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入調,其余持平。
首先看劉禹錫的《揚州第壹會賞樂天》:
群山蒼涼,群山沈寂了二十三年。
回來是人,我和柯藍人壹樣,只會吹笛子,空自惆悵。
在船的壹邊,千帆競賽;病樹之首,萬年沐逢春。
今天,聽妳唱壹首歌,喝壹杯酒,振作起來。
這是壹首七言律詩,共八句,* * *分為四部分。第壹句和第二句叫首聯,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並列聯,第五句和第六句是頸聯,第七句和第八句是尾聯。每副對聯的第壹句叫對句,第二句叫對句。這首詩的平面格式是:
○○●●○○●,●●○○●●△。
⊙●○○○●●,◎○⊙●●○△。
○○●●○○●,●●○○●●△。
⊙●○○○●●,◎○⊙●●○△。
格式中,“○”表示平濁字,“●”表示平濁字,“○”表示平濁字而不是平濁字,“⊙”表示平濁字而不是平濁字,通常稱為“贊”。盤音和贊音都是可以用平、平調的詞。“△”是押韻的意思。因為現代詩必須平仄押韻,所以沒有標上押韻符號。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壹些規律,即每句中的平仄關系是雙音交替,即每兩個“平”字或每兩個“平”字交替;每副對聯中的句與對句之間的平行關系是對立的,這叫“對”,不符合這個規律的叫“出對”;相鄰兩幅對聯之間的層次關系是,下聯句的前四個字與上聯句的前四個字相同,後三個字相反,稱為“貼”。如果不符合這個規律,就叫“輸粘”。這些粘合關系可以調整詩中的平仄,使其讀起來有壹種跌宕起伏、循環往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