帝如此嚴格,擺出嚴師甚至嚴父的姿態,不僅僅是因為他功高、官大、地位不壹般,更是因為萬歷皇帝的母親在教育上也非常嚴格,允許張用這種方式管教兒子,更是因為這在當時完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從朱元璋立下的規矩開始,明朝的皇帝,從小都是非常註重教育的,從小就被灌輸類似的思想:要做壹個好皇帝,就要服從祖先的教導,順應天道,以德服人。總之,各種儒家思想是他們的立國之本。他們要治國,嗯,先把這些儒家經典都背下來。

?從壹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張對萬歷皇帝是多麽的嚴格,對思想工作是多麽的重視:小皇帝練字小有成就,高高興興地把自己的傑作拿給張看。沒想到,張老師只是輕贊了壹句,第二天就取消了皇帝的書法課。他這樣做只有壹個目的,就是擔心萬歷皇帝會走陳後主和宋徽宗的老路,沈迷於書法和詩歌藝術,治國不慎。同樣,張也壹直教導萬歷皇帝要勤儉治國,凡事不可鋪張浪費。正是在張的精心調教下,萬歷皇帝接掌國家的頭十年,做得天衣無縫。外敵入侵基本平息,國庫日益充實。對此,小皇帝很高興,也很感激張老師。甚至在張胃病發作時,他也親自用胡椒粉煮面養胃。可以說,此時在萬歷皇帝心中,張就是壹個男神,對他百依百順,絕對信任。

?然而,正是這種信任和尊重,影響了萬歷皇帝後來的生活。萬歷皇帝萬萬沒想到的事情很快發生了。19歲時,萬歷皇帝張得了胃病,壹下子暴斃,終年57歲。張死後僅半年,萬歷皇帝仍沈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各路利益因張的強硬手段而受損的官僚開始了清算前朝記錄的浪潮。他們在張面前挖出了的各種證據,比如裙帶關系,任人唯親,比如收受巨額賄賂,糜爛私生活,更重要的是,欺騙君主。

?萬歷皇帝雖然壹開始不信,但是敲出來就忍不住信了。曾經視自己為聖人的張先生,教育自己節儉的張先生,在背後做了那麽多見不得人的事。那壹刻萬歷皇帝的世界觀崩潰了,他覺得自己赤裸裸地被騙了,於是憤怒地下令抄張的家。

?壹蹶不振的萬歷皇帝很快發現,雖然張已死,獨攬大權,但按照自己的想法還是無所事事。那些文官集團以諫的名義,不斷地批評他奢靡懶惰,只註重個人享受,甚至批評他的私生活,比如愛鄭公主,冷落王公主。萬歷皇帝發現自己雖然是皇帝,但目前還無法和這個平民群體抗衡。因為,他們代表的是幾千年的封建倫理思想,是壹個龐大而沈重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是明朝的立國之本。除非他想當亡國之君,否則就得被人牽著鼻子走。

萬歷十五年第壹章:萬歷皇帝(節選)

1,這些事件,雖然看起來像上壹節,但其實是之前發生的重大事件的癥結所在,也是未來掀起波瀾的機會。因果關系只是歷史的重點。

2.黃袍通常被認為是中國皇帝的標準服裝。其實在這個朝代,這種服裝只在壹般的儀式上使用。當沒有舉行儀式時,皇帝的官方服裝是壹件帶有綠色滾邊的藍色或黑色龍袍。

3.參加早朝之前,凡是有資格參加的北京官員和北京地方官員,在不清楚的時候,都要在宮門前等候。宮門在鐘鼓聲中緩緩打開,官員們進入宮門,在殿前廣場列隊,文官在東,武官在西,武官在東。負責糾察的禦史開始點名,記下因咳嗽、吐痰、腳步不穩等倒地的官員名字。,等著上座。壹切準備就緒後,皇帝來了,吹響了他的鞭子,官員們在李贊官員的指揮下轉身向皇帝磕頭。快克寺官員唱出退休並被派往各省任職的官員的名字,被唱到的人分別向皇帝鞠躬致謝。然後四級以上的官員魚貫進入正殿,有關部門的負責官員向皇帝報告政務,請示,皇帝則提出問題或作必要的回答。這個早間節目每天都在日出時開始,在日出後不久結束,很少有例外。

4.除了前朝,還有後朝和後朝,規定各政府部門有185種大事要呈送皇帝。只是到了第六代正統皇帝登極的時候,因為他才九歲,朝方才作出新的規定,早期僅限於八件事,並要求在前壹天以書面形式送達司令部。這個例子壹開,初代王朝逐漸成了文字。然而,直到5世紀末(15),早期王朝的儀式仍然很少中斷,即使下雨下雪也是如此。只是因為皇帝的威武仁慈,才允許官員在朝臉上披上雨衣,並於1477年頒布聖旨,規定所有官員的傘隨從可以壹同入宮。有時皇帝同情老臣,允許老臣免朝,但這是壹種不輕易授予的額外恩典。這種沈重的、日復壹日的儀式,不僅官員們深感苦澀,連皇帝也無法避免,因為沒有他的出現,這種儀式就無法存在。

5.宦官的官俸很微薄。當然,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不可能持久。到14世紀初,大多數高級官員和宦官都過著非常奢侈的生活。尤其是高級太監更是推崇備至。他們不僅在皇城有漂亮的房子,而且按照傳統習慣還有好的宮女,像夫妻壹樣生活在壹起。他們沒有孩子,但是有很多崇拜的兒子,侄子,外甥,所以他們並不孤獨。至於邀功受賄,是應該納入題目的文章。普通太監也有他們的額外收入。掌管皇家倉庫是他們賺錢的方式。各省交給皇室專用的實物,必須經過檢驗,認為合格才能入庫,否則拒收,送走的人將長期留在北京,不能回家。其實所謂的質量並沒有壹定的規格,可以由宦官及其中間人隨意決定。如果送實物的人明白了秘密,會給中介壹筆可觀的錢,中介扣除傭金後交給太監,已付款的實物就可以驗收入庫了。

6.萬歷高潮之初,他對這壹篇章進行了檢討,但在大同伴的指導下,將張先生或其他大學士的“稿”改為批,完成了自己的職責。這壹章的壹些指示極其簡單,比如“如擬”“我知道”,和練字差不多。而且按照慣例,皇帝只親自批了幾本,其他的批文都是掌管大典的太監寫的。這支毛筆代表了皇帝的權威。如果未經皇帝允許使用不成文的筆,那就是“整飭函”,按照法律應該判死刑。

7.張和吏部提出了幾個候選人的名單,皇帝圈定了其中壹個。萬歷皇帝年輕,但他已經知道最佳人選是第壹個。就拿起畫筆,在這個人的名字上畫個圈,以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從他即位開始,就不斷被教育,他能成為天子是天意,天意是否長久不變,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要使人民安居樂業,他要慎重選擇有能力的官員;而要選擇壹個有能力的官員,他必須信任張先生。

8.法庭鬥爭是對付公務員的標準酷刑手段。許多人在受到懲罰時受到了壓力。幸運的是,幸存者的臀部也留下了永久的疤痕。這時張表現出了他的寬容。他懇求將囚犯流放到壹個偏遠的省份,而不是體罰,在當地官員的監督下。這種大度讓萬歷很感動,他被別人無端攻擊,還替這個人求情。可見他真的不顧個人恩怨,有壹股古臣之風。然而萬歷不能理解的是,朝野大權在握的張竟然成了這樣的惡霸:他對誰不滿,不再需要他親自出面,而是其他內外官員向他扔石頭,討好首輔。果不其然,幾年後,萬歷皇帝得知當日免於杖刑的官員死於流放之地,死因極其可疑。經過這些爭論,再加上年齡越來越大,每天研究史書可以吸取前代的教訓,最後萬歷皇帝漸漸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9.每壹個朝代,每當君主年輕的時候,都要有像他叔叔、表哥這樣的人來代替攝政王,而這恰恰是這個朝代所不能允許的。按照規定,皇族的所有分支,包括除皇太子以外的皇帝的叔伯、兄弟甚至兒子,壹到成年就要離開首都前往自己的封地,稱為“國之國”。國又叫九番,居於各省,有極其豐富的宮室和豐厚的供養,但不準幹預地方政事,未經皇帝同意不得離開自己的地方。這種類似流放和禁閉的制度,旨在避免皇族受到分支的牽制和幹涉。

10.建國之初,設立宰相壹職,但三人都被太祖洪武皇帝殺了,勒令不得再設。膽敢建議日後重新設立宰相的,被全家處死。壹段時間後,內閣大學士在壹定程度上行使了宰相的職權。但從制度上講,這種做法是模棱兩可的。大學生原本屬於文學侍從的大臣。因為科舉考試文理突出,名列前茅,所以能進國子監,給他壹個廣泛學習的機會。經過幾次翰林的提拔,最突出的人物可以被任命為大學士,在文遠館工作,職責是為皇帝寫聖旨,潤色公文的措辭。由於文遠閣是皇帝的文書機構,離皇帝最近,沒有宰相,這個機構因為處理政治事務的需要,權限越來越大,大學士的職位也變成了皇帝的秘書,雖然他們不承擔名義上的行政責任。

11.大多數人往往認為明朝的宦官只是宮中普通的下人,幹預政治只是先帝昏庸造成的壹種不正常現象。這是壹個誤解。誠然,很多宦官出身貧寒,因生活困難或流氓本性而進入皇宮。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宦官都看成無能之輩,奉承他們,因為他們而爭權奪利,那就不真實了。從創業之王洪武開始,宦官就開始涉足政治,作為自己的代表派到外國去詔令,派宦官到全國各地視察稅務的情況屢見不鮮。中期以後,宦官做皇帝的私人秘書是必然趨勢。皇帝每天需要讀幾十份奏章。這些奏疏啰嗦嗦,講的問題總是用傳統儒家的觀念和語言來表達。要理解主次問題及其真實含義都不容易,更何況還有眾多的專業名詞和名稱。因此,皇帝必須從李思監獄中任命五六名太監作為“抓筆監督”,他們將仔細研究各種問題書籍,並向自己做簡要的口頭報告。宦官閱讀和研究這些奏章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時間。他們輪流值班,有時要熬到半夜,才能在第二天下命令前對奏折的內容作出準確的解釋。經過他們的解釋,皇帝讀大部分重要的段落,註意人名和地名就夠了。天皇宣讀的奏折通常被送到文遠館,由內閣大學批準。理論上來說,皇帝可以推翻所有大學生的投票,自己發表意見。但這並不是壹個普遍現象,因為這表明了他對大學生的不信任,他們將被迫當眾辭職。按照朝鮮的傳統原則,為了維護政局穩定,如果沒有特別意外,大學生絕不會輕易撤崗,所以必須盡量避免上述情況。壹個精明的皇帝,能讓大學士的選票始終體現自己的意圖而不產生爭議,這種微妙的關系離不開宦官的協調。

12,僅憑皇帝的寵信,不識字的宦官就被提拔到朝廷,這在王朝歷史上不是絕無僅有,只是屈指可數。壹般來說,抓筆的太監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他們在10歲之前,因為天資聰穎,被送到宮裏的“內書房”,也就是專門的太監學校。內館的老師都是翰林院的院士,這裏的宦官教育和外面的世家子弟差不多;畢業後逐步晉升,標準和公務員差不多。壹些特別優秀的太監能夠修改大學生寫的文章的措辭。所以被稱為抓筆,在指揮部有上述重要地位,絕非僥幸。他們像高級文官壹樣穿著猩紅色的長袍,與低級宦官的藍色衣服不同。有的人還能得到繡袍、飛魚服、鬥牛服等特殊禮物。他們可以在皇城路上騎馬,在皇宮裏騎肩,這是大臣能得到的最高待遇。

13,這裏先拋開萬歷皇帝失去張先生的悲痛,再來描述他與女性的關系。在這九位妃子中,有壹位是,她後來被封為皇妃,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蜀妃。萬歷18歲,卻迷戀這個14歲的姑娘。有壹次她介入萬歷的生活,皇帝把王公主放在了身後。更不尋常的是,他們熱烈的愛情從未改變,也為朝鮮埋下了極其嚴重的政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