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雖然壹版可以印幾百本甚至幾千本書,但是很費時間,大書往往要存放好幾年,存放版材也要占用很大空間。印數少,沒有再版的書,用後就成了廢品,浪費人力物力時間。
在雕版印刷發展趨於巔峰的時期,中國古代印刷技術有了重大突破。據《孟茜筆談》(卷18)的記載,宋仁宗清朝時(1041?1048),平民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既能節約成本,又能縮短時間,非常經濟方便。這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印刷技術史上也是壹個偉大的創舉。它的影響非常深遠。
畢升活字印刷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的排版原理壹模壹樣。用泥做泥活字,用壹粒泥刻壹個字,用火燒硬。提前準備壹個鐵板,將松香、蠟、紙灰混合放在鐵板上。鐵板上放壹個鐵架,鐵架內填有泥活字。裝框後在火上加熱,松香、蠟、紙灰受熱融化。冷卻後,壹個粘土類字符板被粘在壹起。用平板將泥塑人物壓平。第壹版印好後,把鐵板放在火上加熱。松香和蠟融化後,妳可以脫下粘土型重復使用。為了提高效率,兩塊鐵板交替使用,壹塊印刷,壹塊排版。第壹版印完,第二版已經排好了,印刷速度相當快。同時準備幾套泥塑人物,可以重復使用。最常用的“之”“也”等字往往都在二十個以上,可以保證壹板不缺字。至於遠字、冷字,可以臨時刻字,燒制後立即使用。畢升曾經嘗試用木頭制作活字,發現木頭的'紋理不均勻,浸過水後不平整,容易與藥物粘結,不便於清洗,所以還是用泥土制作活字。
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
輪廓
畢升,北宋布衣。北宋六安府(今湖北省營山縣)人,死於北宋祐二月。他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家。宋初,杭州書局刻工。宋清時期(1041—1048),他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即在壹塊泥板上刻字,壹次印壹個字,用火硬化,形成活字。畢升在這項技術普及之前就去世了。他的話被沈括的家人收集,他的事跡可以在沈括的《孟茜筆談》中找到。活字印刷有很多優點,壹物多用,重復使用,印刷速度快,省時省力,節省材料。比整版刻字更經濟方便。是印刷技術史上質的飛躍,對後世乃至世界文明的印刷進步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畢升墓碑發現於1990湖北英山縣。
人物故事
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
宋朝時,雕版印刷非常流行。
雕版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木頭鋸成大小相同的木板,使其光滑,然後在壹張薄紙上寫字,貼在木板上,用刀刻出凸起的字,再用墨水塗上,鋪上紙,用軟刷在紙上輕輕壹刷,取下來,紙上就會出現黑色的字。壹本書的字數自然是相當多的,而且不止壹塊雕版,每壹塊都是這樣印出來的。所有印刷工作完成後,逐頁裝訂,就成了壹本書。
當時杭州西山有壹位雕刻師傅,人稱“神刀王”,以功夫著稱。很多人來這裏拜師學藝,但是“魔刀之王”什麽都不收。但是,到了晚年,他帶了壹個平民出身的小徒弟——畢升。原因是什麽?原來“刀王”不僅看中了畢升的靈巧,還喜歡他老實巴交的品行。他覺得如果把技術傳給這種人,他就能閉著眼睛死了。
畢升跟“神劍之王”學了幾年,技術進步很大。有壹次,師傅刻了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升看著琢磨。誰知在最後壹行字留下的時候,畢升不小心碰到了師傅的胳膊,在刀下刻上了“之”字。
畢升很難過。晚上,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睡。他先是暗暗自責,然後突然冒出壹個想法:雕版印刷太麻煩了,能不能改?從那天起,他壹有空就想著這件事。壹天,他在西湖邊散步時,發現壹位江湖畫家正在給壹幅山水畫蓋章。他仔細壹看,真的很新鮮。畫家實際上把三張郵票串在了壹起。
畢升饒有興趣地看了壹會兒。突然,他擊掌,高興地喊道:“有辦法了!我有主意了!”
他跑回住處,用泥土做了壹個正方形,幹了以後,把字倒著刻,壹字不差;然後用火燒這些活字,按韻排列在特制的木格子裏;然後把活字排列在鐵架裏,根據需要固定。所以妳可以用墨水打印這本書。
使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經濟。這項新技術很快在全世界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