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最早是在西漢時期發明的。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技術,取材方便,工藝簡單,節能環保,被廣泛傳播。《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約多以竹簡編之,用帛者稱之為紙,貴而簡,人不方便。倫奈創造了這個想法,用樹皮、麻頭、布和漁網做紙。.....自然少不了人間,所以人間鹹稱‘蔡侯紙’。”
紙的存在至今無法考證,我們的考古發現也無法證明紙的來源。紙的存在由來已久,並非東漢之後。東漢的蔡倫只是降低了造紙的成本,只是改進了造紙。在春秋戰國時期,紙的概念就已經存在了。在當時,紙是指類似紙的東西,包括羊皮紙、絹紙、龜紙、木片紙和竹紙。簡而言之,紙的使用和發展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可以肯定地認為,紙是從東漢蔡倫開始使用的。
但作為書寫工具,在“紙”發明之前,古人的智慧同樣博大精深,比如甲骨文、鐘鼎祭祀、帛書、竹簡等等。在先秦時期,作為文明象征的文字是貴族特權衍生出來的奢侈品。昂貴的書寫材料和工具被貴族階級壟斷,普通人無法享用。“紙”的發明和工藝流程的改進,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文化向下普遍傳播革命,讓出身卑微的讀書人讀書斷字成為可能。
戰國末期年輕氣盛的軍事理論家趙括詮釋“紙上談兵”的諷刺故事,經過後世史家、文學家的苦心渲染和提煉,最終在明清前後正式固定為大家熟悉的成語。
從“典故”到“成語”,這既是中國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播的必然趨勢,也是東方古代文明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的顯著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