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內熱簡介

內熱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病機、內熱5 A治法、內熱6參考資料附件:1內熱穴位2內熱方劑3內熱中成藥4內熱相關藥物5古書內熱1拼音nèi rè

2英文參考calor internus[湘雅醫學詞典]

內生熱【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內熱概述:1。發病機理;2.壹種療法。

4病機內熱為病機[1]。與外熱相對,是指熱邪入內,或陰虛生熱,致熱潛能明顯的病理變化[2]?。壹般指臟腑陰陽實熱[1]。內熱證可引【1】。區分現實與過剩是恰當的[1]。《黃帝內經》蘇文條經綸:“陰虛內熱,...疲勞,少則體氣下降,谷氣不足,不能集中於上焦,下胃脘痛,胃氣熱,胸中有蒸,故內熱。”《黃帝內經·蘇靜文決論》:“酒之氣與糧之氣相競,熱盛於中,故熱遍全身,內熱亦溺。”內熱常見於胸,午後潮熱,五心發熱,口苦,面紅[1]。《明雜醫》卷壹:“內傷發熱,指楊燦因自傷不能升,內熱因陰虛,故其脈大而弱,屬肺脾;陰虛發熱是因為陰血自傷,不能生火,陽升是因為內熱,內熱是因為陽旺,故其脈弱,屬心腎。”《內熱骨蒸治虛論》:“故夜熱、內熱、虛熱為虛損之始病,內熱骨蒸、潮熱亦為虛損之病...治法是清金養營,祛邪潤燥,則熱退。”

見發熱:發熱是指體溫高於正常標準,或身體因熱而感到不適[1]。發熱的原因壹般可以分為兩類:外感和內傷[1]。外感發熱常因感受六淫之邪、疫疾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因飲食疲勞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足。外感熱病多為實感,可見於感冒、傷寒、熱病、瘟疫等疾病;內傷多為虛損,如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勞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1].因發熱類型不同,有實熱、微熱、惡熱、惡寒、寒熱交替、潮熱、五心煩熱、驟熱等;由於發熱時間不同,有平日熱、晝間熱、日光熱、夜熱等;由於發熱部位不同,有肌熱、痰熱、肩熱、背熱、肘熱、足皮膚熱、手掌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有痰積發熱,有食積發熱,有飲酒發熱,有血瘀發熱,有病後發熱[1]。

5治愈。上火是治[1]。內托納[1]。《黃帝內經·靈樞手藥·剛柔》:“刺寒痹者,有內熱。”也就是針刺痹證,火針,熨法,艾灸法的時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