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被稱為“散文世紀”的另壹個原因是小說的興起。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了主人公在孤島上的生活,塑造了壹個具有時代精神的資產階級先驅和殖民者的形象。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現實主義小說的原著,為笛福贏得了“英國小說之父”的稱號。笛福的另壹部小說《摩爾·弗蘭德斯》描述了女主人公摩爾被生活所迫,在英國淪為妓女和小偷的經歷。現實主義小說在亨利·菲爾丁的作品中得到了進壹步發展。他的《湯姆·瓊斯》,故事在鄉村、道路和倫敦三個不同的背景下展開,向讀者展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全景。小說以代表自然天性的湯姆和代表理智與智慧的索菲亞最終結婚為結尾,表達了感情要接受和克制的思想。全書***18卷,每壹卷都以作者對小說藝術的探討開篇,可見菲爾丁小說創作的理論自覺。與菲爾丁同時代的塞繆爾·理查遜用書信體寫作《帕梅拉和克拉麗莎·哈洛》。他把視角放到了年輕女主角的內心,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讓讀者落淚。托比亞斯·斯摩萊特是18世紀中期壹位獨特的小說家。他的《羅德裏克·蘭登歷險記》繼承了歐洲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布局松散,是壹系列發展迅速、好惡交替、變化迅速的冒險故事的組合。勞倫斯·斯恩特的《崔斯特瑞姆·顏培珊的生活和觀點》打破了傳統的小說敘事模式,以壹種奇特的方式寫作。小說每章長短不壹,有的甚至是空白的。書中充滿了長篇評論和感嘆詞,還有樂譜、星號、縮寫等等。斯特恩在小說形式上的實驗引起了20世紀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的註意,《項狄傳》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最典型的小說”。批評家指出,10世紀小說中意識的喪失可以追溯到這部奇怪的小說。
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許多作家感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給自然和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帶來的破壞,以自然和情感為主題的感傷作品壹度流行。奧利弗·哥爾德斯密斯的長詩《荒村》是感傷詩的傑作。他的《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原名《中國書信》(Chinese Letters),虛構了中國河南人連誌德(Lien Chi Altangi)在倫敦旅行時,寫下了他在倫敦的所見所聞,並將其寄回給北京禮部的官員,從中國的角度看待英國的政治和司法。
宗教、道德和社會習俗。詹姆斯·湯姆遜的《四季》、威廉·科林斯的《黃昏頌》和托馬斯·格雷寫在鄉村教堂院子裏的《挽歌》表達了詩人對時代混亂狀態的厭惡和對“死亡”的關註。英國詩歌開始擺脫新古典主義的束縛,理性的主導地位被感覺或情懷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