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梳理線索,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欣賞散文的第壹步是梳理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意象特征。壹篇文章的立意通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選材、線索、順序、開頭、結尾、過渡、引用以及段落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理清壹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註意兩條線:壹條是明線。敘事線索可以根據場景的轉換,觀察點的轉移,事情的發展來展開。二是作者的情感線索,是隱藏的線。往往包含著作者或多或少的感情,作者對人的態度的變化,對景物的喜好程度,對事物的判斷。抓住了線索就相當於抓住了文章的意思。
文章結構壹般有總分、接受、並列、遞進等形式。如果我們梳理壹下結構層次,思路就清晰了。通常是從對每段內容的綜合歸納開始。有主句的段落畫出主句,內容相近的段落可以組合歸納。議論文講究思路和材料的關系。閱讀時要註意分析推理過程和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畫出每段的中心句。對於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總結每壹段的要點,從而了解作者思維過程中的每壹個凝聚點。加強這方面的訓練,非常有利於提高我們對文章把握的準確性、深刻性和組織性。比如《荷塘月色》是按照“離家——小徑漫步——荷塘月色——憶采蓮——回家”的順序寫的,核心意象是“荷塘月色”。讀《故都之秋》,首先要把握作者主要從四個方面(秋光、秋聲、秋色、秋味)寫故都之秋,突出故都之秋“清、靜、悲”的特點。
二、把握“文學眼”,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清代學者劉熙載說:“全文的目的是在開頭、中間或結尾揭示出來的。在文章的開頭,後者必須關註它,在文章的結尾,前者必須關註它,在文章中,前者必須關註它,然後再關註它。重視壹下,打壓壹下所謂的文藝眼。”換句話說,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力,能夠指出文眼是閱讀文章的標誌。指出文藝眼的方法如下。
1.找出課文中的壹般從句。
比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天》中寫道:“特別清,特別靜,特別憂傷。”這種“純”、“靜”、“悲”,是故都北平的秋天在作家心靈上的總投影,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背景。壹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懷,幾聲秋蟲的啼叫更足以觸及靈魂。這種深遠的憂慮和被孤獨者冷落的感覺,就是郁達夫當時的心情。
2.把握感情的銜接
作者的感受總會匯聚在文本某處的壹點。找到這壹點,就找到了文本的眼睛。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文章開頭的那句“這幾天我的心相當不安”,就體現了作者淡淡的憂傷和淡淡的歡喜。作者的感情都凝聚在這壹點上,這是整篇文章的文學眼。
另外,在閱讀和欣賞散文時,要註意散文的關鍵句子,明確其作用。總句可以引導全文,引出下文,也可以為下文做鋪墊,往往緊扣主題,蘊含作者感情;轉折句往往是場景變化和敘述角度變化的過渡,把握好可以理清文章的脈絡;結論句是總結全文,深化主題,還是兼顧以上,發人深省;點睛之句揭示主旨,指明中心,耐人尋味,啟迪人心。
第三,註意朗讀,體會作品的深層含義。
文章是作者思想水平和人格修養的體現。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時代和社會環境中,先天的才能和後天的經歷不同,所以他們的才華、氣質和性情也不同,有高有低、有深有軟、有雅有俗、有文采有正氣,他們寫出來的文章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點。都是現代散文,魯迅的深刻實踐,茅盾的從容蒼勁,朱自清的恬靜飄逸,葉的質樸世故,孫犁和老舍的清新活潑,林語堂的閑適暢快,錢鐘書的曠達幽默,徐誌摩的濃艷華美...風格各異,五顏六色。在閱讀中辨別語言表達的特點,揣摩不同的語言風格,品味其中的含義,是壹種審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