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第壹次會員代表大會於2月在上海召開。通過學會章程,選舉連德武為會長,並決定每兩年召開壹次代表大會,然後開展學術活動和組織工作。1917至1930共召開七次會員代表大會。
1932年4月,中華醫學會與中華博醫學會(成立於1886,賈約翰為首任會長)召開聯席會議,宣布兩會合並,仍稱中華醫學會。同年9月,召開合並後的第壹次代表大會(第九次代表大會),牛會生當選為會長。當時會員已經達到1500多。抗日戰爭時期,學會遷至重慶,1947回上海。
從成立到1949 * * *,學會召開了15次會員代表會議,成立了11個內科、婦科、兒科、病史、衛生等專科學會。,並出版了《家輝內科概述》、《邁威外科》和《羅氏健康》。此時會員人數已達3000多人。1950中華醫學會召開第16次會員代表大會。大會接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壹次全國衛生大會制定的國家衛生政策,修改了學會章程,選舉傅連暲為主席,並將總部由上海遷至北京。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有分公司。
1951年1月,中華醫學會加入中華全國自然科學聯合會。
中國科協成立於9月,1958,中華醫學會成為其中的壹部分。
20世紀50年代中期,專門機構的數量已增加到65,438+05,資助了65,438+09種醫學期刊。
1960所有期刊壹度因檢查停刊,後陸續復刊。國際醫學交流也增加了。
在1956會員代表大會上,會員人數(包括105中醫)已達15218。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學會的組織遭到破壞,活動中斷。70年代初,逐漸恢復。
實行改革開放後,學會的會議和學術活動有了很大發展,這也是學會工作最活躍的時期。開展學術交流,促進醫學科學發展,仍是學會的主要任務。每年召開約100次全國性學術會議。學會還圍繞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和衛生工作組織多學科、前瞻性的學術討論,通過科學論證提供決策建議和咨詢。如肝炎、腫瘤、性病等。
民間國際醫學交流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中華醫學會與世界醫學會和18國際專門學會建立了密切聯系,與許多國家的醫學會開展了友好交流。每年接待外國來訪代表團50多批,組織20多批出訪和參加國際會議。學會每年在中國舉辦10多場國際和雙邊會議。社會離港澳很近。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和友好往來現在正在進行。臺灣省醫學會、臺灣省醫學會、臺灣省全科醫師協會等學術團體應邀訪問大陸,學會也派出專家在臺灣省講學。目前,與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共建有83個專業分會,50萬會員,16個科室,3個法人單位,1個醫學圖書館。
全國* * *有25萬成員。市縣分校386個,學院65個,學習小組139個。出版417系列中文雜誌,辦好學會機關報《中國醫學信息導報》。學會下設學術會議部、編輯出版部、繼續教育部、國際聯絡部、科技咨詢部、圖書信息中心等辦公室。
臺灣省還有壹個醫學會,出版兩種刊物:臺灣省醫學會雜誌(月刊,1901起)和臺灣省醫學會繼續教育版(月刊,1989起)。香港有香港醫學會,是壹個獨立的組織,和中華醫學會交換雜誌。澳門有中華醫學會澳門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