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對聲音頻率的感知範圍是從最低的20Hz到最高的20KHz,而人的聲音頻率範圍是從80 Hz到12 kHz,這在所有均衡器中都可以體現出來,而這就是我們主要調整的區塊。
① 20Hz~50Hz部分
這壹段是低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低音。適當的調整會增強聲音的立體感,突出音樂的厚重和力量。但如果提升過高,音質的清晰度會降低,感覺不清晰,對聽感也會有壹定的影響。這個頻段適合演奏宏偉的音樂。我們推薦壹首名為“斯汀”的歌曲,喜多郎關於故宮的配樂也值得壹聽。
②60Hz~250hz部分
這壹段還是屬於低頻,適合表現鼓等打擊樂器的音色。這壹段的提升可以讓聲音飽滿,喜歡低音的朋友不要錯過,但是過度的提升也會讓聲音模糊。推薦的歌曲有打擊樂和搖滾,比如電影《獅子王爭霸》中的原聲。
③250hz~2 khz部分
這壹段包含了大部分樂器和人聲的低頻諧波,所以它的調整對還原音樂和歌曲的效果有明顯的影響。如果提升太多,聲音會失真,但如果設置太低,背景音樂會掩蓋人聲。雖然壹般較高的頻率會讓聲音有金屬感,但是因為人的耳朵對這個頻段比較敏感,過度的提升會讓聽覺疲勞,所以我們建議不要設置太高。推薦曲目是蔡琴著名的《被遺忘的時光》。
④ 2kHz~5KHz部分
這段話表現了音樂的距離感。提高這個頻段會讓人感覺離聲源更近,而衰減會讓聲音的距離感更遠。同時也影響了人聲和音樂的清晰度。調的時候要配合前面低音的設置,不然音質會變得很平淡。喜歡聽現場的朋友可以聽Eagles的Hotel California Live(現場版)。
⑤ 5kHz~16kHz部分
這壹段就是傳說中的高頻。壹般來說,提高這壹段會讓聲音響亮飽滿,但清晰度不夠;聲音衰減後會變得清晰,但音質略顯單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設置。這個頻段適合還原人聲。喜歡歌劇的朋友可以聽老帕的《我的太陽》或者五元素的《天後之舞》。
壹般來說,聲音的頻率分為高、中、低,我們不用設置用的少的頻率。高頻用來表現質感,中頻描繪人聲,低頻突出聲音舞臺效果。音質是壹個很主觀的東西,調節的時候要考慮整體的平衡和對稱。當然,妳也可以嘗試壹些不同的組合,可能會有新的效果。但是有壹點要註意,就是滑塊最後形成的曲線,過渡要盡量平滑,這樣妳的聽力才不容易疲勞。事實上,沒有壹種設定適合所有的音樂。只要控制好音量和聽的時間,就壹定能欣賞到適合自己的美妙音樂。我們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