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犯罪學
犯罪學是壹門學科,而不僅僅是壹本書犯罪學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內容和範圍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犯罪現象研究的逐步深入而變化。從詞源上講,意大利人Garofalo(1851 ~ 1934)最早使用了犯罪學這個詞。他在1885出版的書叫《犯罪學》。犯罪學在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始於19世紀中葉。它是基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在長期的研究中,壹些學者著眼於罪犯的生理或心理特征,試圖找出什麽樣的人會成為罪犯。這方面的理論有犯罪人類學、犯罪生理學、犯罪心理學等。,統稱為犯罪生物學;有的側重於研究大量犯罪現象,分析什麽樣的社會環境條件會導致犯罪。這個理論就是犯罪社會學。在這壹理論中,犯罪統計起著重要的作用。以上兩種理論各有側重。其中,也有不少學者從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尋求犯罪的原因。
犯罪原因理論?,比較受關註的有以下幾種:
法醫人類學?壹種從身體結構方面探討犯罪原因的資產階級理論。切薩雷·龍勃羅梭首先從人類學的角度研究罪犯。基於他對精神病人和犯人的觀察和驗證結果,在1876發表了《罪犯論》?提出了自然犯罪類型理論。他認為,這類犯人因其固有的身體特征(如畸形的頭骨、扁平的前額、突出的顴骨等)必然會犯罪。).在精神心理方面,天生的罪犯也有壹定的特征(如智力低下、缺乏道德情感、迷信、沖動、殘忍、懶惰等。).他還認為自然罪犯是從另壹代人那裏繼承下來的野蠻人的返祖現象,這是人類學的壹種變異。這類人約占罪犯總數的65 ~ 70%,後來修正為約占35 ~ 40%。他還認為,刑罰和短期自由刑對自然犯罪人沒有作用,應該用保安處分代替(見保安處分);對未成年犯和機會犯采取保護性觀察制度。犯罪論誕生後,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攻擊。雖然這個理論本身沒有實際的科學價值,但是研究罪犯的方向卻被繼承了下來。
犯罪生物學?20世紀初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的壹些犯罪學家繼承了切薩雷·龍勃羅梭關於罪犯是人類的變種的思想,提出了罪犯是不正常人的命題,並在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中,在犯罪生物學中,除了身體人格類型學之外,還包括內分泌腺、遺傳負面因素、犯罪者家庭、雙生子與犯罪關系的研究。人的生物體質和性格是分不開的。基於這種認識,研究體質、人格與犯罪關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K. Kretzschmer和A. Lenz。Kretzschmer根據自己在精神病學方面的臨床經驗,將人的體質(身體結構)分為三種基本類型:豐滿型、苗條型和鬥士型,還有壹種例外,即發育不良。人格分為三種:循環型、分裂型、附著型。發展到嚴重程度時,會出現躁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癲癇三種類型的精神病。認為豐滿型與循環型性格、纖細型與分裂型性格、鬥士型與黏著型性格之間存在著某種親和力。這就是所謂的體質人格類型理論。1927年,楞次和歐美的壹些犯罪學家成立了犯罪生物學協會,撰寫了《犯罪生物學精要》。他借鑒了克雷茨施默的理論,對罪犯進行了人格調查。他認為,犯罪是犯罪人在犯罪前人格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人格的形成是個人品質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與切薩雷·龍勃羅梭不同,犯罪生物學認為犯罪分子具有陷於與社會和個人環境無關的犯罪中的品質,而是廣泛研究體質、人格、環境與犯罪的關系,這在壹定程度上避免了犯罪人類學學派的獨斷性。
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狀態與犯罪之間關系的理論。犯罪心理學的早期研究壹般是從精神病理學開始的。比如法國醫生黛西·皮娜(1812 ~ 1892)認為犯罪者缺乏道德情感,懲罰對他不起作用。教育或者隔離他很重要。切薩雷·龍勃羅梭提到,自然罪犯的心理特征是壹種退化的心理狀態。學生Garofalo提到,由於缺乏基本的道德情感(同情和正直)而實施的犯罪屬於自然犯罪,而人是典型的罪犯。後來的犯罪心理學就不壹樣了,側重於普通人的精神狀態和犯罪的關系。在這方面,s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1856 ~ 1939)和他的學生a .阿德勒的人格心理學(1870 ~ 1937)具有代表性。弗洛伊德認為,壹個人的人格或個性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壹德”是壹切先天本能(如食物、顏色等)的來源。)其中最值得註意的是以種族保存為目的的性本能。“自我”是年輕時膚淺的生活經歷形成的。當它發展到壹定程度,就會尋求本能的滿足。“超我”是由教育和社會要求形成的,它傾向於壓抑本能沖動,隨意追求滿足。人的活動方向主要由潛意識的性本能決定,犯罪也是如此。這就是著名的泛性理論。從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當“自我”要求本能的滿足,而又不能像“超我”所要求的那樣以壹種可以接受的方式實現時,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弗洛伊德認為懲罰毫無意義。阿德勒不同意泛性理論,認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自卑”。當人的生命本能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受到壓抑時,就會自卑,更有甚者,會因為潛意識的欲望而犯罪。驅動力是與生俱來的征服欲或權力欲。他還認為自卑的基礎在於個人素質。但資本主義伴隨的貧富懸殊和經濟社會壓迫的加劇,增強了自卑感和反抗心理。因此,為了消除犯罪,有必要建立壹個人人平等的社會。懲罰只能鼓勵犯罪,這本身就是有害的。這個學派用潛意識活動來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的犯罪現象,被稱為深層心理學的犯罪理論。
犯罪社會學?從社會環境探索犯罪原因的理論。犯罪統計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克托萊和法國人A·M·蓋裏(1802 ~ 1866)最先開創了這壹領域。他們運用統計學方法,從資本主義社會犯罪現象與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經濟、地域、季節、氣候的關系中,發現每年犯罪的類型和頻率是相同的,也從犯罪人的年齡、性別、財富、城鄉的比較中,發現了相同的規律性。克托萊說,社會本身就孕育著犯罪的胚胎,任何社會作為其必然的結果,都會產生壹定數量的犯罪。他們的結論是,犯罪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壹種總體現象,它的發生是由社會原因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