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什麽是影視文化?

什麽是影視文化?

影視文化,即影視文化,是20世紀人類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基於這樣的前提,影視文化具有許多不同於傳統文化形式和品種的特殊性、復雜性和豐富性。本文將對影視文化的定義、構成以及幾個基本關系進行理論探討。

壹,影視文化的定義

“影視文化”概念的界定包括兩個方面:“影視”作為壹種客觀存在形式的界定和“影視文化”作為壹種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的界定。

(壹)電影、電視和影視

什麽是電影,什麽是電視,什麽是影視,是“影視文化”定義中的首要問題。

“電影”的定義有壹些不同,但對其基本客觀存在形式的理解應該是壹致的。《電影攝影詞典》是這樣描述電影的:“根據‘視覺暫留’原理,用攝影(和錄音)的方法將外界事物的圖像(和聲音)記錄在膠片上,並通過放映(和回放)在銀幕上產生運動的圖像(和聲音)以表達壹定內容的技術。電影是科技經過長期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電影藝術大辭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12版)。這壹表述準確地把握了當前電影的基本客觀存在形式,同時對電影存在形式的歷史演變作出了詳細的解釋,如“視覺暫留”現象及理論的發現、攝影術的發展、膠片的發明、“活動電影鏡”的發明、彩色電影和有聲電影的創作等。

“電視”的定義也不容易。雖然就客觀存在而言,電視不壹定比電影復雜,但構成電視的元素也是豐富的。《中國廣播電視百科全書》將“電視”描述為“壹種利用電子技術傳輸圖像和聲音的現代媒體”。它通過光電轉換系統使覆蓋區域內的圖像(包括屏幕文字)、聲音和顏色瞬間再現於接收機屏幕上。”這句話進壹步掃描了電視傳播的全過程:“1。電視臺利用電視攝像管和麥克風采集景物圖像和伴音,然後按照壹定的思路和順序進行編輯組合,制作各種電視節目;”其次,對電視節目的視頻信號進行電子掃描分解,即在發送端由攝像管將節目的圖像、聲音、色彩轉換成脈沖信號,再通過電纜和天線發送出去;第三,接收端的顯像管將接收到的電脈沖信號轉換成光影圖像、聲音、色彩,還原後在屏幕上完成節目”(見《中國廣播電視大百科全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1版)。這種表達也註意到了電視的“綜合性”特征,吸收了各種傳統藝術風格和其他媒體風格。

“影視”的定義可以在上述影視定義的基礎上進行。從客觀存在的角度,為什麽把“影視”放在壹起表達?這自然是由於電影和電視的相似性和* * *性,而它們最集中、最突出、最直觀的相似性或* * *性就是“以畫動畫”。電影與電視的技術特征、藝術特征、傳播特征雖有所不同,但在“有聲有圖的活動畫面”形態特征上是壹致的。這是“影視”的重要基礎。雖然影視有自己的具體規定,但廣義的“影視”概念將包括影視的所有制作和傳播。

(二)“影視文化”的三大體系

狹義的“影視”是指影視的重疊部分;廣義的“影視”包括電影電視的所有制作和傳播。而“影視文化”也可以從三大體系中看出它的特點和地位。

1.從大眾傳播系統的角度來看。

影視自誕生之日起,就因其覆蓋面廣而區別於傳統的平面媒體。傳統的平面媒體,無論是傳播渠道、方式、接受渠道、模式還是傳播機制,都具有強烈的個性化和個體化特征,而伴隨著現代科技成長起來的影視,憑借其科技優勢迅速成為大眾傳播體系中的重要角色。從印刷媒體到電子媒體,大眾傳播系統內的媒體都在不斷發展變化。

大眾傳播系統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與平面媒體還是廣播相比,電影和電視在傳播範圍和傳播能力上都有很多優勢。報刊雜誌的文字傳播需要壹定的知識基礎,廣播單壹的聲音傳播必然會丟失很多重要的可感知信息。而影音的結合,電影電視的聲畫結合,使他們獲得了壹種相對“全息”的傳播能力,可以覆蓋更廣的傳播範圍。

2.從藝術體系來看。

人類迄今為止創造的主要藝術形式主要由文字形式、非文字形式和綜合形式三種類型構成,綜合了人類的藝術創造體系。

無論是文字形式的藝術綜藝,還是非文字形式的藝術綜藝,甚至是綜合形式的戲劇,都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積澱,書寫了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影視雖然是藝術體系中最初級的,但它以巨大的包容性吸收了人類藝術過去創造的諸多因素作為其基本元素,並創造性地將其融入新的藝術品種——將文字與非文字、時間與空間、視覺與聽覺有機結合,以其強大的傳播優勢創造了20世紀藝術的新成就和成果,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的社會生活。

3.從娛樂休閑系統來看。

娛樂和休閑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娛樂休閑在各民族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方式和表現形式。只有從現代流行的壹些娛樂休閑方式的比較中,才能看出電影和電視的特點和地位。

娛樂休閑系統

作為壹種娛樂休閑方式,健身包括滑冰、範艷、器械訓練、球類運動等。娛樂包括下棋、打牌、跳舞、卡拉ok、繪畫和書法。旅行包括觀光、購物等等。影視作為壹種娛樂休閑方式,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消費的便利性,都是最日常、最便捷的。而且,由於影視的信息量大,或者想象力和藝術魅力強,人們完全可以在娛樂休閑中獲得信息服務或藝術享受。

(三)影視文化與* * *的差異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對“電影文化”做壹個簡要的總結和定義。所謂“影視文化”,就是人類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創造的影視文化樣式。具體來說,“影視文化”是人類重要的傳播方式,也是人類重要的藝術風格和娛樂休閑方式。狹義的“影視文化”是指與影視相同的“有聲有畫的活動畫面”,即影視藝術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廣義而言,“影視文化”泛指壹切以影視為手段的文化創作。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文字主要集中在“影視”的異同上。其實電影和電視的區別也很明顯。從主要形式上看,電影主要以專題片的形式存在,電視主要以紀錄片信息為主要形式;電影致力於藝術“作品”的創作;電視致力於“生活信息流”的傳遞;從美學原理來看,電影主要處理虛構的藝術信息(側重於藝術表現),而電視主要處理非虛構的生活原生態信息(側重於“生活現實主義”的實現);電影更追求藝術原創和經典價值,電視更追求對現實生活信息流的獨特探索和實用價值;從文化取向來看,除了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在影視中同樣重要,電影似乎更傾向於精英文化的價值取向,而電視似乎更傾向於大眾文化的價值取向。此外,在影視傳播過程中,技術、藝術、傳播者、傳播方式、生產方式、受眾、傳播環境、接受環境的意義、地位、價值、作用和特點都有許多不同。簡單來說,雖然“影視文化”在傳播系統、藝術系統、娛樂休閑系統等方面有很多相同點、相似點和接近點,但它們也有很多不同點和不同點。相比較而言,對於電影來說,或許藝術是第壹位的,傳播是第二位的。對於電視來說,也許傳播是第壹位的,藝術是第二位的。所以電影文化和電影藝術更接近;電視文化和電視傳播密不可分。

(4)總結

作為電影文化和電視文化的整體,其異同如上所述。作為壹個整體,“影視文化”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進壹步界定。也就是說,狹義的“影視文化”應體現為“影視藝術”,即以相對完整、獨立的影視藝術作品為主體的影視存在形式,包括電影專題片、電視劇和藝術電影紀錄片,以及藝術電視“銀幕作品”(如藝術電視文學作品、電視藝術電影和藝術電視紀錄片)。廣義的“影視文化”應該體現在所有現存的影視形式中。雖然電影和電視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它們的獨特性應該得到更多的關註和研究。壹方面,傳播系統、藝術系統和娛樂休閑系統的意義、價值和地位相當接近;另壹方面,通過對物質(包括技術和形式)、制度(包括生產和傳播)、觀念(包括各種價值)的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相對存在。

二、影視文化的構成(廣義)

從廣義上講,影視文化是由物質(包括技術和形式)、制度(包括制作和傳播)和受眾(包括各種價值觀)構成的。

(壹)物質層面

在物質層面上,影視文化體現在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和看到的技術和形態的物化。這個層面的影視文化變化很快。由於影視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完善,影視的形式和傳播方式也在不斷變化。

電影技術的發展是日積月累的。17世紀,牛頓首先發現了反映在人類視網膜上的圖像不會立即消失這壹重要現象。1824年,英國的彼得·馬克·魯特在倫敦發表了他的“視覺暫留”理論。所謂“視覺暫留”,是指當人的眼睛在觀看移動的物體或圖像時,每壹個物體和圖像消失後都會在視網膜上停留不到壹秒鐘。人眼的這種視覺特征使得在人的視網膜上組合運動圖像成為可能。這時,法國的約瑟夫·尼佩斯開始了他的攝影研究。他在1822拍了第壹張原圖,曝光時間14小時。此後,法國舞臺藝術家達蓋爾與尼佩斯合作,利用當時發明的碘伏感光法,借助水銀蒸發,最終固定了特定的影像。這種完整的攝影和印刷方法在1839年首次獲得成功。被稱為“達蓋爾照相術”的照相技術發展迅速。1851年,濕鑼的發明使得在壹個基板上印刷多張照片成為可能。1888年,美國的喬治·伊斯曼發明了膠片,1894年,他與發明家愛迪生合作,形成了第壹個“可移動的膠片鏡”。“可移動膠片鏡”已經初步具備了膠片拍攝、沖洗、放映三個基本要素,但它在壹個大盒子裏放映15.24米(50英尺)的打孔膠片,壹次只能壹個人觀看。到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制造出了可以在白色銀幕上放映影像的電影機器,壹部成熟的電影誕生了。

電影在初期是以默片和黑白的形式出現的。歐洲電影主要記錄現實生活場景,美國電影主要表現娛樂表演。在電影創作的第壹個十年,已經有人開始探索在無聲電影中加入聲音元素。在許多電影院,樂隊和音樂家同時為無聲電影提供音樂和聲音。德國Tobies公司在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發明的“Vitaphone”系統,即大規模錄音錄音和機械連接裝置相結合,使聲音和畫面同步的基礎上,很快推出了光學錄音和聲音再現系統。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有聲電影誕生了。在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和前蘇聯的克萊爾的手裏,他也試圖探索不同形式的聲畫關系(如聲畫對位、畫外音等。),而聲音真的成為了電影重要的藝術元素。

與有聲電影的發展類似,彩色電影在最初階段也是采用人工操作。在默片時期,很多故事片都試圖在某個場景或段落的膠片上塗上某種顏色來增強效果,有的甚至在膠片上壹個壹個地添加顏色。1913拍攝的意大利電影《龐貝的日記》中,維蘇威火山噴發的場景被塗上了紅色和橙色的火焰以及深藍色的天空,1925拍攝的前蘇聯電影《戰艦波將金號》起義後的戰艦升起了壹面紅旗。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這種加色法已被減色法取代,減色法曾被用於美國電影《徐賁傳》和之前的《黑海盜》(1926)中的壹些彩色場景。到1935,三色色系宣告成功,第壹部真正的彩色電影《名利場》正式上映。色彩在電影中的廣泛使用被推遲到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

電影誕生100多年以來,從黑白、無聲到有聲、彩色,從小銀幕到立體電影、寬銀幕電影,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變革,這也使得電影的形式不斷變化,電影藝術的元素不斷延續。

豐富,電影的形式和種類不斷擴大。近十年來,現代高科技進入電影,進壹步改變和創新了電影形式。如三維動畫、電腦特效、現代錄音技術等。,使電影構圖的元素,電影的時空觀念,電視聲音和畫面的視覺敏銳度,沖擊力和感染力。

如果說電影是建立在現代攝影技術、沖印技術(化學工業)等技術的基礎上,那麽電視就是在現代無線電電子技術的基礎上誕生的。電視技術的過程包括電視節目的制作、播控、轉播、發射和傳輸。

電視的出現首先得益於電磁感應的發現。電視的起源始於電報和電話等有線電子媒體的發明。無線電和通信技術的發明使電子媒體擺脫了有形的電線,無線電子通信成為可能。

無線電電子傳輸首先成功的傳輸了聲音,這就是廣播的誕生。此後,英國工程師發現了硒的光電效應,德國、前蘇聯、美國等國的科學家發明了電視發射和接收的控制系統,利用圖像分解掃描原理解決了圖像傳輸的通道問題。在此基礎上,20世紀20年代,機械電視首先在英國和美國出現。隨著電視攝像機和接收器的發明

美國科學家發明的電子電視的問世取代了機械電視,標誌著真正的現代電視的到來。到了30年代,BBC開始定期播出,英國、德國、美國和前蘇聯的電視相繼誕生。

電視形態的每壹次變革,都伴隨著電視新技術的提升。從生產手段的技術進步來看,大發展段是從模擬階段到數字階段。在模擬階段,聲音和圖像的清晰度和逼真方式往往會因技術的變化而改變。從聲音發展的角度來看,手持留聲機、電唱機、錄音機、錄音機、光盤(CD)等手段和方法逐漸進步,使電視的聲音越來越清晰、逼真。從圖像發展來看,從黑白電視、彩色電視到高清電視,從分體式錄像設備到壹體化錄像設備(如ENG)的逐漸進步,使得電視圖像還原生活的層次越來越清晰逼真。在數字時代,借助電腦特技和多媒體制作,電視視聽圖像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日益增強,電視節目的制作也日益簡化和便捷,因此電視節目的制作能力大大增強,電視節目的形式、品種和類型也更加豐富多彩。

從發射和接收,從無線微波傳輸,到有線或光纖傳輸,再到衛星傳輸,覆蓋範圍不斷擴大,電視信號越來越清晰,電視頻道越來越豐富,容量越來越大,使電視的生產和傳播能力大大增強成為可能。

影視文化的發展是以物質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影視技術的進步帶來了其形式的變化和豐富,也改變了人們接受、理解和參與影視的方式和習慣,改變了人們對影視的思維和觀念。

體制層面

制度層面或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在影視文化構成中處於至關重要的中介地位。影視文化體系的內容既有宏觀的社會制度背景,也有具體的制作體系和管理體系。

1.社會制度:

影視文化的宏觀社會制度背景是影視文化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壹般來說,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背景下的影視產業往往以商業利益最大化為首要目標。而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背景下的影視行業,往往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實現更好的社會效益為首要目標。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背景下的影視產品往往具有濃厚的商品色彩,而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背景下的影視產品壹般具有濃厚的宣傳教育色彩。

2.生產系統:

電影制作是電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了有效地進行影視制作,協調各方面的壹系列組織是影視制作體系的具體體現。從整體上看,影視制作系統與其社會系統是壹致的,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特質。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影視制作基本上按照資本主義市場的規則運行,以制作公司和傳媒公司為主體的組織形式。在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背景下,影視制作壹般按照計劃經濟的規則,以全民所有的制片廠、電視臺的組織形式運行。然而,壹個生產系統的建立並不容易,要改造該系統面臨著各種現實困難。特別是對於長期生活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影視行業來說,正面臨著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形勢,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壹系列復雜問題不可能壹下子解決。有人提出“制度創新”“體制創新”,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表達的。

的確,在影視制作數字化生存的時代,影視制作面臨的是整合所有傳統媒體並產生巨大能量的網絡傳播時代。傳統的單壹、狹窄、小而全的生產體系,傳統的

媒體之間的碎片化局面和傳統的碎片化局面都將面臨巨大的沖擊。1999美國傳統最有號召力的娛樂集團華納公司和美國最時尚最現代的傳媒集團AOL的合並震驚了全世界。這種“強強聯合”本身就是為了賦予影視及相關媒體的制作體系更加充實和宏大的內涵。中國的影視行業還面臨著另壹個挑戰,就是中國可能入世後,國外傳媒行業和影視行業的沖擊。這些都為加快我國影視制作體制改革提供了劃時代的機遇。

3.管理系統:

影視制作管理制度應視為制作制度在其社會制度背景下的具體化,是指影視制作和傳播過程中各個環節(尤其是人、財、物領域)的管理制度。資本主義影視制作的管理基本遵循資本運作規律,以利益和利潤最大化為導向,通過影視制作的成本核算,實施人、財、物的管理。社會主義影視制作中的管理與社會主義影視制作體制基本壹致,體現為政治模式(或手段)與市場模式(或手段)雙軌並行。從我國的影視管理體制來看,壹方面,人員、資金、產品的運作和使用以行政手段為主(如幹部任用、資金投入、產品檢驗等。),另壹方面將市場手段融入宏觀行政管理(如人員聘用、多渠道資金來源、產品進入市場競爭——高度重視“票房價值”和“收視率”等。).

影視制作的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都離不開具體法律法規的保障。影視制作本身既是可以產生巨大社會效益的公益事業,也是可以賺取暴利的文化產業。如何使影視制作既能保證自身利益的獲取,又能為社會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糧,如果沒有專門針對影視制作的法律法規,僅靠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來調整還是不夠的。因此,針對影視制作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壹系列的管理規定,將會更加有效地進行影視制作,進而從制度上保障影視文化的健康發展。

(三)概念層面

影視文化的理念體現在影視的價值取向和觀念上,滲透在影視制作和傳播的方方面面。

影視概念是人們對影視的理性認識、理解和把握,是人們壹般社會文化觀念在影視中的體現,是人們在影視實際制作和傳播中對各種價值取向和價值的理性認識、理解和把握。

從人們壹般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和影視價值觀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有時影視價值觀是超前於人們壹般的社會文化觀念的,然後影視可能會在社會文化變遷中起到先鋒作用;有時候影視的價值觀念滯後於人們壹般的社會文化觀念,那麽影視就可能對社會文化發展起到保守的作用。

從影視觀念本身的變化來看,除了社會生活環境變化的沖擊和影響,大的社會文化觀念的沖擊和影響之外,必然會經歷觀念本身的演變和演變。雖然觀念層面的變革比物質層面的變革要困難和緩慢得多,但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的變革終究會極大地刺激和影響觀念層面的變革。壹旦影視觀念發生巨變。勢必會對影視的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產生巨大的反作用,使其發生相應的劇變。

這裏只從影視的文化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的角度來看影視文化概念層面上的壹些情況。

影視的文化角色定位包括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和邊緣文化。影視文化的角色定位於主流文化,意味著影視的制作和傳播將圍繞主流意識形態的需求,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意誌(中國的“喉舌”、“二次元”、“主旋律”等影視概念典型而生動地表達了其主流文化的角色定位)。影視文化的角色定位於精英文化,意味著影視制作與傳播將著眼於影視制作與傳播主體的個性化創作與思考的需求,更多地體現影視制作與傳播主體的意誌(所謂的“創造性”、“獨特性”、“古典性”)。影視文化的角色定位於大眾文化,是指影視制作和傳播將著眼於大眾普遍的、當下的情感心理訴求,滿足其普遍的、當下的情感心理需求(如所謂的“大眾化”、“大眾化”、“美”、“時尚化”)。影視文化的角色定位於邊緣文化,這意味著影視制作和傳播將聚焦於那些非主流、非大眾、可能非精英的影視制作和傳播主體的極度個性化的思想。有時可能是影視制作和傳播主體借助影視對人類生存境遇的感性表達,有時可能是對自身手段和方法可能性的探索和探索(如“實驗性”、“開拓性”)。

由於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和邊緣文化的價值觀差異,影視文化的角色定位對影視觀念的呈現和體現起著直接的制約作用。

當然也要看到,這幾種影視文化的角色定位透露出壹種極其典型的狀態。事實上,在具體的影視制作和傳播過程中,這些觀念往往是交織在壹起的,我們只能判斷其主導觀念的傾向性而不能簡單地判斷為“非此即彼”的單壹價值取向。否則,如何解釋影視制作和傳播中經常出現的“雅俗共賞”?

在影視功能的定位上,情況可能更復雜。影視的功能包括娛樂、宣傳教育、信息傳播、審美和認知。影視的功能定位於娛樂,意味著影視的制作和傳播將著眼於當下普遍的、愉悅的感官享受,努力適應、迎合甚至超越媚俗。雖然娛樂本身也有不同的層次,但以上特點應該是缺壹不可的。娛樂化往往排斥深度的、個性化的體驗和思考,同時又因為容易滿足壹些大眾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甚至感官刺激需求,贏得更高的“票房價值”或“收視率”,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需要指出的是,這並不意味著只要追求“娛樂”功能就能達到這個目的(最佳經濟效益)。真正經濟效益高,實現“娛樂”功能的影視產品,往往需要壹定的思想容量,尤其是智慧內容。“通俗”不等於“俗”,甚至不等於“俗”。影視的功能定位於宣傳教育,也就是說影視的制作和傳播會圍繞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和人們普遍認同和需要的某些或某些觀念進行傳達。在這裏,擁有當下的政治理念和道德理念尤為重要。任何壹個民族、國家和地區,都必然會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用不同的政治道德觀念來制約影視的生產和傳播。雖然各國的影視制作和傳播的審查和監管機制存在差異,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這裏說的極端的“宣傳教育”影視產品,往往表現出概念大於形象,抽象大於具體的特點。這些影視產品可能有壹部分沒有認真投入制作和傳播(也可能因為不認同這個理念而敷衍了事),可能得到主流文化或部分受眾的認可,取得壹定的社會效益。但由於這些影視產品的“說教味”,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當然,真正好的“宣傳教育”類影視產品,應該是“娛樂性”的,才能達到滿意的社會效益。雖然這些產品大多提高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較差,但優秀的產品應該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或稱“雙贏”)。影視的功能定位於審美,意味著影視的制作和傳播將著眼於人們的普遍審美趣味和取向,滿足人們的普遍審美需求。而審美取向、審美趣味、審美需求,往往既是* * *又是個體,可以從概念上表達,不合理,莫名其妙。影視產品審美功能的實現往往難以單獨提取,因為它總是與特定環境下人們思想、心理、情感的整體需求特征聯系在壹起。影視的功能定位於信息傳播或者理解,是壹個比較理性的選擇。作為大眾傳媒,影視的生產和傳播當然離不開它的信息傳播和認知功能,但這種理性的功能選擇能否獨立實現?其實類似於審美功能的實現(只是“審美”更感性),影視制作傳播的信息傳播和認知功能的實現往往不能單獨提取,而需要壹定的外在“包裝”和內在內容展示。(如依托感人故事或真實事件)。

無論如何,影視文化觀念層面的情況對影視文化的發展起著很大的制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