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經常從新房子走到舊房子」是什麽意思?

「經常從新房子走到舊房子」是什麽意思?

這句話出自曾國藩家書,意思是從新房到老房子,壹定要壹直用腳走,千萬不能坐轎子。

曾國藩反對大規模建設,在家鄉建巨宅。曾在湘鄉的故居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曾門兄弟發展起來後,人口越來越興旺,經常有客人來光顧。這座老房子有點不合適。1865年,曾國荃投資7000串銅幣對老房子進行了改造。曾國藩得知九弟“奢侈”,搬進新房容易,搬出難,非常生氣。這種做法沒有給後人樹立好的榜樣,造成了無盡的傷害。“生在亂世,路留在家裏,不要錢多,錢多最終會害人。不能太安逸,也不能太懶。從新房到老房子,要壹直走,不要坐轎子。經常爬山,也可以鍛煉筋骨。官家不積財,讓子女感到無奈。他們壹天不勤快,就會饑寒交迫,然後他們的孩子就會慢慢努力,自力更生。”盛怒之下,他發誓再也不踏進他的新房子壹步。曾國藩每次回老家都住在老宅裏,壹輩子沒進過新房。曾國藩也反對在國內購買私有土地。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把買房買地當成了壹輩子的官場陋習,發誓不做了。”鹹豐五年,歐陽夫人在衡陽家中私自買地。曾國藩知道後立即將土地轉讓,並在家裏的信中表示反對征地。

曾國藩書信劄記(壹)

隨著氣溫的回暖,似乎通過整個冬天的調整,心情也逐漸平靜下來。似乎有種開始懷念平淡生活的魅力。該繞的人都走了,留不住的人,甩不掉的人。也許這就是命運的意義。

我把大部分書櫃都搬到了單位,偌大的辦公室裏只有我壹個人。即使外面人來人往,我在門裏依然安靜深遠。突然會想起“外人”和“圈內人”的典故,笑著放棄。

研究生期間買的曾鞏家書,跟著我從南京到蘇州,又從蘇州回到南京。可惜這本書已經破舊不堪,奄奄壹息。甚至和我壹起回家的時候,我媽還以為已經放在地下室了。書還沒讀就被定義了,我覺得我應該感到羞恥。

曾鞏背後總有兩種極端的評論。我不想羅列或照搬杜娘身上的各種聲音,因為如果我沒讀過,就沒資格評價。我總是在看完整本書之後才想到我想要的。這是我自己的事。所以今年清明節掃墓回家,就把它從書櫃裏拿出來帶走了。是時候讀它了。。

每天在冥想中讀幾篇文章,每天讀完之後想想自己的經歷,之後再看,可以當作自己對這本書的敘述,也可以當作自己對2011上半年的敘述。。

第壹封家書,曾鞏是典型的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人。妳從他給自己的書房取名“乞闕齋”就能看出來,月圓時缺,花滿時開。。

第二封家書對爺爺的八字祖訓頗感興趣:晨、掃、考、寶、書、菜、魚、豬。。這就是管理家庭的八字公式,耗盡了曾壹生的精華。。起早貪黑,大掃除,敬祖,善鄰,讀書,種菜,養魚,養豬,有農有官,有商有德。

第三封家書的重點是“學習如烹肉”

曾鞏借用別人的話來表達自己對學習的看法。“要學,比如煮肉,要先用猛火煮,再用文火煨。”也就是說,閱讀需要在短時間內集中精力閱讀,掌握所讀書籍的大致情況,然後再對章節甚至單詞句子進行慢慢咀嚼,才能讀得透徹。這恐怕是我在自己的書房裏註意到的最後壹件事。壹方面是我自己沒有用“猛煮”,學習時間還是不夠集中。另壹方面,我往往追求速度,忽略細節,也就是“火力不夠”。這封曾鞏寫給我弟弟的信。想想吧。這樣的師兄如果在學習之初就能從戰略的高度給予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怎麽會失敗呢?

在這封信的中間,曾鞏提到了壹個觀點:“壹個讀書人可以精通他的專業,但我認為他最後不能有壹個姓氏。”也就是說,壹個人如果真的學習,只要真的努力,沒有壹絲懈怠,怎麽可能不成功呢?這恐怕就是當時來自年輕的曾鞏曲線的鼓勵吧。我也想自己穿上。很抱歉我至今沒有對那件事絕望過,所以感受不到最後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我並沒有真正用100%的力量去爭取。

第四封家書:實話實說。

這是壹個老師在讀研期間被強制上文藝課時講的重點章節。可惜那時候他太愛玩了,總是逃課,沒有什麽形象可言。今天看到曾鞏在給兄弟們的教誨中花了很長時間講“取經”,洗完才知道自己錯過了很重要的東西。

這封家書還有壹個值得思考的地方。他勸四哥好好學習,克服急躁情緒。他說,“如果妳能努力自立,妳就可以在家學習,就是在荒野和忙碌的田野裏學習,在負薪放牧豬的時候也可以學習。”如果妳不能努力自立,妳就不能在家學習,也就是說,妳不能在壹個幹凈的國家或者壹個神仙的土地上學習。為什麽選擇土地?為什麽選擇時間?但捫心自問也不是真的!"

看到這壹段我很震驚,簡直是在給自己上課。我們有壹個習慣,我們的失敗習慣往往被歸結為外界環境、不利條件和比自己更強的壓力,就是不願意反省自己的內心,不願意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學習,或者說是不是真的投入了精力。其實父親壹直覺得我對外界抱怨太多,但我從來不想正視自己的缺點。2008年下半年的人生重大挫折,在2009年4月更是雪上加霜,是因為自己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我都不願意承認。。時隔兩年,回過頭來,我真的很想問問自己,那天的悲劇不是自己的狂妄造成的嗎?

第八封家信

其實是曾鞏自己的學習計劃表,裏面包含了他每天要求自己完成的事情:每天寫日記,記錄自己白天的不良行為,自我反省;每天閱讀歷史10頁;每天茶余飯後再聊。

說實話,我們都知道怎麽寫日記,但有多少人願意在日記裏嚴厲地剖析自己?估計很多人做不到,大部分都是博客什麽的,美化大於分析。讀歷史是我壹直想做的事情。我讀研的時候,有個老師曾經說過,如果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回去讀歷史。歷史書包含了社會上所有的問題,並提供了所有的解決方法。我壹直覺得,以後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或者今年下半年,我壹定要讀《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劍橋中國史》,還有我最喜歡的蒙田隨筆。。

第十壹封家書:曾鞏談了兩個對於學習的問題。壹個是學功夫是日積月累的,積累到壹定程度會突然覺得有突破。。我覺得就像錢鐘書先生曾經笑著說,他從小不愛讀書,是被父親逼著讀古籍的。結果他看了壹下,有壹天開始明白了。。只是我想,我什麽時候才能開始明白?兩者不是把知識局限在書本上,而是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之間向大學提問。這是壹句諺語。我們可以從父母、身邊的朋友、同事的觀察、領導的講話中學到很多東西。這裏唯壹的區別是聽的人、看的人和觀察的人是否專註。

第十五封家信:

在這裏,曾鞏勸弟弟先搞搞我們老祖宗的著述,而不是為了應試而讀書。。作為壹個家族的名字,曾鞏經歷過,感受過,所以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很多人還不知道讀書是為了什麽。。尤其是學校裏的孩子,象牙塔裏的學生,我想只有當我已經走進社會,經歷了知識的應用,我才會明白學習和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什麽。

第十七封家信:

曾鞏繼續講他的“毅力”。他以為即使是四哥這樣資質壹般的人,只要肯用毅力去彌補,也壹定會成為壹種氛圍。

轉念壹想,誰不是資質壹般的人?誰能有諸葛亮的大才大誌?巫師只有幾個,成功的卻很多。這不是運氣使然。歸根結底,就是用了多少“恒”。

第二十二封家書:

這封家書是我迄今為止讀過的最喜歡的壹封,不僅因為它的流行,還因為它是真實的,在從古至今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道德倫理價值。我最佩服的是,這個時候,曾鞏剛剛三十歲。此時的曾鞏剛剛經歷了壹次仕途和官場的大飛躍(連跳四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說官場得意,但他如此高瞻遠矚,難以為後人所稱道。。

曾鞏在這封信裏表達了兩層意思:

壹個是為官清廉,不做官發財。他認為“壹個做官的人,往往厚於妻,薄於兄,自私自利,與親戚有怨。”從30歲開始,當官發財是可恥的,把錢留給孩子也是可恥可恨的。所以,我發誓壹定要自私,絕不靠當官發財。上帝知道得很清楚,不會食言。"

從史書和鞋跟的研究來看,曾鞏壹生雖然沒有完全做到兩袖清風,但基本上是清廉的,這可能是他作為壹個高級知識分子對儒家道德價值觀的堅持。

其次,也是我最欣賞的。曾鞏沒有給他的孩子留下錢。。看過曾鞏傳記的人都知道,曾鞏的宗族人才濟濟,而這其中的鼻祖就是曾國藩,他沒有給後代留下任何錢財,後代在做人、學習修養等各方面都有建樹。能興盛五代真的很難得。追根溯源,壹定離不開長輩的教導和榜樣。

曾鞏曰:“子若賢德,可自求衣食,不用官袋。”:兒子貪了,積了更多的錢,運河造了更多的罪。以後還會通奸作惡,以家人為恥。“想想看,有多少與“管二代”“富二代”相關的事件頻頻出現,這是社會道德價值體系的問題,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換句話說,曾鞏察給子孫後代留下了壹筆巨大的財富——教育,這真是壹座取之不盡的金礦。

第二十八封家書:這封信講述了壹位偉大的兒媳婦郭雲的故事。這個喪偶的男人能夠把自己的孩子都培養成人才,儲備了很多外交官,真是令人欽佩。或許壹方面得益於公公曾國藩的教導,另壹方面也在於人本身的天賦。據外孫女曾寶孫回憶,這個老女人早在上個世紀就有了世界胸懷。老婆婆不贊成八股,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秀才。她反而希望他們多讀外國文學,每天看報紙,看古籍,不讓女孩子學做飯,而是讓她們學畫畫,寫詩。。我覺得奶奶們告訴孫子們妳現在要去做這些事情,這很神奇。難怪這個家庭的孩子將來都能成功,更重要的是,曾鞏的脈動來自於郭鈞撫養教育的這群孩子。。壹個家庭很難有壹個人才。如果大家都是人才,男女都很優秀,那真的很了不起。

第二十九封家信:這也是壹封很重要的家信。曾鞏按高低順序排列了四種家庭情況:“我仔細想壹想,天下每壹個官員的家,都是壹代人才能享用的。”他們的後代壹開始是狂傲的,後來是漂泊的,最後是溝壑的,能慶壹兩代的人少之又少。商人之家,節儉可以延續三四代;耕讀之家,可以延續五六代;孝家可以十代八代。“在曾鞏看來,所謂的權力和金錢,都是無法讓家族永存的寶藏,甚至是邪惡的武器。只有那些懂事的,孝順父母的,特別愛自己兄弟的,才能把自己的好運氣延續幾代。

就像今天很多二代、富二代壹樣,很難去想他們到了不惑之年還能有多少輝煌,到了天命之年還能不能活得像年輕時壹樣瘋狂。我們不知道,恐怕他們也不知道。

PS:今天太忙了,看書總是被不停的事情打斷。我壹個下午才看完這兩封家書,明天還要開會總結,周末還要參加壹個婚禮,恐怕得抽出時間。。壹定要在周日晚上開始。。

我甚至有壹個星期沒碰這本書,但這個星期我把它獻給了日報、電視臺和博物館。我連拿起壹本書在這三個地方掃壹眼的機會都沒有。好在今天,壹切都結束了,可以專心看書了。。

第三十八條:看到“人民幸福,人民也幸福”直接讓自己幸福。這不就是我們壹直以來看的最普通的文章嗎?如果用它來背誦,準備八股文,我們會覺得這句話很討厭,但如果真的做了什麽,又覺得這句話樸實無華卻大愛無邊。總理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也做過這樣的事,這也是他贏得那麽多人愛戴的原因。所以,老話是對的。只是我們知識太淺,閱歷太少,閱歷不重,所以理解不了。社會真是深不可測的老師。她有太多的知識和經驗,但我們需要自己去發現和思考。

第三十九封:提提左。。說實話,左給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人吃左的雞段子,但我對這個歷史人物的了解並不比曾鞏多。根據查過的資料,這也是因為他自認為大器晚成,閉門學習多年,中年後期成名。也許那些閉門造車的日子,就是他低調的日子。。據此,其實只要妳專心修煉自己的道德,堅持自己的理想,就壹定會成功。失敗的人都應該半途而廢。

第四十二封信:人不能怪命運,滿腹牢騷的人大概會壹事無成!

曾鞏勸六哥不要“怨天尤人”,少抱怨,多反思。他說:“妳若無故怨天,天必不允;如果妳平白無故的對待別人,別人是不會接受的。歸納原理自然會遵循。”。讀書是這樣,求名是這樣,活著是這樣,人的壹生可能也是這樣。抱怨多了總是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外部原因,無非是運氣不好,卻總是不願意去想自己做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努力。如果成功沒有捷徑,付出多少就壹定會得到多少。至於很多人認為自己努力了卻從來沒有得到什麽,唯壹的解釋只能是自己努力的不夠,做的不夠,僅此而已。

PS:我只能苦笑。我上次拿這本書有多長時間了?我很難想象已經壹個月了。亂七八糟的官鬥讓我筋疲力盡,但漫長的路似乎沒有盡頭。我什麽時候能停下來?。

看到我的學習計劃帖子裏,無數的學習任務被打斷,真的覺得工作會讓人不由自主的無法選擇。。。不管有多忙,妳都得堅持讀書。。。

第四十三封:古人分妾,曾鞏也不免。

曾鞏娶了媳婦,壹開始壹切都還算滿意,但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了。他借用妻子的話說,他需要考慮,暫停婚姻。雖然後來證明家裏老人有震懾作用,但還是讓這門親事定下來了。這件事是人們茶余飯後討論話題中的封建習氣,應該被大家鄙視和拋棄。但是,我們在問自己,誰心裏沒有三六九之分,誰能平等的對待任何人?

先拋開所謂的自我質疑和拷問吧。再看看我這個名義上開明人性化的單位。我有高度的身份歧視。我對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態度有壹個分水嶺的區別。編外人員和編外人員的待遇和臨時聘用待遇有天壤之別。這不就是辦公室和小妾的現代演變嗎?能力真的能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嗎?恐怕不行!

第五十二封家書:買了房子,肯定需要閣樓。

找葉頭(我的頂頭上司)談談學習的事。他老人家三層,頂樓是閣樓,上面有幾萬本書。我去過壹次,非常驚訝。到處都是寶藏。所以我說,曾鞏也是這樣。每次我寫信回家,我都會有壹份副本。這種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太超前了。如果沒有這種意識,恐怕毛爺爺和蔣中正的枕頭上也不會有那本《曾鞏全集》。

第五十八封家書:享受功名而不現實的人會有壹場奇怪的災難。

小時候我媽總說莫名其妙發了財的人會在某個地方被搶。按照她老人家的思維,運氣是有分寸的。如果之前用多了,肯定會折到某個地方。我沒有機會驗證她老人家的理論,因為沒有半路被錢包砸到的經歷。這裏曾鞏說的是“享名而無實者,必有奇禍”,這大概也是“運氣守恒定律”。所謂名和權,都不是無緣無故來的。。

用壹句老話來說:天下有名的人,真的很難比。還是那句話:以暴力出名的人不為人知。。。我壹看就慌了。

第六十二封信讓自己的子子孫孫無可奈何

妳說的“靠”“靠”是什麽意思?我們都是依賴型的孩子,依賴父母的愛、關心和金錢,所以我們是長不大的孩子。獨立是什麽意思?意味著妳關心自己,照顧自己,支持自己。可惜,很難。

在這封信裏,曾鞏寫道:生在亂世,留在家裏的辦法不是錢多,錢多最終有害。不要太安逸太懶。從新房到老房子,要壹直走,不要坐轎子。經常爬山,也可以練練筋骨。官家不積財,讓孩子覺得沒有依靠。他們壹天不勤快,就會饑寒交迫,然後他們的孩子就會慢慢勤快,懂得自立。

唐的評論很好:人性有懶惰的壹面,有足夠的錢讓他們花。他們要受什麽苦?這就是中國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第六十九封信願子孫做君子,不做大官

這是壹封堪比諸葛亮誡書的家書,曾經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都是壹個慈愛的父親的半生反思,希望後人能明白其中的真諦。我真的很喜歡這封家書。如果以後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將是我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向。。。。

曾說:凡人都喜歡自己的後代做大官,我不想做大官。希望做壹個讀書懂事的君子。勤而自制,勤而吃苦,能樂,能約,此君子也。。。凡官家,由儉入奢,由奢入儉。。。所有的財富和名望都是註定的,壹半靠人力,壹半靠自然。只有學做聖人是妳自己的事,妳不幹涉妳的命運。。。。

第七十四封信雄心勃勃,內容全面。

這封信中有兩個主張:

1,古之成大事者,既有大規模,又有綜合治理,缺壹不可。2.天賦很棒。

所謂“大規模”,是指大誌向、大計劃、大目標。這是壹個人必須要有的目標,否則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借用溫寶寶的名言: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所以大尺度就是仰望星空中的星星。之後還是要腳踏實地,就是綜合治理。

所謂“大才大才”很重要,人才的大小取決於裝備的大小。儀局,量也。

我覺得在生活中,首先要培養度量,然後才是培養知識,就像父母教育孩子壹樣,首先是把孩子培養成人,然後再培養成有用的人。。。

第七十七條人生在世,恒心重要。

曾鞏說:“凡人做壹件事,必須全神貫註,絕不能變心。如果他這樣想,他會坐在這座山上看著那座山。人非恒常,終身壹事無成。”看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在冒汗,“恒”字難,難於上青天。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往往沖動來的時候,我會給自己定壹個目標,但是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遇到無數的挑戰,又能堅持多久呢?我很佩服能持之以恒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有著非凡的毅力、自制力、耐心和決心,能完成壹個“不變”的人,也壹定能完成下面無數個“不變”。

第七十九封誠實的信有多難!

誠實有多難?不知道,在這樣的生活圈子裏,保持“真誠”往往會被很多人嘲笑。作為我對問題的誠實回應,我可能會被領導批評說:“家醜不可外揚”;由於我老老實實表明態度,被同事嘲諷“太傻”;正當我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朋友們卻說這太“幼稚”;很多時候“真誠”是壹種口頭上的贊美,卻無法用行動去踐行。就像國家天天說要建設壹個“誠信”的社會,現在還有奶粉事件,饅頭事件,豆芽事件,西瓜事件。這種“誠”從何而來?

曾鞏自稱“誠”。在官場和戰場上真的能做到嗎?這恐怕是曾鞏鼓勵自己卻無法實踐的事情。

第80章做好壹件小事比幻想壹件大事重要得多。

曾鞏對弟弟說:治軍要始終腳踏實地,勤於小事,卻可以日日建功。什麽是勤快的小事?“古代成了大事業,很多都是自我勤奮。壹座100英尺高的建築,以平地為基礎;千尺帛,積壹尺壹寸;石灣之鐘,壹兩銖也累。”所謂“勤快小事”,就是踏踏實實做壹件小事。如果壹件小事能做好,那麽壹件大事壹定要做好。

這和前面的“不變”是壹樣的。壹個大的“不變”需要許多小的“不變”的積累,壹個宏大的目標需要無數個“小目標”的積累。就像我會定壹個中長期的五年目標,不知道能不能實現。我只知道我希望我能在五年內到達那裏。那麽要實現這個目標,我需要積累年度目標、月度目標甚至周目標、日目標。只有這些日常的堅持,才能最終把自己送向那個目標。就像如來佛祖要求唐僧取經,我們必須定下81的磨難。我們註定在這個過程中有無數的艱辛。能不能走到最後,就看“毅力”了。

第82章面對麻煩該怎麽辦?

面對麻煩我該怎麽辦?如果是生活中的小事,克服它,解決它;如果是人生大事,找人合夥解決;如果是在官場呢?陶淵明選擇退隱南山峽,曾鞏選擇“忍耐”。想必曾鞏的自制力比較好。違心做事是壹種折磨,我深有體會。說違心的話也是壹種折磨,但是生活在官場,這些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如果沒有良好的自制力,誰能保證不瘋?

第八十七封信是什麽意思?

這幾天經常講什麽是“安慰”。似乎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有數不清的煩惱,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朋友,為了愛人。當我們生活在某個階段,我們會對這個階段的幸福有壹個定義。當達到這個幸福水平時,我們將進入另壹個階段,再次提高幸福水平。我和閨蜜以前覺得大壹的時候,吃壹頓肯德基會很開心。我們決定周三吃,於是周壹周二就是想象吃到嘴裏的幸福。周三吃完飯,周四周五用來追憶這份幸福。大三大四的時候,我開始出入必勝客。雖然拿著刀叉聊了聊人生,聊了聊理想,但是吃完之後並沒有太多值得回憶的感覺。我們都工作過,吃過太多的館子,見過太多的世面,日子在宴席中匆匆而過,我們幾乎忘記了快樂是什麽樣子。也許真的是因為我們長大了,壹頓肯德基不能代表幸福。我們對幸福的定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升級,也許我們應該得到很多錢,並被提升幾個級別。這就是我們現在應該有的幸福的定義。我們為什麽不快樂?

是不是人越不滿足就會快樂,越容易滿足就越容易快樂?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是沒有結果。也許根本沒有結果。人是不壹樣的,需要的東西也不壹樣,所以幸福的定義沒有絕對的定論。但看到曾鞏在信中感嘆“人生在世宜多難得”,我還是很惋惜。

第90章讀書的方法和做人的方式

這個話題大到任何壹個都可以寫成類似《探索心靈》的書。曾鞏把讀書的方法定為讀、寫、寫四個部分。把它看成讀書;讀書就是背誦;作為寫作來寫;作為詩歌。

這個話題對我來說太大了,我不想多說。不過我對文章中曾鞏的壹個觀點很感興趣。他說:“作為壹個作家,二三十歲定壹個尺度也是合適的;三十歲以後要成長是極其困難的。”曾鞏的意思是詩歌創作必須在30歲之前打好基礎。如果這期間不打好基礎,以後想超越普通人的成就就很難了。看到這裏讓我想起了葉頭曾經說過,壹個人要想練字,必須在30歲之前,否則即使退休後有很多時間,也不可能真正成為書法家。尤其是練楷書,從小打基礎最重要。我無法證明,因為我沒有練字的智慧。但是我同意人在年輕的時候需要打好基礎。只有在腦力、體力、毅力最佳的時候努力,才能讓所獲得的知識根深蒂固,讓憤怒變得更強。世界上真的沒有天才,只有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孤軍奮戰的人。

第九十壹封信是觀察自己,虛心遊泳

這八個字是朱的讀書方法,老師在學《文學理論》的時候說的,他根本不懂。誰想看少年激越時代大師們的學習方法?當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我再看歷史,發現這些方法就在身邊,我卻選擇視而不見。什麽叫“觀察自己”,就是聯系自己去理解書中的文字。嗯,我估計跟現在寫讀書筆記差不多。

真的很難理解“虛心遊泳”是什麽意思。看了半天也沒想明白。或許就像唐老師分析的那樣:讀書的時候,以輕松愉快的心態去閱讀和接受聖人的話,而不是把讀書當成苦差事,會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想想妳自己。誰不是呢?高中被父母逼著學習的時候,經常讀不好。到了大學,我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裏,學習的欲望是擋不住的。當讀書成為壹種樂趣,日復壹日的堅持下去,恐怕也是壹種樂趣。

PS:說廢話。在這封家書裏,曾鞏的落款是:迪父生新字。。我還是暗戀自己。以前喜歡壹個我最喜歡的人,他經常喜歡用這個簽名。可惜我當時不明白這是什麽意思,只是覺得很好聽。現在看著看著,心還在動,人已經走了。

第九十三期勤學讀書劄記

曾鞏教他的孩子如何讀聖經——勤讀筆記。讀書筆記側重兩個方面:如果心領神會,寫下此刻的讀書心得;遇到疑惑,人就會提出自己的疑惑,隨著知識的不斷完善,對之前的疑惑會有新的認識,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也是合適的。古今大學的很多學者,他們的知識都是日積月累的。。。我還能說什麽呢?我會認真做讀書筆記。

32人過去聖賢的第壹百封信。

曾的《聖人畫像》由32人組成:孔孟、班瑪左莊、葛魯範馬、周張、歐曾、杜馬、顧秦瑤王。。。。看到曾鞏列舉的這些先賢,哪壹個不出名,哪壹個在中國文學、思想史、哲學史上不出名,但我只知道他們的名字。甚至對於蘇軾,我也寫過畢業論文,也有過專題研究,但對他真正了解的程度,恐怕只有我自己知道。學界的浮躁已經滲透在我文章的字裏行間。每次題目出來,我都要先翻箱倒櫃,看看有沒有借鑒的。這是我學習的方式。前幾天葉頭跟我聊了很多五四新詩和舊詩的變化。我只能想到書上的官方答案,卻不知道自己到底知道些什麽。我問葉頭,如果妳看到的和書上說的不壹樣,怎麽解決這個思想矛盾?他讓我讀,繼續讀,讀香港人、臺灣省人、日本人、西方人寫的專著,只為盡可能了解不同的思維。臨走的時候,他回頭詭異的笑了笑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真相(哈哈,那表情極其可愛!)只是有點小牢騷!

至此,歷時近三個月的《曾鞏書信集》第壹冊終於完成。壹個很詳細的開頭(50個字母左右)到中間開始變得馬虎,因為心情變了。很多事情突然浮現在我身邊,讓我措手不及。我以為壹天至少寫兩封信的計劃沒有完成。心不確定怎麽思考?

家書後半段的記錄不再詳述,看前面的經歷就明顯深刻多了。這前後的差別非常明顯,我深感慚愧。希望在精讀《曾鞏家書(下)》的過程中,能夠克制自己浮躁的心態,真正做到曾鞏的“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