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商羊舞蹈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孔子家辯證法》中:壹只壹只腳的鳥在公庭中飛翔,停在廟前,展開翅膀跳躍。齊桓公很驚訝,於是使臣就雇了魯,問孔子。子曰:此鳥名商鞅,水吉祥。過去小孩子壹腳兩眉跳起來,說:“明日大雨,尚羊受鼓舞。今天,它都在那裏,它應該這樣做。”急告百姓治溝築堤,大暴雨為禍。片刻之間,大雨和水淹沒了所有國家,傷害了人民。唯有齊有備無患,所向披靡。東漢王充《論衡變》曰:“商羊之人,知下雨之事,天下雨,所以壹腳舞之”;蒲松齡《聊齋誌異》有“商鞅舞”的舞錄:“女子穿短裙,屈足使商鞅舞”。可見,商羊鳥的出現是水的吉兆。當人們看到商羊鳥的樣子時,他們知道要下雨了。長時間不下雨的日子,人們每天都盼望著尚羊和飛鳥的出現。人們裝扮成上陽鳥,戴著面具,拿著響板,結著鈴聲,模仿上陽鳥的動作,又跳又跳。這種對商代羊和鳥祈雨動作的模仿,逐漸與傳統的祭祀儀式結合起來。經過鄄城先民的不斷升華和完善,逐漸成為壹種民間舞蹈——尚羊舞。除了這壹活動,它是在幹旱和下雨時舉行的,它還形成了壹個固定的日期——每年的三月三日,從商周開始代代相傳。
商鞅舞是壹種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的漢族民間舞蹈。它與中國舞蹈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很深的關系,是鄄城人民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它蘊含著期待、信仰和價值取向的精神,涉及鄄城節日和習俗,具有作為人類學和民俗學研究資料的特殊價值,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註。商鞅舞蹈植根於鄄城人民的文化傳統或歷史,也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美麗的象征性舞蹈形象之壹。
1956年,經過老藝術家趙子林的發掘整理,商鞅舞蹈登上了文化舞臺。1990商鞅舞被列入《中國民間藝術詞典》民間舞蹈欄目,2006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