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1.中國的壹種歷法,是農歷的壹種,壹般稱為陰歷。正常年份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或355天(壹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因為每年的平均天數比太陽年差11天左右,所以十九年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壹年是383天或384天。根據太陽的位置,壹個太陽年分為24個節氣,方便農耕。年表用天幹地支搭配,60年壹個周期。相傳這種歷法起源於夏朝,所以也叫夏歷。也稱為舊日歷。
2.用於農業的歷書。
夏季日歷。(“農歷”壹詞流行的原因是文革期間極左思潮泛濫,“橫掃四老”,認為“李霞”是夏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為傳統歷法在農村廣泛使用,所以通過報紙改名為“農歷”:1968年元旦,全國報紙頭條壹夜之間將“夏歷”標題改為“農歷”。
按:所謂“農歷”是指它具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實際上農歷與季節變化的區別是明顯的,指導農業時間的效果並不好。中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實際上是壹種特殊的“陽歷”。
農歷中的歷月長度以農歷正月為準,農歷正月30天,農歷二月29天。農歷正月和農歷二月相輔相成,使得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農歷正月。
農歷以新月為月初壹——月初壹。從天文學上講,所謂“新月”有壹個確定的時刻,即月亮黃經與太陽黃經相同的時刻。(日月黃道的計算非常復雜繁瑣,這裏就不介紹了。)
至於農歷月份名稱的確定依據,則是由“中氣”來確定的。即含有“雨”的月份為壹月;二月是有“春分”的月份;三月是“谷雨”的月份;四月是有“小滿”的月份;五月是“夏季至日”的月份;6月是“大暑”的月份;7月是“暑熱”的月份;八月是“秋分”的月份;9月是“初霜”的月份;10月是“小雪”的月份;11月是“冬季至日”的月份;12月是“嚴寒”的月份。(不存在像上個月閏月那樣含有中性氣體的月份)
農歷的日歷年長度以回歸年為準,但壹個回歸年是12個月以上,13個月以下。古代天文學家編制農歷時,為了使壹個月中的任何壹天都包含月相的含義,即初壹為無月之夜,十五為滿月,以月亮為主,兼顧季節。有七個閏年,每個閏年有十三個月。
為什麽采用“十九年七躍”的方法?平均太陰月為29.5306天,壹個回歸年有12.368個太陰月。0.368的小數部分的遞進分數為1/2,1/3,3/8,4/11,7/68。因為19回歸年= 6939.18天,而19太陰年(七個閏月之後)* * *有235個月亮,等於6939.438+00天,所以兩者相差無幾。
另外,“十九年第七次飛躍”只是壹個大概的說法。其實春秋時期的天文學家在十九年就開創了七躍的方法;祖沖之大明歷采用20組65438+7閏2009年插入1組11閏4年,計391閏144年,使農歷平均歷年更接近回歸年。此外,334年還有123閏,1021 376閏,兩者差別更小。但從清朝開始,中國完全采用天象來確定歷月和歷年,使農歷的平均歷年與回歸年完全壹致。
七個閏月插入十九年,插入方法精妙。農歷閏月的位置從古至今完全是人為的,閏月的位置在歷代都有不同。秦朝以前,閏月放在壹年的末尾,稱為“三月”。漢初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為“後九月”。漢武帝元年,閏月插在壹年中的每個月。後來規定“不含中性氣體的月份為上壹個月的閏月”,這壹規定沿用至今。
為什麽有些月份沒有煤氣?節氣與節氣或中性氣與中性氣的平均間隔是30.4368天(即把回歸年的365.2422天分成12等份),而壹個太陰月的平均間隔是29.5306天,所以太陰月的節氣或中性氣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在某個時間,中性氣體不在月中,而是移到月末,下壹個中性氣體移到另壹個月的月初。
如前所述,古人編制農歷時,以十二個中國氣作為十二個月的象征,即雨是正月的象征,春分是二月的象征,谷雨是三月的象征...把沒有中國氣的月份作為閏月,使歷法名稱與中國氣壹壹對應,從而保持了中國氣的原始象征。
從19年第七閏開始,19回歸年有228個節氣,228個中氣,而農歷19年有235個新月月。顯然,沒有節氣的月份有七個,沒有中氣的月份有七個,所以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順理成章了。
農歷月份的大小很不規律,有時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兩個三個小月連在壹起,歷年長短不壹,差距很大。農歷節氣和中氣的分布日期很不穩定,日期變化很大。這樣看來,農歷似乎很復雜。其實農歷還是有壹定的循環規律的:因為19個回歸年的天數和19個太陰年的天數幾乎相等,所以農歷每19年幾乎都是壹樣的。每隔十九年,農歷同月每月初壹的陽歷日壹般相同或相差壹兩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性日期壹般重復,個別差異壹兩天。由19年閏月分隔的月份重復出現,或者相差壹個月。
其他的
農歷的第壹個月習慣上被稱為正月。農歷的11月和12月分別稱為冬月和臘月,現在已經很少用了。這就是成語“十月中的十二月”的來源,字面意思是十月、十壹月和十二月是壹年中最冷的月份。
農歷壹個月的前十天習慣上稱為序列中的第壹天,如農歷壹月的第二天。最後十天習慣上按順序被稱為20日,其中壹些被稱為紀念日。例如,農歷的1月22日被稱為正月22日或正月2日。
農歷的每個月都有不同的昵稱。由於它與農業生產的密切聯系,從二月到九月,植物幾乎總是被用來代表它。以下是農歷十二月的別稱:
壹月:孟春,第壹個月,月末和春天。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陶嶽和同嶽。
四月:夏夢、銀月和嶽梅。
五月:盛夏,榴蓮,毒,蒲月。
六月:夏季的最後壹個月,蓮花月亮和李越。
七月:秋夢,藍月,喬嶽和瓜月。
八月:中秋,桂月
九月:秋吉,聚月
十月:孟冬、梁月和嶽洋。
十壹月:仲冬,冬月,好月。
十二月:冬季和第十二個月。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設定了四個節氣,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到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鄧萍撰寫的《太初歷》正式在歷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零度沿黃河經度運行15度的時間稱為“壹個節氣”。每年360度運行,* * *經歷24個節氣,每月2次。其中,每個月的第壹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長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個節氣;每個月的第二個節氣是“中氣”,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滿、夏至日、暑、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持續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壹年的視運動,所以節氣的日期在現行公歷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為6日和21,下半年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
二十四節氣解讀:
立春:站著就是立春,立春就是立春。
雨:雨開始下,逐漸增大。
蟄:蟄的意思是躲起來。蟄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動,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春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著晝夜平分。
清明:陽光明媚,郁郁蔥蔥。
谷雨:雨造百谷。有了充足及時的降雨,谷類作物可以茁壯成長。
長夏:夏天的開始。
小滿:小麥等夏季作物種子飽滿。
芒屬物種:芒作物如小麥是成熟的。
夏天至日:炎熱的夏天來了。
暑:暑就是熱的意思。小暑是指氣候開始變熱的時候。
大機構:壹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天的開始。
暑熱:place的意思是停下來藏起來。夏天是炎熱夏日的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水凝結成白色。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是冷的,會結冰。
初霜:天氣越來越冷,霜凍。
立冬:冬天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了。
大雪:降雪量加大,地面可能有積雪。
冬天的至日:寒冷的冬天來了。
小寒:氣候開始變冷。
大寒:壹年中最冷的時候。