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焚琴烹鶴鞭名馬,恐多愛誤美人”?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焚琴烹鶴鞭名馬,恐多愛誤美人”?

這句話應該是“我曾因醉酒而鞭打名馬,惟恐美不勝收。”就是表現出壹種傲慢的態度。

“我曾因醉酒鞭打名馬,恐多情累美色。”在詩中,詩人深切地感受到詩、酒、言情的生活已成過去,他深深地悔恨著自己,渴望以國家的興亡為己任。

原文:郁達夫,釣魚臺題壁

如果妳不尊重以前的自己,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那裝模作樣就成了必然。

我曾經因為醉酒鞭打過壹匹名馬,怕累了美人。

搶劫東南作案,雞鳴,風雨中揚起塵土,

悲歌淚終會彌補,仁人誌士曾說自己是太皇。

註意事項:

1.這首詩是余詩歌中流傳最廣的作品之壹。壹九三壹年壹月二十三日寫於上海。原標題為“老友二十三日海上相會,席間偶爾聊時事,但若突然失之,久不飲酒,或請其過去走走,喝狂歌,現感平安,故有事。”後來被收入散文《漁臺春日》。據載,311年1月,左聯5名作家被捕,壹個月後被殺。這首詩是時事的壹根刺,把感情表達在中間,最能表現郁達夫詩歌的悲涼和憤世嫉俗的特點。尤其是第二副對聯,態之囂張,然悲難掩,實在是絕唱。文末,悲中有譏笑。

第二,瓶子還是該尊重。

三、雞啼:《詩經》中“風雨如壹灰,雞啼不休”的含義。海上浮塵:用麻姑的典故,東海浮塵指的是世事無常。

四、義:指呂忠廉義不從秦。郁達夫後來把這首詩寫進了他的名作《漁臺春日》。他的古典詩歌的風格和技巧在現代是無與倫比的。他身上洋溢著古代浪漫主義人才的遺風,放蕩不羈的氣質令人驚艷。這首詩是針對混沌世界的。抑郁癥。放縱。張狂。無奈。頹廢。悲傷。憤怒。提問。這是壹首絕唱。公雞在風雨中啼叫,詩經·風雨鄭風出:風雨灰暗(朦朧不明),公雞啼叫不休。看到壹個紳士,胡雲不喜歡嗎?這裏的意思是對當前的社會形勢不確定。海上浮塵,典故出自葛洪《神仙傳》和《麻姑》。其《東海三桑田》、《海中塵埃》,成為後世著名的《海中桑田》、《東海塵埃》典故的來源。剛男有說秦始皇是皇帝,典故出自《戰國策》。呂忠廉幫助趙後說:“貴於天下人者,除煩惱,解混亂,壹無所得。”也有人說,秦國的霸道讓人無法屈服。

分析:

這首詩的開頭很真實。“如果妳死前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妳的瘋狂必然會成真。”它講述了當他在上海時,他和朋友們聚在壹起,談論時事,並贏得了壹個杯子。他不再像過去那樣嗜酒如命。所以這樣壹來,我怕的不是怕傷身體,而是怕平時裝瘋賣傻的心態變成了真的。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突然壹覽無余。第二副聯中:“我曾因醉酒鞭打名馬,恐累美。”在詩中,詩人深切地感受到詩、酒、言情的生活已成過去,他深深地悔恨著自己,渴望以國家的興亡為己任。對於“美人”這壹句,可以參考《離騷》,但用“美人香草”來形容祖國和先賢,包括壹起奮鬥的人。

前幾個字如江河奔流而下,氣勢磅礴。緊接著,第三聯觸及主題:“東南劫,雞鳴,風雨,飛塵。”國民黨憤怒聲討日寇,逐步向東南和上海推進,不但不積極抗日,還奉行“外忙中必有內定”的錯誤政策,使人民深受其害。佛教徒把“惡運”稱為“劫數”,這裏壹般指天災人禍。“風雨欲來風滿樓,雞鳴不休”出自《詩經》。與黑暗混亂的局面相比,連大海都會揚起沙塵,寓意日寇入侵沿海和長江,民族矛盾在先。詩末有對聯:“嗟嘆哭泣,怎能補?只是男人都說自己是秦始皇。”坦率地說,廣大知識分子是有憂患意識的,采取“哭時狂唱”的方法來警醒知識分子,以筆為武器來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是消極的,無用的。“說秦皇”是個典故。戰國時期,趙國的呂忠廉到秦國主持正義,反對,受到歷代愛國人士的贊賞。詩人用了相反的典故。他義憤填膺地指出,像過去的義士盧忠廉這樣的人,現在都依附於賣國賊蔣介石,如胡適、陳布雷、羅嘉倫等。,並再次為知識分子以正確的方式救國救民吶喊。

詩人瞻仰嚴子陵殿時,遙望西臺,想起宋末元初謝翺在西臺悼念文天祥殉難的話:“天下若分兩部分,誰為國哀?”。面對七裏潭的美景,他說:“江山如此不願享,江山如此忍人?”在感情上,他向人民喊話看清楚形式:全民抗日是必然的。投降派蔣介石已經被派到東北,接著是華北。他不忙於對外,決心鎮壓內戰。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對外合作。

縱讀《釣臺題壁》全詩,感覺語言凝練,感悟獨特,確實可以稱之為近代著名的愛國詩。

在這首詩裏,著名的對聯“曾因醉酒鞭打名馬,恐累美色”壹直被人傳誦,前半句依然如此。名馬不鞭知蹄,鞭之後悔;後半句是假設的真實——並不是我因為感情太深而害怕牽扯到“美”,也不必有這種自信,而是我真的害怕牽扯到自己。

這首詩,尤其是“我曾因醉酒而鞭打名馬,卻怕累了美人”這句話為人津津樂道,常被用來形容壹個自得其樂的瀟灑人物。著名武俠小說大師古龍先生曾在其小說《獵鷹賭》中引用,並常以此詩為自詡對聯。

作者:

郁達夫(1896.12.7 ~ 1945 . 8 . 29),原名虞雯,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1896 12.7出生於浙江富陽滿洲龍的壹個知識分子家庭。童年的貧困生活促使他努力學習,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從1911開始寫舊體詩,投稿到報社。1912考入之江大學預科,因參與學生潮被學校開除。1965438+2004年7月,進入東京第壹高等學校預科後,開始嘗試小說創作。1919加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系。1921年6月,郭沫若、程、張資平、田漢、鄭等在東京成立了新的文學團體創造社。7月,第壹本短篇小說集《沈淪》問世,在當時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