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拼音是什麽時候發明的?拼音之前中國人是怎麽讀的?

拼音是什麽時候發明的?拼音之前中國人是怎麽讀的?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字的拉丁方案,由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委)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在1955至1957文字改革期間研究制定。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標記普通話的發音,作為漢字的音標。

在拼音發明之前,漢字的註音是切讀的。即兩個漢字組合,前壹個漢字的前半部分和後壹個漢字的後半部分組合進行註音。如:食物,註音是“這份愛。”康熙字典就是這樣采用的。

在拼音發明之前,古人有很多識別文字的方法:

“閱讀if”法。

即找壹個發音相近的詞來註釋原詞,寫成“A,若讀b”。比如“荀,若念為宣”,我們知道“荀”和“宣”的讀音差不多。

直接發聲法。

找壹個同音字給原字做註解,寫出“A,音b”。如果“古”聽起來古,我們就知道“古”和“古”是同音字,可以根據“古”的讀音來讀。

反正切法。

即找兩個詞“拼”,寫出“A、B、C”。發音具體的時候,取B的聲母,加上C的韻母和聲調,就是A的發音,或者流行的做法是把B和C兩個字連在壹起快速讀出來,得到A的發音,也就是比如練切朗典,就是把朗的聲母和典的韻母、聲調結合起來,得到連的發音。(中世紀練讀經,滇中讀書齋)

等韻法。

宋代出現了《七音律》、《切異註註》等韻書,合二十三法,相當於現在查字典。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漢字分為36個字母、206個韻、四聲,即用三個坐標標記壹個漢字,根據地圖查找找到同音字,然後根據同音字的讀音盡量取多。比如“道”字通透、飄逸、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