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句子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句子

原文

子曰:“早上聽道,晚上死。”

翻譯

子曰:“早晨學道,當夜願死。”

評論和分析

這段話經常被人引用。孔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麽意思,學術界存在爭議。我們的理解是,孔子這裏所說的“道”是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主要是從倫理意義上來說的。

原文

子曰:“不近人情者,不能久約(1),不能自得其樂。仁者仁者(二),知者仁者。”

給…作註解

(1) J:貧窮和窘迫。

(2)安仁與立人:安仁安於仁;立人,認為仁對己有利。

翻譯

孔子說:“沒有仁心的人,不能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不能長期生活在幸福之中。仁者安於仁,智者知仁有益而行之。”

評論和分析

在這壹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心的人不可能長期處於貧窮或幸福之中,否則就會陷入困境或奢侈無度。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才會去做。這個想法是希望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註意個人操守,意誌堅定,保持正直。

原文

子曰:“富而貴是人之所欲,無道得之,故無處。”貧窮和吝嗇是人類的罪惡。如果妳不按他們的方式得到他們,妳就不會去。君子去仁,出名不好嗎?君子無終食,則違仁,必再行。"

翻譯

孔子說:“每個人都想富有和出名,但如果妳沒有以適當的方式得到它,妳就不會享受它;貧窮和吝嗇是每個人都厭惡的,但是沒有正當的方法我們是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怎麽稱之為君子?君子沒有壹個吃飯的時間去背離仁。即使在最緊急的時刻,他也要依仁而行,即使流離失所,他也壹定會依仁而行。"

評論和分析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在過去的孔子研究中,這壹段往往被忽略。好像孔子主張人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沒有人願意過貧窮、困苦、流離的生活,都想富裕、舒適。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渠道獲得。否則,我寧願貧窮也不願享受財富。這壹理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壹章值得研究人員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壹個讀書人,如果對道感興趣,對那些吃不消的人感到羞恥,光是說說是不夠的。”

翻譯

孔子說:“壹個讀書人,有誌於學習和實踐真理,卻以自己的溫飽不足為恥。不值得跟他談陶。”

評論和分析

本章中“道”的含義與上壹章大致相同。在這裏,孔子認為,壹個斤斤計較個人衣食等瑣事的人,是不會有遠大誌向的,根本沒有必要和這種人討論道。

原文

子曰:“君子愛德(1),小人愛土(2);君子懷刑(三),小人懷利。”

給…作註解

(1)懷:失蹤。

(2)土壤:局部。

(3)懲罰:法律上的懲罰。

翻譯

子曰:“君子失德,小人失鄉;君子思法治,小人思恩。"

評論和分析

本章再次提到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君子和小人。他們認為君子道德高尚,心胸寬廣,胸懷寬廣,考慮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只知道思念國家,很少善良,只考慮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之壹。

原文

子曰:“道(1)為政,氣(2)刑,民免(3)無恥(4),道為德,氣為禮,恥而合格(5)。”

給…作註解

(1)陶:有兩種解釋:壹種是“引導”;二是“治”。前者更合適。

(2)整齊劃壹:整潔、克制。

(3)免責:回避和逃避。

(4)羞恥:羞恥之心。

(5)案例:有兩種解釋:壹種是“誌”;二是“正”。

翻譯

孔子說:“用法律的禁令來引導人民,用刑法來約束他們,人民只是尋求避免因犯罪而受到懲罰,卻失去了羞恥之心;用道德教育引導民眾,用禮制統壹民眾的言行,民眾不但不會感到羞恥,還會遵守規則。"

評論和分析

在這壹章中,孔子引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治國原則。孔子認為,懲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明白犯罪可恥的道理,道德教育比懲罰好得多,既能使人遵守規則,又能使人感到羞恥。這反映了道德與法制在治國方面的不同。但也應該指出,孔子的“德治”思想應該重視道德,但卻忽視了刑事政治和法律制度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