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701年2月8日生,四川江油人,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蜀中難行》、《行路難》、《夢裏登天目山》、《走進酒裏》、《梁·》等。,以及59種古風;長征、午夜吳歌、看廬山瀑布、看天門山、早造白帝城等。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美,號少陵夜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稱為“詩聖”。秋興詩八首,將軍詩五首,古跡詩五首,三官:新安官、潼關官、石昊官:新婚,辭舊無家。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詩人,太原(今山西)人。諷喻詩最為著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壹個老婆婆就能解釋”。敘事詩如《琵琶行》、《長恨歌》都很有名。六十首《新樂府》《秦中吟》、
王維(701-761),盛唐著名詩人,原籍齊(今山西祁縣),後遷居(今山西永濟),信佛,晚年住在藍田。蘇軾評價“詩中有畫;看畫,畫中有詩。”《桃花》、《老將軍》、《與崔富答吾兄》七首古詩,在盛唐七大古詩中名列前茅,其形式錯落有致,氣勢飄忽。
孟浩然(689 ~ 740),唐代詩人,本名郝,字浩然。襄陽襄州(今湖北襄樊)襄陽,世稱孟襄陽。主要是寫田園山水詩。因為沒當過官,所以又叫孟山都。如《秋登萬山寄張梧》、《夏在南亭思辛》、《路過老人村》、《建德夜泊》、《夜歸鹿門歌》等。
王昌齡(690-756),名邵伯,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後人稱他為“七絕”。比如《出塞外》詩中寫道:“月關秦,長征人未歸。但使龍城飛,不教呼瑪過陰山。”再如《從軍記》、《長信秋詩》、《西宮春怨》、《永遠在我心中》、《采蓮歌》等。芙蓉客棧的送別之作《與辛健的離別》也是千古佳作。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探夫,後改為佑安,別名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著有《賈》壹書,600余字。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鷓鴣天(客談功名)、破陳子(給陳同福強話送)、何心郎(陳同福從東陽來過年)、摸魚(惜春已經到了)等等。《水龍隱》和《水龍隱》中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構成了其詞的悲劇基調。
蘇軾(1037 ~ 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散文家、詩人,人稱“東坡居士”,追謚號“文中”。開創了與婉約派並駕齊驅的豪放詞派。代表作有《念奴嬌懷古赤壁》、《水上月何時調》等。
柳永(約987-約1053)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詩人,婉約派創始人。原名三邊,字敬莊。後改稱雍,字卿。排名第七,又名劉啟。有壹個動作集合。榆林嶺(寒蟬)、梁祝(倚危樓)、王海超(贏在東南)、巴生贛州(雨夜下雨)
李清照(1084.2.5。~ 1155.4.10.),南宋傑出女作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詩人。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現存的詩詞歌賦都是後人編的,其中就有《漱玉詞》。李清照詞可分為前後兩期,壹期在杜南之前,壹期在之後。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性詞人的感傷個性。”如夢》昨夜雨風驟起,《如夢》常記西亭落日與“醉花吟”(薄霧濃雲壹去不復返)。後期她的詞充滿了“物是人非盡”的深沈情感,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往事的深深眷戀。如“聲音慢”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八大家的統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韓愈(768-824)改名韓昌黎,河南人,著有《原道》、《佛骨桌上》、《教師手記》、《學釋》、《劉子厚墓誌銘》、《送別孟冬野序》、《送別董少南序》、《七絕》等七法。
柳宗元(773-819),字厚,原籍河東,世稱六合東、柳州。著有《六合東集》四十五卷,《外集》兩卷。捕蛇者論,永州八記,小石塘。
歐陽修(1007-1072),又名永叔,是個酒鬼,61歲的居士,冀州(今江西)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自稱廬陵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歐陽修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以散文為最高。政治著作如《本論》、《原弊》、《高官之諫》、《朋黨論》、《新五代史靈官傳》等。抒情敘事散文《石米詩序》、《頌》、《蘇選集序》、《豐樂亭》、《醉翁亭記》。
蘇洵,蘇軾,蘇轍
蘇洵,名雲,號,梅州梅山人。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合稱為“三蘇”。《賈》的作者。
蘇軾(1037-1101),四川眉山人。
蘇哲(1039-1112),四川眉山人,和大叔壹樣。著有《欒季承》和《欒城後記》。
王安石(1021-65438+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曾鞏(1019-1083),建昌軍(今江西)南豐縣人。
張九齡(673-740),韶州(今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隆初年進士。玄宗是唐代著名的聖人,歷為中書侍郎、平章官、中書官。
王維(701-761),字莫,原籍齊(今山西祁縣),父遷(今山西永濟西),故名河東人。開元進士何歷任大樂誠、遊士毅等職。安祿山造反時,被迫擔任偽職。他在詩歌和繪畫方面的成就很高。蘇東坡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其是山水詩的成就。和孟浩然壹起被稱為“王蒙”。晚年無心仕途,壹心為佛,後人稱他為“詩佛”。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歲那年去長安科考,我壹直隱居在家鄉流明學習寫詩。詩歌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時期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他們與王維齊名,合稱“王蒙”。
王昌齡(約690-756?),字邵伯,今陜西Xi人,人稱“聖手七絕”,在當時被稱為“詩人的天子”。
常健(708-765?),籍貫不詳,開元十五年以秀才身份加入王昌齡。
南陽人岑參(715-770)說自己是湖北江陵人,年輕時住在河南松陽。他們和高適壹起被統稱為“高岑”。
魏(737-791?),趙靜長安(今陜西Xi)人,因為他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魏蘇州”。在西溪的滁州。
孟郊(751-814),生於湖州(今浙江德清)武康東野,與賈島齊名,人稱“孤島薄”。唐代詩人,《遊子》
陳子昂(661-702),字子州射洪(今四川)人。幽州城樓上有“詩骨”之稱。
韓愈(768-824),河南合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自稱郡王昌黎,世稱韓昌黎。年輕,孤獨而貧窮,勤奮好學,德宗貞元做了八年秀才。曾任監察禦史,因免關,被貶陽山縣令。後來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因諫佛骨降潮州刺史。我在吏部任侍郎,死為文官,所以被稱為高麗吏部,高麗文官。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與柳宗二並稱為劉漢。詩歌力求新穎、豪放、氣勢。
白居易(772-846),本名樂天,晚年是壹位名叫香山的學者。敘事詩如《琵琶行》、《長恨歌》也很有名。
高適(702-765),本名達夫,德州周縣(今河北景縣)人。他有點落魄。過了四十歲,中了尤克郡第壹名,不久便辭了職。後來,他在我國駐河西使節宋的門簾中擔任了秘書壹職,見識了大漠的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他的詩直白,不華麗,以七言歌最具特色,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又稱“高岑”。
王波(649-676),字安人,江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十四歲時,他是蘇遊柯基的壹員。他曾經在周國參軍,然後去看望他的父親。不幸溺水而亡,年僅27歲。他的詩力求擺脫齊梁的詩風,散文也有名氣。著名的《王騰亭序》就是他寫的。他們與楊炯、陸、羅並稱為初唐四傑。
羅(640-?),祖籍義烏,梧州(今浙江)人,早年落魄,但詩作頗有名氣。他壹生只做過主簿裏的小官,參加過討伐武則天的義勇軍,為徐起草過《為武氏》。後來戰敗絕望,不知何去何從。也是初唐四傑之壹。
杜(約646-708),字須簡,襄陽(今屬湖北)人,遷居河南珙縣。他是偉大詩人杜甫的祖父。鹹亨皇帝是個秀才,曾經做過、洛陽丞等小官,又是個直學士,在壹所文學學校讀書。他與李喬、崔融、蘇味道齊名,被稱為“文章四友”。他是唐代“近體詩”的創始人之壹,作品樸實自然。
宋·文誌(約656-712),少蓮人,字延慶,汾州(今山西汾陽)人,周國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商朝進士,武則天為官,方城監。當中宗被選為秀文館學士時,他被選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和。他的作品大多粉飾現實,歌頌和平,價值不大,但律詩在初唐有壹定地位。
王婉(?-750),河南洛陽人,玄宗先天年間進士,開元五年任滎陽主簿,止於洛陽。流傳下來的詩詞不多,這首《北堡山下的壹泊》最為著名。
劉長卿(709-790?),字書房,河間(今河北)人。開元二十壹年,進士,曾任常州郡校尉。曾兩次因事入獄,遷居司馬、,狀告隨州為刺史。詩歌多描寫政治失意的心情,也反映混亂,善於描繪自然風光。五言詩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長城”。
李益(748-827),陜西古藏(今甘肅武威)人,後遷居河南鄭州。他在大理做了四年秀才,第壹次被任命為鄭縣尉。他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得不到提升,然後拋棄了自己的官職在趙巖四處遊蕩。憲宗做官書記的時候,監督比較少,最終做了禮部尚書。詩風豪放明快,尤其是邊塞詩。
劉禹錫(772-842),洛陽(今河南)人,說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貞元九年中進士,授監諫。因參與王變法,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郎州司馬,遷居連州任刺史。後因宰相裴度的推薦,被任命為太子客,加為校勘司史,稱劉客。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瀏”,常與白居易合唱,又名“白柳”。他的詩歌風格清新含蓄,善於吸收民歌精華,反映社會生活。
張繼(768-830?),字文昌,祖籍吳軍(今江蘇宿州),住在吳江(今安徽吳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任太常寺太祖、水部尚書、掌大臣,故世稱“張水郎”或“張”等。由於家境貧寒,眼疾嚴重,孟郊稱他為“窮瞎子張太主”。作為韓愈的學生,他的詩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得到了與王建齊名、被稱為“王璋”的白居易的稱贊。
杜牧(803-852),字,京兆萬年(今陜西Xi)人。他與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杜麗”。
溫庭筠(812-870?),本名祁,字費清,山西祁縣人。和李商隱壹樣,被稱為“文禮”。他還作詞,是花間派的鼻祖。
韋莊(836-910),長安(今陜西省長安縣)淩渡人。長詩、尹和文都是花間派的重要詩人。
元稹(779-831),河南洛陽人。詩歌也與白居易齊名,被譽為世界“白元”。
王之渙(688-742),紀靈人,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曾祖父遷居山西絳縣。豪放不羈的他,時常哀嘆劍術,他的詩多為當時樂師傳唱,壹時聲名鵲起。常與高適、王昌齡合唱,以擅長描寫邊塞風光而聞名。
賈島(779-843),河北省涿縣人。當初他出家無名,後來韓愈勸他回歸世俗。屢次考中進士,曾擔任長江主簿,人稱賈長江。他是壹位著名的詩人,以追求純奇的意境和註重詞的提煉而聞名。與孟郊同名,人稱“薄郊島”。
何(659-744),字紀真。武則天生於越州永州(今浙江蕭山),聖原秀才,曾任禮部侍郎、太子客、秘書監等職。自封四明狂徒,與李白、張旭等人並稱為長安“飲酒八仙”。龔書法,尤擅草書,多有祭神詩和應作,偶有小詩清新喜人。
崔護,字殷公,博陵人。貞元十二年登基。最終嶺南節度使。他的詩風凝練婉約,語言極其清新。六首詩,都是佳作,尤其是《城南村題》流傳最廣,家喻戶曉,有* * *眼光。這首詩,用壹句“人面桃花,物與人不同”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千萬萬人經歷過的* * *人生經歷,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